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性鹹,平《別錄》:"味鹹,平,無毒"《本經逢原》:"鹹,平,微寒,無毒"。主要功效清熱,利濕,化痰,軟堅。治口渴煩熱,咳逆胸痹,瘰癧,痰核,崩漏,痔瘻。《本經》:"主惡瘡蝕,五痔。"《別錄》:"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湯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蝕口鼻,燒灰臘豬脂和塗之。"《長沙藥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煩,化痰止嗽,軟堅消痞。"
鹿角膠性味甘、鹹、溫。主治補益精血、安胎止血。主腎虛、精血不足、虛勞贏瘦、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陽痿滑精、宮寒不孕、胎動不安、崩漏帶下、吐血、衄血、咯血、尿備、陰疽瘡瘍。
虎骨性辛、溫。主治祛風通絡,強筋健骨。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腳膝酸軟。
何首烏性苦、甘、澀、性微溫。主治補肝益腎、養血益精血、祛風、烏鬚髮。治肝腎陰虧、髮鬚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川牛膝性甘、微苦、平。主治祛風、利濕、通經、活血。生用散瘀血、消癰腫。治淋病、尿血、經閉、症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喉痹、癰腫、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攣、痿痹。
杜仲性甘、微辛、溫。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餘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等症。
鎖陽性味甘、溫。主治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於腰膝痿軟、陽痿滑精、腸燥便秘、腎虛陽痿、下肢痿軟、虛人便秘。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威靈仙性味辛、鹹、微苦、溫、小毒。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琥珀性甘、平、無毒。主治鎮驚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用於驚風癲癇、驚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婦女閉經、產後停瘀腹痛、癰疽瘡毒、跌打創傷。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熟地黃性味甘、溫。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發早白。
加味健步虎潛丸, 出處:《金鑑》卷八十九。 組成:龜膠(蛤粉炒成珠)2兩,鹿角膠(蛤粉炒成珠)2兩,虎脛骨(酥油炙)2兩,何首烏(黑豆拌,蒸曬各9次)2兩,川牛膝(酒洗曬乾)2兩,杜仲(薑汁炒斷絲)2兩,鎖陽2兩,當歸(酒洗炒乾)2兩,威靈仙(酒洗)1兩,黃柏(酒洗曬乾,小鹽少許酒炒)1兩,人參(去蘆)1兩,羌活1兩,乾薑1兩,白芍藥(微炒)1兩,雲白朮(土炒)1兩,熟地黃3兩,大川附子(童便、鹽水各1碗,生薑2兩,切片同煮1日,令極熟,水于再添,鹽水煮畢取出,剝皮切薄片,又換淨水,入川黃連5錢,甘草5錢,同煮長香3炷,取出曬乾,如琥珀明亮色方用)1兩5錢。 主治:舒筋止痛,活血補氣,健旺精神。主治:跌打損傷,氣血虛衰,腰胯膝腿疼痛,酸軟無力,步履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