補腎茯苓丸

BU SHEN F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6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7%
肺經 16%
心經 14%
肝經 11%
脾經 11%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4%
三焦經 2%
膽經 2%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腎茯苓丸」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脾主運化,腎主水液,茯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水液代謝正常,從而間接補腎。同時,茯苓還能安神定志,改善心腎不交導致的失眠、健忘等症狀。
  2. 滲濕利水,消腫止渴:茯苓具有良好的滲濕利水作用,能去除體內過多水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腎主水液,茯苓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虛引起的浮腫、腰膝酸軟等症狀,達到補腎的目的。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 附子性溫熱,入腎經,具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之效。對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等症狀,附子能起到溫補腎陽、驅寒止痛的作用,與茯苓等藥材相配,可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茯苓性平,偏於利水滲濕,若單用則易傷陽氣。附子溫陽補腎,可與茯苓相配,既能發揮茯苓利水滲濕之效,又能防止其傷陽氣,使藥性更加協調,療效更佳。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補益腎陽: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作用。腎陽不足,則會出現腰膝痠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山茱萸可溫補腎陽,改善腎氣虛弱所致的各種病症。

2. 固澀精氣:山茱萸能固澀腎精,防止精氣外泄。對於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尿頻等症狀,山茱萸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山茱萸在補腎茯苓丸中起到補益腎陽、固澀精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杜仲性溫,味甘微辛,入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其可補益腎氣,固攝精關,對於腎虛腰膝酸軟、精關不固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助茯苓健脾:杜仲雖然主要功效在於補腎,但也具有一定的健脾作用。與茯苓搭配,可以加強健脾利濕,消除水腫,促進機體代謝,對於脾虛水濕停滯、面色萎黃等症狀也有幫助。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茯苓丸以補腎為主,但若患者同時伴有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症狀,則需加入牡丹皮以清熱涼血,平衡藥性,避免補而不清,導致病情加重。
  2. 緩解瘀滯: 牡丹皮可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腎氣不足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因腎虛而引起的腰膝痠軟、肢體麻木等症狀。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之效。茯苓丸以補腎健脾為主,但若患者兼有水濕困脾、腎氣不充之症,則需加入澤瀉利水滲濕,以助補腎之效。
  2. 調和藥性: 茯苓丸中多用溫補藥材,如熟地黃、山藥等,加入性寒的澤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溫燥之弊的作用,使藥力更加平和,更適合體質偏虛寒的患者服用。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健脾: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滋腎益精、健脾益肺之效。其能增強腎臟功能,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乏力等症狀,同時也能健脾益氣,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
  2. 利水滲濕:山藥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本身也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二者配合,能更有效地利水消腫,改善腎虛所致的浮腫。

補腎茯苓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旨在調理腎氣、利水濕,強化人體的基礎代謝機能。其組成中包含桂枝,此選材深具學理依據。根據中醫理論,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謝,而桂枝性溫熱,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能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在補腎茯苓丸中,桂枝的作用在於溫腎陽、助氣化,使水濕得以運行,避免停滯成疾。同時,桂枝與茯苓相配,一溫一利,既可溫腎陽以助水濕運化,又可利水濕以強腎氣,相互輔佐,共同達成調節腎臟功能、改善水液代謝之目的。此外,桂枝還能調和諸藥,使整體方劑的藥效更為協調圓融,增強治療效果。因此,桂枝在補腎茯苓丸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智慧。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散寒: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之效。補腎茯苓丸以補腎益氣為主,但對於腎陽虛、寒濕凝滯者,需溫腎散寒,以助藥力更好地發揮。
  2. 通竅利水: 細辛亦能通利鼻竅,改善因腎虛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細辛可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導致的水腫等問題。

