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虛芍藥湯

BU XU SHAO Y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20%
心經 16%
脾經 13%
胃經 8%
腎經 8%
三焦經 5%
大腸經 3%
膀胱經 2%
膽經 0%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補虛芍藥湯

  • 白芍:

    • 味苦、微酸,性涼。
    • 歸肝、脾經。
    • 功效:平肝息風、養血斂陰、緩中止痛、養血補肝。
  • 牡丹皮:

    • 味苦、酸,性微寒。
    • 歸心、肝經。
    •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養血斂陰、疏肝解鬱。
  • 生地黃:

    • 味甘、苦,性寒。
    • 歸心、肝、腎經。
    •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 黃耆:

    • 味甘,性微溫。
    • 歸脾、肺經。
    • 功效:補氣固表、益氣生津。
  • 甘草:

    • 味甘,性平。
    • 歸脾、肺、心經。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
  • 茯苓:

    • 味甘、淡,性平。
    • 歸脾、胃、心經。
    •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青葙子:

    • 味苦,性寒。
    • 歸肝、腎經。
    • 功效:清肝明目、祛風散熱。
  • 白附子:

    • 味辛、苦,性溫。
    • 歸心、腎經。
    • 功效:溫陽散寒、止咳平喘。
  • 防風:

    • 味辛,性微溫。
    • 歸肺、膀胱經。
    • 功效:祛風散寒、解表發汗。
  • 細辛:

    • 味辛,性微溫。
    • 歸肺、膀胱經。
    • 功效:散風寒、通鼻竅。
  • 梔子:

    • 味苦、辛,性寒。
    • 歸心、肺經。
    •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枳實:

    • 味酸、苦,性微溫。
    • 歸脾、胃、大腸經。
    • 功效:理氣行滯、寬中下氣。
  • 荊芥:

    • 味辛,性微溫。
    • 歸肺、肝經。
    • 功效:散風寒、發汗解表。

總結

補虛芍藥湯為中醫方劑,主要成分由白芍、牡丹皮、生地黃、黃耆、甘草、茯苓、青葙子、白附子、防風、細辛、梔子、枳實、荊芥組成。此方有補血養肝、清熱涼血、補氣固表、利水滲濕的作用,主治肝血虛弱、肝氣鬱結、血虛風燥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芍藥3兩,牡丹皮3兩,熟乾地黃(炮)1兩半,黃耆1兩半,甘草(炙)1兩半,白茯苓(去黑心)1兩半,青葙子1兩半,白附子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細辛(去苗葉)半兩,山梔子仁(炒)1兩半,枳實(去瓤,麩炒)3兩,荊芥穗3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水1中盞,加竹葉7片,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食後夜臥再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芍、牡丹皮、生地黃、黃耆、甘草、茯苓、青葙子、白附子、防風、細辛、梔子、枳實、荊芥等十四味中藥組成。其中,白芍、牡丹皮、生地黃具有養血補肝的功效;黃耆、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青葙子、白附子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防風、細辛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梔子、枳實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荊芥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補肝益腎,養血調經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氣血的功效,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補虛芍藥湯, 出處:《普濟方》卷十五。 組成:芍藥3兩,牡丹皮3兩,熟乾地黃(炮)1兩半,黃耆1兩半,甘草(炙)1兩半,白茯苓(去黑心)1兩半,青葙子1兩半,白附子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細辛(去苗葉)半兩,山梔子仁(炒)1兩半,枳實(去瓤,麸炒)3兩,荊芥穗3兩。 主治:肝勞不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