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肝散

SHAO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一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8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3%
腎經 11%
心經 7%
大腸經 5%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1%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燒肝散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之效。燒肝散多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茵陳蒿可清熱利濕,幫助解除濕熱對肝膽的侵襲,達到退黃的效果。
  2. 疏肝利膽: 茵陳蒿還具有疏肝利膽的功效,能促進膽汁分泌,使膽汁流通順暢,有助於解決肝膽濕熱所導致的膽汁鬱滯,進一步緩解黃疸症狀。

燒肝散方中,含有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功效: 犀角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吐血、衄血等。
  2. 鎮驚熄風功效: 犀角具有鎮驚熄風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狀。

然而,現今犀牛屬瀕危物種,為保護動物,應避免使用犀角,並尋找替代藥材。

燒肝散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清熱,養胃生津: 石斛味甘,性微寒,入胃、腎經,具有滋陰清熱、養胃生津的功效。燒肝散為清熱解毒的方劑,加入石斛可以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口乾舌燥、胃脘灼熱等症狀,並保護胃氣,防止藥物對胃的刺激。
  2. 增強免疫,促進肝臟修復: 石斛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細胞生長的功效。對於肝臟受損者,石斛可以促進肝細胞再生,修復肝臟功能,提高抵抗力,從而促進疾病的康復。

燒肝散方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清熱利濕的功效。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其疏肝解鬱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不舒等症狀,同時,柴胡還可清熱利濕,幫助清除體內熱毒,改善肝臟的炎症反應。

因此,燒肝散中加入柴胡,一方面可以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另一方面也能清熱利濕,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從而有效緩解肝臟疾病。

燒肝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利濕、燥濕健脾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並可補氣固表。肝臟與脾胃關係密切,脾胃虛弱,運化失調,濕氣內阻,容易影響肝臟功能,甚至導致肝火上炎。白朮健脾利濕,能改善脾胃運化,去除濕邪,從而緩解肝火,達到治療肝病的目的。此外,白朮還能補氣固表,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肝臟疾病的康復。

燒肝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緩解肝火,清熱解毒: 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緩肝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肝火上炎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目赤等症狀。
  2. 養血柔肝,和中緩急: 白芍還能養血柔肝,滋陰潤燥,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肝臟,並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疼痛、胸悶氣短等症狀。

白芍的加入,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滋陰養肝的功效,達到治療肝火上炎的目標。

燒肝散中添加乾薑,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燥熱的特性,以溫補肝腎,達到散寒止痛的效果。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可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對於肝腎虛寒所致的疼痛,例如腰膝冷痛、小腹冷痛等,乾薑能溫補肝腎,改善寒凝之痛。此外,乾薑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臟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燒肝散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熱解表的功效。

  1. 疏散風熱: 燒肝散主治肝膽濕熱,症狀表現為目赤腫痛、口苦咽乾、脅肋脹痛等。防風能疏散外感風熱,並能引熱外出,有助於清除肝膽濕熱。
  2. 解表: 燒肝散中可能也存在表證,如發熱、惡寒等。防風能解表散寒,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解除表邪,達到治病的目的。

因此,防風在燒肝散中起到疏散風熱、解表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的作用。

「燒肝散」方劑中加入「紫參」的原因主要有二:

  1. 補氣養陰: 紫參性味甘涼,入心、肺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之效。肝臟為「將軍之官」,主疏泄,其氣血充足,則肝臟功能旺盛。而「燒肝散」多用於肝陰不足、肝氣鬱結所致的病症,紫參可補益肝陰,緩解肝氣鬱結,有助於恢復肝臟功能。
  2. 活血化瘀: 紫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肝臟微循環,促進肝細胞修復,有助於治療肝臟病變。

總而言之,紫參在「燒肝散」方劑中,扮演著補氣養陰、活血化瘀的雙重角色,有助於改善肝陰不足、肝氣鬱結等病症,達到治療效果。

燒肝散中加入蕪荑,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蕪荑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燒肝散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肝膽鬱熱所致的黃疸、濕疹、皮炎等病症,而蕪荑的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性,正好與方劑主治相符,能有效祛除濕熱,改善症狀。

