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與方中防風、羌活等藥物相配,可有效驅散外感風熱,治療風熱感冒、麻疹初期等症。
二、 通鼻竅,止流涕:荊芥芳香辛散,能通鼻竅,利鼻竅,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狀,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荊防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與荊芥、柴胡等藥物配合,可有效疏散風邪,緩解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防風能調和藥性,使諸藥功效協調,相得益彰。與荊芥等辛溫解表藥物搭配,可避免燥烈傷津,並增強其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
荊防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止痛解痙: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與荊防、柴胡等藥物配合,可有效疏散風寒之邪,緩解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同時能止痛解痙,緩解肌肉痙攣。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風寒侵襲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經絡不通等症狀,川芎能起到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的作用。
荊防散方中加入葛根,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解表透邪: 葛根具有解表散寒、透疹止痛的功效,與荊防散中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配合,可以更有效地疏散風邪,解除表邪。
- 宣肺利咽: 葛根還能宣肺利咽,對於因風寒感冒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葛根的加入可以提升荊防散的解表散寒、宣肺利咽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各種症狀。
荊防散中加入羌活,主要是由於其解表散寒與祛風濕的功效。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其擅長於疏散風寒,止痛,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羌活也能祛風濕,對於風濕痺痛,腰膝痠痛等症狀也有幫助。
荊防散本身以荊芥、防風等藥物為主,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加入羌活,可以加強其解表散寒的功效,同時也能祛風濕,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荊防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 宣肺利咽:桔梗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的功效。配合荊防散中的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可有效疏散風寒,宣通肺氣,緩解風寒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 排膿消腫:桔梗還具有排膿消腫的作用,可促進痰液排出,減輕呼吸道炎症反應。對於伴有痰多、胸悶等症狀的患者,桔梗的加入能有效改善病情。
荊防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調和藥性: 荊防散以荊芥、防風為君藥,辛溫解表,但性較燥烈,易傷津耗氣。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性過於燥烈之弊,使藥效更平和,避免傷正氣。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調和脾胃、解毒生津的作用,能輔助荊芥、防風更好地發揮疏風解表之效。同時,甘草還可緩解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吸收,進而增強藥效。
荊防散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因為薄荷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清熱解表,疏散風熱:薄荷辛涼,善於疏散外感風熱,對於風熱犯表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與荊防散中的荊芥、防風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散風解表之力。
- 清利頭目,開竅醒神:薄荷清香走竄,能直達頭部,具有清利頭目、開竅醒神之功效,對於風熱引起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不適感。
因此,荊防散中加入薄荷,可以更有效地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同時兼具清利頭目、開竅醒神的功效,提高藥方的療效。
荊防散中包含鬱金,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鬱金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荊防散為解表散寒方,常用於外感風寒,兼見胸悶、脘腹脹痛者。鬱金可解表藥之寒性,同時疏肝理氣,協調脾胃,使藥力更加平和,療效更佳。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鬱金亦具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荊防散中亦有川芎、防風等活血化瘀之品,鬱金可與之相輔相成,增強活血化瘀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有更佳療效。
荊防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解表止咳: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輔助荊芥、防風等藥物解表散寒,並溫肺止咳,增強散寒解表之效。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生薑味辛,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可緩解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寒涼之弊,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療效。
