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飲

SHAO YAO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肝經 17%
心經 17%
脾經 14%
胃經 9%
腎經 7%
三焦經 6%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膽經 1%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飲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效。芍藥飲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血虛生風所致的疼痛,如頭痛、腹痛、腰痛、肢體疼痛等。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疏通血脈,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補充氣血:白芍具有養血的功效,能補益氣血、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芍藥飲中加入白芍,不僅能止痛,還能補益氣血,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芍藥飲中包含牡丹皮,其主要原因有二:

  1. 涼血止痛:芍藥飲主治血熱妄行之痛,牡丹皮性寒涼,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熱毒壅滯所致的疼痛。
  2. 活血化瘀:芍藥飲中芍藥、當歸等藥材活血化瘀,牡丹皮亦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凝滯,進一步增強活血止痛的效果,達到標本兼治。

因此,牡丹皮的加入不僅可減輕熱毒,更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芍藥飲的療效更佳。

芍藥飲中包含生地黃,乃因其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之效。

生地黃性質寒涼,入肝、腎經,可清泄肝熱,涼血止血,兼能滋陰潤燥。芍藥飲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生地黃在此方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止血的作用,與芍藥、丹皮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涼血、養血止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血熱妄行之目的。

芍藥飲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扶正祛邪:芍藥飲以芍藥為主,清熱涼血,但同時也可能耗氣傷津。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扶正祛邪的功效,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藥性過於寒涼而傷正氣。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芍藥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幫助芍藥更好地發揮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芍藥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芍藥飲中常含有較寒涼的藥材,例如芍藥、柴胡等,甘草性甘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傷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甘草在芍藥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藥物發揮最佳療效。

芍藥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芍藥飲中常因濕邪困脾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濕邪困脾的症狀,使氣血流通,恢復正常。
  2. 配伍增效:茯苓與芍藥等藥物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茯苓能助芍藥疏肝解鬱,利水滲濕,更有利於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同時,茯苓也能緩和芍藥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明顯,導致脾胃虛寒。

芍藥飲中加入青葙子,主要基於其清熱明目的功效。青葙子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清肝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

芍藥飲本身主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青葙子的加入,一方面可以配合芍藥、川芎等藥物清熱平肝,另一方面可以針對目眩、視物模糊等症狀,起到明目退翳的作用。

因此,青葙子的加入,有助於提高芍藥飲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芍藥飲方劑中,加入白附子,其原因如下:

  1. 協調藥性:芍藥飲以芍藥為主藥,具有清熱涼血、止痛的作用。白附子性溫,能散寒止痛,與芍藥相配,可起到寒熱互濟、溫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衡。
  2. 加強療效:白附子具有祛風濕、止痙攣的作用,對於因寒濕凝滯、經絡不通而導致的疼痛,如頭風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與芍藥合用,可增強止痛效果,緩解患者痛苦。

芍藥飲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痙:芍藥飲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痙攣等症狀。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痙的作用,能夠疏通經絡,散寒止痛,與芍藥、當歸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芍藥飲中含有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的藥物,容易造成氣血運行過速,導致藥效過於猛烈。防風性溫和,能夠緩解活血藥物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同時還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芍藥飲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芍藥飲本身以清熱涼血為主,加入梔子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並輔助止血,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發熱、吐血、衄血、尿血等症。
  2. 解毒消腫,降逆止嘔: 梔子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之效,可輔助芍藥飲解毒消腫,同時梔子還能降逆止嘔,適用於熱毒壅盛,氣機上逆所致的嘔吐、眩暈等症狀。

總之,梔子在芍藥飲中,不僅增強了清熱涼血之效,更輔助解毒消腫、降逆止嘔,共同達到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的目的。

芍藥飲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芍藥飲多用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經痛等症,細辛可助芍藥散寒止痛,緩解患者疼痛。
  2. 助藥力:細辛辛散之性,可引導藥力深入經絡,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芍藥飲中,芍藥、當歸等藥材,性偏涼,細辛則起到溫通的作用,使藥力協調,更易於藥效的發揮。

芍藥飲中加入枳實,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一、 理氣消積,緩解腹痛: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之功效。芍藥飲中以芍藥、柴胡等藥物為主,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而枳實的加入,可助於理氣消積,緩解腹痛,提升療效。