此外,蕪荑還可兼具疏肝解鬱的作用,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作用,可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燒肝散中包含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功效。燒肝散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口苦咽乾、黃疸、腹痛等症狀,桔梗的宣肺利咽作用可以緩解咽喉腫痛、口苦等症狀,有利於清熱利濕。
  2. 散結消腫:桔梗還具有一定的散結消腫作用,可以幫助消散肝膽部位的濕熱積聚,緩解肝膽的炎症反應。

總之,桔梗在燒肝散中起著宣肺利咽、散結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膽濕熱引起的症狀。

燒肝散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因為人參具有補氣益陰的功效。

人參為補氣藥,能扶正固本,增強人體抵抗力,而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需要充足的氣血滋養才能正常運作。燒肝散治療的是肝臟虛損,氣血不足所致的疾病,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改善肝臟氣血虧虛,促進肝臟功能恢復

同時,人參也具有一定的益陰作用,可以滋養肝陰,緩解肝火上炎,對於因肝陰不足引起的肝火亢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燒肝散中加入人參,可以補氣益陰,促進肝臟功能恢復,達到治療目的。

燒肝散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燒肝散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寒凝血瘀所致的胸脅疼痛、脘腹脹滿、寒熱往來等症狀,胡椒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幫助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助藥力: 胡椒味辛,具有開胃消食、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提高藥效。燒肝散中含有其他藥材如柴胡、枳殼等,胡椒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材的藥性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燒肝散方中使用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溫中散寒止痛: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功,可有效緩解肝臟寒凝所致的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改善肝臟的寒性體質。
  2. 理氣行氣止痛:吳茱萸具有理氣行氣之效,可疏通肝氣鬱結,解除肝臟氣滯所致的疼痛、脅肋脹痛等症狀,促進肝臟氣血運行,改善肝臟功能。

因此,燒肝散方中加入吳茱萸,可起到溫中散寒、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肝病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燒肝散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肝陽氣: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肝臟喜溫惡寒,寒邪入侵易導致肝陽虛衰,出現肝氣鬱結、疼痛等症狀。肉桂溫陽散寒,可助肝陽氣,改善肝氣鬱結,緩解肝痛。
  2. 溫補腎陽,助肝氣生發: 肝腎同源,腎陽不足可影響肝陽生發,導致肝氣虛弱。肉桂溫補腎陽,可促進腎陽上升,滋養肝氣,使肝氣生發,進一步改善肝臟機能。

主治功效


燒肝散主治功效與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蘇沈良方》、《博濟方》等古籍記載,燒肝散主治「三十六種風,二十四般冷,五勞七傷。一切痢疾,脾胃久虛,不思飲食,四肢無力,起止甚難,小便赤澀,累年口瘡,久醫不瘥。」

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風證: 指「三十六種風」,可能涵蓋多種外感或內傷風邪所致的病症,如風寒、風熱、風濕等。
  2. 冷證: 指「二十四般冷」,應是指多種寒邪侵襲或陽虛內寒所致的病症,如畏寒肢冷、腹痛泄瀉等。
  3. 虛勞: 指「五勞七傷」,為多種虛損性疾病的總稱,包括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等。
  4. 脾胃疾病: 包括脾胃久虛、不思飲食、泄瀉不止等。
  5. 其他症狀: 如四肢無力、起止甚難、小便赤澀、累年口瘡等。

治療原理

燒肝散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組成和用藥方法來分析:

組成分析:

方中藥物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溫中散寒,健脾益氣: 乾薑、白朮、人參、官桂、胡椒、吳茱萸,這些藥物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寒、運化失司所致的腹痛泄瀉、食欲不振等症狀。
  2. 疏肝理氣,和解表裡: 柴胡、防風,可以疏肝解鬱,調和氣機,對於肝氣鬱滯、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脅脹滿、情志不舒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3. 清熱解毒,滋陰補虛: 犀角、石斛、茵陳蒿、紫參,具有清熱解毒、滋陰補虛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陰虛火旺所致的口舌生瘡、發熱煩躁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4. 活血調經,緩急止痛: 白芍、當歸,具有活血調經、緩急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血瘀經閉、痛經等婦科疾病。
  5. 開竅醒腦,通便排毒: 白蕪荑,具有開竅醒腦、通便排毒的功效,對於神昏、便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用藥方法分析:

燒肝散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用藥方法,以羊肝或豬肝為載體,將藥末與肝臟一同燒製後服用。

  • 以肝補肝: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主疏泄」、「肝藏血」,與方中多個病症相關。以肝臟為藥引,取「以形補形」之意,增強藥效。
  • 燒製過程: 燒製過程可能使藥物成分發生變化,產生新的藥理作用。同時,燒製後的肝臟具有溫補作用,與方中溫中散寒的藥物相輔相成。

綜合分析:

燒肝散的治療原理,可總結為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疏肝理氣、清熱解毒、活血調經、滋陰補虛等多方面。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以及獨特的用藥方法,達到扶正祛邪、調理臟腑、平衡陰陽的目的。

其針對的病症,多為虛實夾雜、寒熱錯綜的複雜情況。方中既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的藥物,以扶助正氣;又有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藥物,以祛除邪氣。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

例如,《聖濟總錄》和《奇效良方》中都提到了“治冷勞,補五臟,通氣脈,和脾胃,止泄痢”的功效,這些功效主要歸功於方中的乾薑、白朮、人參等溫補脾胃的藥物。

而《博濟方》中提到的“治丈夫女人、五勞七傷、胸膈滿悶、飲食少味、腳膝無力、大腸虛滑、即或口內生瘡、牙齒宣露、及遍療婦人風血氣塊者”,則進一步說明了該方在治療虛勞、氣滯血瘀等方面的作用,這與方中的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活血調經的藥物有關。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古代醫學的局限性,以及個人體質的差異,燒肝散的具體療效和適應症,仍需結合現代醫學的認識和臨床實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驗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及月經量多者慎用。
  • 本方含有乾薑、肉桂等溫熱性中藥,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肺結核排尿困難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骨質疏鬆症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燒肝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附子4兩(炮,去皮臍,切片子,以生薑汁半斤煮汁盡,焙乾用),縮砂1兩,肉豆蔻半兩,川椒半兩,茴香1分。 主治:筋脈疼痛,四肢倦怠。

燒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十九引《家藏經驗方》。 組成:銀州柴胡(去蘆)1兩,白朮1兩,紅芍藥1兩,牡丹皮1兩,人參(去蘆)1兩,蒼朮1兩,黑附子(炮,去皮臍)半兩,石斛(去浮膜)半兩。 主治:久年不癒心勞,口瘡。

燒肝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肉豆蔻3個(和皮),官桂3分(去皮),香白芷半兩,當歸半兩,破故紙半兩,人參半兩,茯苓半兩,桔梗半兩。 主治:丈夫、女人五勞七傷,胸膈滿悶,飲食少味,腳膝無力,大腸虛滑,或即口內生瘡,牙齒宣露,及婦人風血氣塊。

燒肝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茵陳半兩,犀角半兩,石斛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白朮半兩,芍藥半兩,乾薑1兩,防風1兩,紫參1兩,白蕪荑1兩,桔梗1兩,人參1兩,胡椒1兩,吳茱萸1兩,官桂1兩。 主治:三十六種風,二十四般冷,五勞七傷。一切痢疾,脾胃久虛,不思飲食,四肢無力,起止甚難,小便赤澀,累年口瘡,久醫不癒。

燒肝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經驗秘方》。 組成:赤芍藥半兩,桔梗半兩,紅豆半兩,白朮半兩,川椒(炒,去目)半兩,胡椒半兩,肉豆蔻半兩,陳皮(去白)半兩,縮砂仁1兩,南附子(炮)1兩,茴香(炒)1兩,良薑(炒)1兩,乾薑(炮)1兩,蒼朮(炒)1兩,官桂1兩,丁香2錢,乾山藥4兩,木香2錢,吳茱萸3錢(炒)。 主治:年深泄瀉滑腸,一切痢。

燒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組成:山茵陳1兩半,石斛(去根)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木香1兩,桂(去粗皮)1兩,人參1兩,紫菀(去苗土)1兩,桔梗(炒)1兩,赤芍藥1兩,乾薑(炮裂)1兩,防風(去叉)1兩,白蕪荑1兩,犀角(鎊)1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白朮1兩1分。 主治:補五臟,通氣脈,和脾胃,止泄痢。主治:冷勞,面色萎黃,泄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