總之,生薑在荊防散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發揮解表散寒、溫中止咳的功效。
主治功效
荊防散主治功效及原理分析
荊防散,出自《醫方集解》,為辛溫解表劑。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的功效。
主治功效分析
從古文記載來看,荊防散的主治病證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 外感風寒表證:
- 《傷寒治例》、《古今醫統大全》均記載:「傷寒頭痛發熱無汗,惡寒不惡風,麻黃湯。大便六七日不通,頭痛有熱,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須當汗解。頭痛甚者必衄,葛根蔥白湯、荊防散、川芎石膏湯。」說明荊防散可用於外感風寒,邪在肌表,症見發熱、惡寒、頭痛等。
- 《筆花醫鏡》、《幼科概論》也提到:「外熱者。身終日發熱。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頭痛鼻塞之象。內則脈浮而不渴。此外解之症也。不可用涼藥。宜荊防散表之。得汗自愈。」進一步強調荊防散適用於外感表證,而非裡熱證。
- 瘡瘍腫毒初起:
- 《瘍科捷徑》記載:「額疽症,初荊防...」,提示荊防散可用於額疽初起,仍有表證之時。
- 《外科正宗》提及「荊防散毒散(見時毒門)」,表明荊防散與治療時毒的方劑相關聯,可用於時毒初起。
- 《瘍醫大全》記載:「若系疔瘡,即宜刺破,或艾灸腫處,上搽蟾酥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即平伏。菊花連根帶葉,皆治疔瘡之聖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又宜先用荊防散,或芎芷香蘇飲,冬月萬靈丹以散之。隨服銀花、菊花等藥,即可內消,務須及早下手,不可遲滯。」指出疔瘡挾有風寒者,可先用荊防散疏散。
- 《續名醫類案》記載一例鬢患毒腫,焮煩躁,便秘脈實,用大黃湯通便後,再以荊防散、敗毒散等治療而愈。說明荊防散可用於瘡瘍腫毒,兼有表證者。
- 眼疾初起:
- 《濟世神驗良方》提到:「目疾暴發,皆因內有積熱,外感風寒,寒閉其熱,上行走竅,不得外泄,故痛。初起之時,即用荊防散,其風寒則火熱瀉,而痛自止。」說明荊防散可用於眼疾初起,因外感風寒,熱鬱於內者。
- 《明目至寶》也記載:「偷針撞刺、昧目飛塵,荊防散而最妙」,提示荊防散可用於眼部疾患如偷針、撞刺等。
- 喉科疾病:
- 《瘍科捷徑》記載:「緊喉風,纏喉風,桐油探吐是神功。荊防散,宜先服,更進清咽利膈中。」以及「疏邪荊防散」的組成,提示荊防散可用於喉科疾病,且可根據具體症狀加減用藥。
- 《焦氏喉科枕秘》記載:「懸癰生於上齶中。形如紫李垂喉嚨。不能言語舌難動。頭不能低涕出紅。刺破癰頭出毒血。鹽漱湯淨秘收功。雄黃解毒荊防散。看症機關要變通。」以及「此症因脾經積熱。感風熱而起。上齶形如紫李。垂下抵舌。口不能言。舌不能伸。頭不能低。仰面而立。鼻出紅涕。若不速治。其毒陷入於腦即死。速用刀刺癰頭去血。用鹽湯漱淨。吹秘。服荊防散。雄黃化毒丸而愈。」詳細描述了懸癰的症狀,並指出可使用荊防散治療。
- 產後外感:
- 《不知醫必要》提及「人參荊防散,散兼補,治產後外感風寒,其症憎寒,發熱,頭疼身痛,或腰背拘急。」說明荊防散可加人參,用於治療產後外感風寒。
- 疹病:
- 《麻疹闡注》記載:「疹未出而吐蛔者。宜於升葛。荊防散中。重用石膏。及梔子。使君子。蘆根之類。」說明疹病未出而兼有吐蛔者,可在荊防散的基礎上加減用藥。
治療原理
荊防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發汗解表: 方中荊芥、防風為君藥,辛溫發散,解表散寒;羌活、葛根、薄荷協助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生薑溫散風寒,此為“汗法”的運用。通過發汗,使在表之風寒邪氣隨汗而解。
- 疏風清熱: 荊芥、防風、薄荷等藥物,既能疏散風寒,又能清解表熱,適用於外感風寒,兼有鬱熱之證。
- 行氣活血: 川芎行氣活血,通經止痛;鬱金破瘀涼血,理氣寬胸,二藥合用,有助於氣血流通,消散腫痛。
- 宣肺利咽: 桔梗宣肺利咽,開鬱降逆,可緩解咽喉腫痛等症狀。
- 調和藥性: 甘草調和藥性,補脾益胃,使諸藥合用,既能祛邪,又不傷正。
- 疏肝和血解毒: 在乳癰的治療中,《馮氏錦囊秘錄》和《女科精要》特別提到,荊防散的功效是「疏肝和血解毒」,這與方中川芎、鬱金等活血理氣藥物有關,也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認為乳癰與肝經氣血鬱滯有關。
- 因證加減: 從多篇古文的記載可以看出,荊防散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根據具體病證進行加減。例如,疹病吐蛔可加石膏、梔子;產後外感可加人參;喉科疾病可加前胡、牛蒡子等。這種靈活的加減運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綜上所述,荊防散以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為主,兼有清熱、活血、利咽等多重功效。其治療原理是通過發散外邪,疏通氣血,清解鬱熱,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外感表證、瘡瘍腫毒、眼疾、喉科疾病、產後外感、疹病等多種病證,但需根據具體病情,靈活運用,方能取得良效。
傳統服藥法
荊芥1錢5分, 防風1錢5分, 川芎8分, 葛根2錢, 羌活1錢, 桔梗1錢, 甘草5分, 薄荷1錢, 廣鬱金2錢, 老薑3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寒感冒初起,症狀較輕時使用。若症狀較重,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散, 出處:《醫醫偶錄》卷一。 組成:荊芥1錢,防風8分,蘇梗8分,川芎8分,陳皮8分,杏仁2錢,甘草3分,薑皮3分。 主治:小兒外感終日發熱,或拘束肢冷,鼻塞流清涕,咳嗽,頭痛,脈浮而不渴者。
荊防散,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荊芥1錢5分,防風1錢5分,川芎8分,葛根2錢,羌活1錢,桔梗1錢,甘草5分,薄荷1錢,廣鬱金2錢,老薑3片。 主治:痢疾初起,表邪不解,發熱惡寒,頭痛脈浮,舌苔白滑。
荊防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荊芥1兩半,防風1兩半,米仁5兩(炒),通草4兩,川芎8錢,茯苓3兩,陳皮1兩半,香附1兩半(醋炒),紫蘇1兩半。 主治:産後離褥太早,冒風致濕,經絡不能流通,遍體浮腫,脈浮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