總體而言,補腎茯苓丸中加入細辛,旨在溫腎散寒,通竅利水,進一步增強補腎益氣之效,更全面地解決腎虛所致的各種病症。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益精補腎: 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益胃生津的功效。對於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乾舌燥等症狀,石斛能起到滋補腎陰、緩解不適的作用。
  2.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 石斛與茯苓、山藥等藥材相配伍,可以加強補腎益精、健脾利濕的功效。石斛的滋陰潤燥之性,可以緩解茯苓、山藥等藥材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人體吸收。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歸腎、膀胱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效。其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生物鹼、多醣體等,可有效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耳鳴目眩等症狀,與茯苓補脾健脾,共同作用,達到益腎填精、固本培元之效。
  2. 滋陰潤燥: 肉蓯蓉能滋陰潤燥,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亦有較好療效,與茯苓的利水滲濕功效相輔相成,可使藥效更為全面,更好地改善整體腎虛狀態。

補腎茯苓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扶正固本: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腎虛常伴脾氣虛弱,脾氣虛則氣血生化不足,加重腎虛。黃耆補氣健脾,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為腎臟提供充足的精氣,從而達到扶正固本,增強腎臟功能的效果。
  2. 配伍茯苓,相輔相成: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益氣安神的功效。黃耆補氣,茯苓利水,兩者相輔相成,既能補氣固腎,又能利水消腫,達到健脾益腎、利水消腫的功效,更加有效地改善腎虛症狀。

主治功效


補腎茯苓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古籍記載,補腎茯苓丸主要針對男子內虛所導致的諸多病症,其治療核心在於溫補腎陽、健脾利濕、兼顧氣血陰陽,以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主治病症

  • 男子內虛: 《奇效良方》與《外臺祕要》皆明確指出本方主治男子內虛,此內虛涵蓋了腎氣虛、腎陽虛,以及五臟內傷等複雜情況。
  • 精神情志異常: 患者常表現為「忽忽喜忘」、「悲憂不樂」、「恚怒無常」,顯示心神失養,肝氣鬱結,或腎精虧耗,無法滋養腦髓。
  • 消化功能失常: 「不能食飲」、「食飲無味」以及「心腹脹滿」等症狀,說明脾胃功能虛弱,運化失司,導致飲食不化,氣機阻滯。
  • 泌尿生殖系統問題: 「小便赤黃」、「精泄淋瀝」、「痛絞膀胱」等症狀,提示腎氣不固,膀胱氣化失常,以致精液不藏,或濕熱下注。
  • 筋骨關節疼痛: 「脛疼冷痹」、「屈伸難當」、「足脛睏乏」、「腰脊痛僵」等症狀,說明腎虛不能主骨,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經絡阻滯。
  • 其他: 「身體浮腫」、「渴欲飲水」、「目視䀮䀮」、「身偏拘急」、「身體羸尪」等症狀,則為氣血虛弱、水濕停滯、陰陽失調等綜合表現。

治療原理分析

補腎茯苓丸的配伍,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及辨證論治的精髓。

  1. 溫陽補腎,散寒祛濕
    • 附子、桂枝、肉蓯蓉:此三味藥為溫陽補腎之要藥,能溫壯腎陽,散寒祛濕,改善腎陽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軟等症。其中附子以回陽救逆見長,肉蓯蓉則偏於補益精血,溫陽壯筋骨。
  2. 健脾利濕,調暢氣機
    • 茯苓、澤瀉: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澤瀉利水消腫,洩熱除濕。二藥合用,可助脾胃運化,將體內停滯的水濕排出體外,以解除水腫、腹脹等症狀。
    • 山藥:補脾養胃,益氣健脾,並有潤肺止咳之效,輔助脾胃的運化功能。
  3. 補益肝腎,固澀精關
    • 山茱萸:收斂固澀,補益肝腎,能固精止遺,改善精泄淋瀝等症。
    •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並有安胎之效,對於腎虛腰痛、筋骨無力等症有良效。
  4. 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可改善血瘀引起的疼痛不適,並有清瀉肝熱的作用。
  5. 滋陰清熱,益胃生津
    • 石斛:滋陰清熱,益胃生津,可針對陰虛內熱的證候,滋養陰液,緩解口乾、目視昏花等症。
  6. 散寒止痛,宣通鼻竅
    • 細辛:散寒止痛,宣通鼻竅,可改善寒邪引起的疼痛,以及鼻塞不通等症。
  7. 益氣固表,扶正固本
    • 黃耆:益氣固表,扶正固本,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虛乏力等症。

