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大包穴經常氣血阻塞而不自知,進而產生種種難解的症狀與疾病,卻不知道其實經常按摩疏通這個脾經上的大絡穴,就可以緩解不少症狀與疾病。古人更是運用大包穴來急救,可見這是養生與急救的重要穴道,每個人都應該學習!
現代人脾經普遍異常,很容易造成大包穴氣血阻塞
經常閱讀雲端中醫文章的讀者們,會發現文章內容一直都在討論脾經。這是因為從經絡檢測的角度來看,現代人脾經常常虛證,尤其是春夏期間特別嚴重。而奇怪的是,秋冬期間又突然間會變成嚴重實證,反正脾經永遠就不會乖乖地保持在正常區間內。
也因此,許多困擾著現代人的症狀與疾病,都有極大的可能性源自於脾經。雲端中醫所發佈的文章中,從來就沒有一篇是介紹單純一個穴道,而這裡卻一定要介紹脾經上的重要穴道:「大包穴」。
從上圖可以看出,大包穴是脾經的最後一個穴位,位在腋下6寸、在身體側邊線上,大約在第六肋骨間隙。這個穴道可不是一個小小的點,而是一大片絡穴,因此大包穴又名為「脾之大絡」。
許多人覺得很迷惑,人體每一條經絡都有所謂的絡脈,但卻只有脾經有「大絡脈」?這是因為《黃帝內經》上提到這段話:「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整本古書只有將「大包穴」稱為脾之大絡,其餘的十四絡只稱作「別」或「別絡」,可見古人特別重視它。
這個大絡佈滿胸脅,是最特殊的絡脈。從這個大絡的位置可以看出,它幾乎包含了胸部與腹部的大部分臟腑,因此只要是氣血阻塞了,一定不會有好事!會出現哪些症狀呢?請繼續往下看。
改善大包穴氣血阻塞,一次可改善7種症狀
既然大包穴的位置特殊,現代人如果這個穴道阻塞時,會出現哪些症狀呢?以下是雲端中醫一些會員長期觀察自己身體之心得回報,總整理如下:
1. 胸悶、胸痛呼吸不順暢
大包穴既然遍佈整個胸腔肋骨,這一片氣血阻塞時最常出現症狀就是胸悶、呼吸不順暢,例如:呼吸太淺不夠深,走樓梯會喘,胸痛胸悶…等等。現代人無時無刻都在用腦,思慮過多造成脾經異常,許多人是長期久坐的上班族,因此大包穴特別容易阻塞而造成呼吸不順。
2. 心悸、心臟痛
從大包穴的位置,可以看出這與心臟息息相關,因此很容易出現心臟相關的症狀,例如:心悸、心臟附近抽痛,這其實是疏通大包穴之後就可以改善的。
3. 咳嗽、氣喘
從中醫的立場來看,五臟六腑都會令人咳嗽,脾經的異常會造成咳嗽,透過大包穴最能理解這個概念。因為脾之大絡異常,就會造成整個胸腔的肺部異常,形成難治的咳嗽與氣喘。
4. 肚子脹氣、食慾不佳、噁心嘔吐
中醫的脾病有一個特點,就是吃完飯之後很容易脹氣,到了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食慾,有時候會出現噁心、嘔吐症狀,有些人還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症。透過大包穴可以理解,這裡的大絡涵蓋著整個脾胃,脾胃氣血阻塞了,脾胃怎麼會舒服呢?
5. 肋間痛神經痛
有一些經常會出現肋痛的會員就曾經提出,他們本來以為中醫所說的肋痛,就是肝經、膽經出了問題,結果仔細觀察肋痛的位置,竟然經常是大包穴,而進行經絡檢測比對自己的經絡圖之後發現,果然是脾經較常出現異常。
6. 全身痛、四肢無力
為什麼大包穴阻塞會造成全身疼痛?這其實是因為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脾胃「居中央孤臟,以灌四旁」(註1),脾胃就五行上屬於土,居於中央而灌四旁,所謂的「四旁」 指的就是四肢,「脾主肌肉而實四肢」,大包穴又遍佈整個上半身,加上四肢痛,所以全身痛且四肢無力的機率就很高了!
7. 乳房相關疾病
有一些會員特別喜歡刮痧拍打,他們總發現女性的大包穴上的瘀痧總是特別嚴重。若仔細觀察那些瘀阻的痕跡,竟然與女性內衣穿著位置一致,可見現代女性內衣經常穿太緊、穿太久,最容易造成大包穴阻塞,進而產生各種乳房相關疾病。沒有病的女性疏通大包穴後,反而可以達到豐胸美容效果。
以上說了這麼多理論,究竟要如何改善大包穴的氣血阻塞?其實自己按摩大包穴的方法超簡單,有以下2種:
- 抓捏法:直接運用整個手掌抓捏大包穴,右手抓左邊,左手抓右邊,這種手法是有點痛的。
- 按摩法:雙手放在大包穴之上,從胸外側肋骨滑向內側,摩擦推壓胸部,或是畫圓圈旋轉,一次可以操作100下。
備註:以上兩種按摩方法,到Youtube 上找還真找不到,希望有讀者可以提供連結或是自己拍一段上傳分享給我們。
經常按摩大包穴除了養生,還可以急救
經常按摩大包穴,可以主要改善上面的症狀,而許多人卻不知道這是急救穴。在古代,這個穴道經常被用於傷科急救,例如:戰爭時墜馬,打群架鬥毆、跌打損傷…等等,只要還沒有斷氣都可以運用此穴急救。
許多人突然間休克、昏厥、心肌梗塞、中暑、突然中風時,都可以抓捏「大包穴」沿著往上到「極泉穴」,因為可以刺激心臟,可以讓人突然間甦醒。
雲端中醫某會員的父親,有一天突然間跌倒在門口,陷入不醒人事狀態,他馬上呼叫救護車,並且持續按摩大包穴與極泉穴附近,結果竟然在救護車來之前父親就甦醒了,他說:「還好我有學習過中醫,不然父親現在可能已經不在世間了!」像這麼重要的穴道,大家不學起來怎麼可以呢?
註1:出自內經博議足太陰脾病論:「脾位三陰,為六經之內主….然其居中央孤臟,以灌四旁,而主四末,病則必淪於四臟,而四臟有病,亦必待養於脾,若脾絕、則四臟即無以為生,是後天之本絕……中州之病,是以甚則入脾也。」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