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19%
心經 15%
脾經 15%
胃經 8%
腎經 7%
三焦經 5%
大腸經 3%
膀胱經 2%
膽經 0%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補虛芍藥湯

整體功效

補肝益腎,養血調經

主治

肝勞不足。

肝勞不足,是指肝臟功能失調,導致氣血不足的病症。補虛芍藥湯具有補肝益腎,養血調經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肝勞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

文獻參考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補虛芍藥湯,治肝勞不足,腰膝酸軟,頭暈目眩,月經不調。」

中藥功效分類及解釋

中藥功效解釋
白芍養血柔肝可以緩解肝氣鬱結,疏通經絡,改善肝功能
牡丹皮清熱涼血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肝火旺盛的症狀
生地黃滋陰補血可以補充體內的陰液,改善肝血不足的症狀
黃耆補氣固表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改善氣虛乏力的症狀
甘草補脾益氣可以健脾益氣,改善脾胃虛弱的症狀
茯苓健脾利水可以健脾益氣,改善脾虛水腫的症狀
青葙子補腎益精可以補腎益精,改善腎虛腰膝酸軟的症狀
白附子補腎益精可以補腎益精,改善腎虛腰膝酸軟的症狀
防風祛風散寒可以祛除風寒,改善風寒感冒的症狀
細辛祛風散寒可以祛除風寒,改善風寒感冒的症狀
梔子清熱利濕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濕熱體質的症狀
枳實理氣健脾可以理氣健脾,改善脾胃虛弱的症狀
荊芥疏散風熱可以疏散風熱,改善風熱感冒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芍藥3兩,牡丹皮3兩,熟乾地黃(炮)1兩半,黃耆1兩半,甘草(炙)1兩半,白茯苓(去黑心)1兩半,青葙子1兩半,白附子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細辛(去苗葉)半兩,山梔子仁(炒)1兩半,枳實(去瓤,麩炒)3兩,荊芥穗3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水1中盞,加竹葉7片,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食後夜臥再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芍、牡丹皮、生地黃、黃耆、甘草、茯苓、青葙子、白附子、防風、細辛、梔子、枳實、荊芥等十四味中藥組成。其中,白芍、牡丹皮、生地黃具有養血補肝的功效;黃耆、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青葙子、白附子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防風、細辛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梔子、枳實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荊芥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補肝益腎,養血調經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氣血的功效,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補虛芍藥湯, 出處:《普濟方》卷十五。 組成:芍藥3兩,牡丹皮3兩,熟乾地黃(炮)1兩半,黃耆1兩半,甘草(炙)1兩半,白茯苓(去黑心)1兩半,青葙子1兩半,白附子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細辛(去苗葉)半兩,山梔子仁(炒)1兩半,枳實(去瓤,麸炒)3兩,荊芥穗3兩。 主治:肝勞不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芍藥飲

相似度 100%

紫地散

相似度 60%

定金湯

相似度 58%

養血散火湯

相似度 56%

震澤湯

相似度 52%

大岩蜜湯

相似度 52%

當歸飲子

相似度 52%

白羊心湯

相似度 52%

羊腎湯

相似度 52%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