整體而言,補腎茯苓丸組方周全,寒熱並用,攻補兼施,通過溫補腎陽、健脾利濕、固澀精關、活血化瘀、滋陰清熱等綜合手段,達到調整陰陽、氣血、臟腑平衡的目的。本方不僅能針對男子內虛所致的種種症狀,更能從根本上調理機體功能,使患者恢復健康。其治療目標是恢復腎的封藏之本,故有“補腎”之名。

傳統服藥法


茯苓2兩(食不消加1倍),附子2兩(炮,有風加三分之一),山茱萸3兩(身癢加三分之一),杜仲2兩(腰痛加三分之一),牡丹2兩(腹中游氣加三分之一),澤瀉3兩(有水氣加三分之一),薯蕷3兩(頭風加1倍),桂心6兩(顏色不足加三分之一),細辛3兩(目視茫茫加三分之一),石斛2兩(陰濕癢加三分之一),蓯蓉3兩(身痿加三分之一),黃耆4兩(體疼加三分之一)。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先每服7丸,食前服,1日2次。
忌生蔥、生菜、豬肉、冷水、大酢、胡荽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腎益精、利水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小便顏色偏黃膀胱炎氣喘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遺精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妄想狀態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茯苓丸, 出處:《遵生八箋》卷五。 組成:茯苓1兩,防風6錢,白朮1兩,細辛3錢,山藥1兩,澤瀉4錢,附子(炮,便制)、紫菀5錢,獨活5錢,芍藥1兩,丹參5錢,桂5錢,乾薑3錢,牛膝5錢,山茱萸肉5錢,黃耆1兩,苦參3錢。 主治:腎虛冷,五臟內傷,頭重足浮,皮膚燥癢,腰脊疼痛,心胃咳逆,口乾舌燥,痰涎流溢,惡夢遺精,尿血滴瀝,小便偏急,陰囊濕癢,喘逆上壅,轉側不得,心常驚悸,目視茫茫,飲食無味,日漸羸瘦。

補腎茯苓丸, 出處:《外台》卷十七引《素女經》。 組成:茯苓2兩(食不消加1倍),附子2兩(炮,有風加三分之一),山茱萸3兩(身癢加三分之一),杜仲2兩(腰痛加三分之一),牡丹2兩(腹中遊氣加三分之一),澤瀉3兩(有水氣加三分之一),薯蕷3兩(頭風加1倍),桂心6兩(顔色不足加三分之一),細辛3兩(目視茫茫加三分之一),石斛2兩(陰濕癢加三分之一),蓯蓉3兩(身痿加三分之一),黃耆4兩(體疼加三分之一)。 主治:男子內虛,不能食飲,忽忽喜忘,悲憂不樂,喜怒無常,或身體浮腫,小便赤黃,精泄淋瀝,痛絞膀胱,脛疼冷痹,伸不得行,渴欲飲水,心腹脹滿。

補腎茯苓丸, 出處:《外台》卷十七引《素女經》。 組成:茯苓3兩,防風2兩,桂心2兩,白朮2兩,細辛2兩,山茱萸2兩,薯蕷2兩,澤瀉2兩,附子2兩(炮),乾地黃2兩,紫菀2兩,牛膝3兩,芍藥2兩,丹參2兩,黃耆2兩,沙參2兩,蓯蓉2兩,乾薑2兩,玄參2兩,人參2兩,苦參2兩,獨活2兩。 主治:男子腎虛冷,五臟內傷,風冷所苦,令人身體濕癢,足行失顧,不自覺省;或食飲失味,目視茫茫,身偏拘急,腰脊痛強,不能食飲,日漸羸瘦,胸心懊悶,咳逆上氣,轉側須人,起則扶舁,針灸服藥,療之小折;或乘馬觸風,或因房室不自將護,飲食不量,用力過度,或口乾舌燥,或流涎出口,或夢寤精便自出,或尿血、尿有淋瀝,陰下癢濕,心驚動悸,少腹偏急,四肢痠疼,氣息噓吸,身體浮腫,氣逆胸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