二、 疏肝解鬱,促進藥效:芍藥飲的方劑主旨為疏肝解鬱,而枳實具有行氣解鬱之效,與芍藥、柴胡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疏肝解鬱、緩解腹痛的目的。

芍藥飲方中加入荊芥,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芍藥飲主治溫病初起,症見發熱、頭痛、口渴、咽痛、咳嗽等,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功,可助芍藥清熱解毒,使邪氣外解,達到退熱止痛的效果。
  2. 輔助解肌,利於汗出:芍藥飲中以芍藥、甘草等清熱解毒為主,但若患者體表熱邪鬱閉,則不利於汗出,影響藥效發揮。荊芥辛散之性可助藥物透達肌表,使汗出通暢,有利於邪氣外解,加速康復。

主治功效


芍藥飲:治療肝臟功能衰弱的漢方方劑

芍藥飲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由白芍、牡丹皮、生地黃、黃耆、甘草、茯苓、青葙子、白附子、防風、梔子、細辛、枳實和荊芥等中藥材組成。

白芍

  • 性味:甘酸微寒
  • 歸經:肝、脾經
  • 功效: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緩急止痛

牡丹皮

  • 性味:苦寒
  • 歸經:心、肝經
  • 功效:清熱涼血、養血調經、活血化瘀、鎮靜安神

生地黃

  • 性味:甘苦寒
  • 歸經:心、肝、腎經
  •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生津潤燥、益精填髓

黃耆

  • 性味:甘微溫
  • 歸經:肺、脾經
  • 功效:益氣補中、固表止汗、托毒排膿、利尿消腫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心經
  • 功效: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瀉火除煩、補氣健脾、生津止渴

茯苓

  • 性味:甘淡平
  • 歸經:脾、胃、心經
  • 功效: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安神益智、止瀉固精

青葙子

  • 性味:辛甘微寒
  • 歸經:肝、腎經
  • 功效:明目退翳、散風熱、消腫止痛、止血涼血

白附子

  • 性味:辛甘溫
  • 歸經:心、肝、腎經
  • 功效:散寒除濕、祛痰止咳、溫腎壯陽、補火助陽

防風

  • 性味:辛甘微溫
  • 歸經:肺、脾、膀胱經
  • 功效:散風除濕、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

梔子

  • 性味:苦寒
  • 歸經:心、肺、肝經
  • 功效:清熱涼血、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定驚

細辛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脾、胃經
  • 功效:散寒發汗、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祛風除濕

枳實

  • 性味:苦酸寒
  • 歸經:脾、胃、大腸經
  • 功效:理氣行氣、寬中消脹、化痰除痞、下氣止咳

荊芥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脾經
  • 功效: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平喘、利咽消腫

總結

芍藥飲具有補肝益血、滋陰養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肝臟功能衰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肝氣鬱結、肝火旺盛、肝陰虛火旺、肝血不足等,對肝臟健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傳統服藥法


芍藥2兩,甘草(炙,銼)1兩,阿膠(炙令燥)1兩,艾葉(炙)1兩,當歸(銼,炒)1兩,生乾地黃(焙,銼)2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2.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胰臟炎瘧疾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怕冷口乾口渴多痰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 組成:赤芍藥4兩,川芎4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甘草(炙)3兩。 主治:風濕痹,肌肉(??)痛,不可屈伸。

芍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 組成:赤芍藥3兩,麻黃(去根節,先煮,掠去沫,焙)3兩,天門冬(去心,焙)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50枚。 主治:風濕痹,身體疼痛,惡風微腫。

芍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芍藥2兩,甘草(炙,銼)1兩,阿膠(炙令燥)1兩,艾葉(炙)1兩,當歸(銼,炒)1兩,生乾地黃(焙,銼)2兩。 主治:産後下痢赤白,心煩腹痛。

芍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赤芍藥1兩,當歸(切,焙)2兩,柴胡(去苗)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朮(銼)3分,甘草(炙)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常山3分。 主治:産後寒熱瘧,頭疼體痛煩渴。

芍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芍藥3分,牡丹皮3分,熟乾地黃(炮)1兩半,黃耆1兩半,甘草(炙)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青葙子1兩半,白附子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山梔子仁(炒)1兩半,細辛(去苗葉)半兩,枳實(去瓤,麸炒)3分,荊芥穗3分。 主治:補虛。主治:肝勞不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