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隋代醫學巨著中的養生精粹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是一部聚焦於氣功導引療法的珍貴醫學文獻,其特殊之處在於它並非一部獨立創作的理論或功法大全,而是清代學者廖平從隋代醫學大家巢元方等人編撰的醫學巨著《諸病源候論》中,精心摘錄並彙編而成。因此,論及此書,必須追溯其源頭——《諸病源候論》。
《諸病源候論》,成書於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論述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的專著。由當時的太醫博士巢元方奉詔主持編寫,集結了當時醫學界的集體智慧。這部書的最大特色,除了其詳盡的病候分類外,更在於它在論述絕大多數病證之後,都附有相應的「補養宣導」之法。這些「補養宣導」方法,正是本書《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的核心內容,是隋以前醫療氣功導引法的一次集大成。
廖平將《諸病源候論》中散見的這260餘條導引功法,系統地摘錄整理,獨立成書,名為《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並收入其《六譯館叢書》中,這使得原本隱藏在龐大病候論述中的導引精華得以單獨呈現,便於後人學習和研究。儘管編者是清代的廖平,但書中的內容和思想體系完全源自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所記載的導引實踐,故冠以「巢氏」之名,是對原著作者的尊崇,也點明了內容的出處。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全書分為上、下兩卷。這種結構安排,遵循了傳統醫學和養生著作的慣例,先論基礎理論,再闡具體應用。
上卷主要論述氣功導引的理論基礎。書中將氣功導引定義為一種以呼吸吐納、肢體動作、意念活動等為手段,旨在調節人體生理與心理功能的養生方法。它有多種稱謂,如氣功、導引、吐納、行氣等,這些名稱反映了這一實踐方式的不同側面和歷史演變。書中強調,氣功導引的核心在於其綜合性,結合了身體的鍛鍊(肢體動作)、呼吸的調節(呼吸吐納)以及精神的修煉(意念活動)。
理論部分進一步闡述了氣功導引的主要作用。首先是「調和陰陽」。在中醫理論中,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石。氣功導引通過調整呼吸節奏、肢體伸展和收縮以及意念引導,被認為能夠平衡體內的陰陽之氣,進而預防和治療疾病。其次是「疏通經絡」。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瘀滯會導致疾病。書中認為,特定的肢體動作和呼吸方法能夠刺激和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身體健康。再者是「扶正祛邪」。這裡的「正」指人體自身的正氣或抵抗力,「邪」指致病因素。通過氣功導引,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達到抵禦外邪、恢復健康的目的。最後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這是氣功導引最直接的目標,通過調節臟腑功能,改善體質,使人精力充沛,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這些作用的論述,構成了隋代醫學對導引療法功效的認知框架。
除了正面的作用,上卷也提及了氣功導引的方法多樣性及其禁忌和注意事項,這體現了古人對養生療法的謹慎態度。方法方面,書中歸納了呼吸吐納、肢體動作和意念活動這三大類基本手段,認為它們分別在調節氣息、改善循環、調控臟腑功能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禁忌部分明確指出了不適合進行氣功導引的人群,如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孕婦、月經期女性。這說明在古代的醫療實踐中,已經認識到某些特定生理或病理狀態下進行導引可能帶來的風險。注意事項則強調了氣功導引需要長期堅持,並對練習時間、環境以及練習時的情緒和飲食提出了要求(如選擇向曉清靜時、避免大飽食後、喜怒憂恚時練習),這些都是確保練習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指導。
下卷則主要呈現具體的氣功導引功法,包括內功功法和外功功法。雖然提供的書籍介紹未展開詳述下卷的功法分類細節,但從摘錄的內容中可以窺見其豐富性和針對性。這些功法是本書最為實用的部分,它們直接源自《諸病源候論》對應特定病候的描述。
從提供的部分摘錄內容可以看出,這些功法是高度具體化、針對特定症狀設計的。例如,針對「風偏枯候」(類似現代醫學的中風後遺症偏癱):
- 有一種方法是「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並聲稱能「愈疽疝大風,偏枯諸風痹」。這裡結合了特定的體位(倚壁)和意念導引(行氣從頭至足)。
- 另一法「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強調通過足部的動作配合呼吸來治療腰背和偏枯。
- 還有結合「內視丹田」或「想氣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等意念活動的方法,這類方法顯示了對精氣神整體調控的重視。
- 針對「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四肢關節屈伸不利或僵硬):
- 提供了「手前後遁互拓極勢三七... 頭動膊,前後欹側,柔轉二七」等強調肢體大幅度伸展、旋轉的動作,旨在「去髆井冷血,筋急漸漸如消」。
- 也有「兩手抱左膝伸腰,鼻內氣七息,展右足」等需要特定姿勢和呼吸配合的功法,用以「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萎」。
- 針對「風濕痹候」(風濕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活動不利):
- 有「任臂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痹痛」等強調特定部位用力(任臂)配合呼吸的方法。
- 還有「正臥疊兩手,著背下伸兩腳,不息十二通」或「正臥蜷臂導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閉氣不息十二通」等臥姿功法,這些姿勢配合呼吸和憋氣(不息)被認為有助於驅散濕邪、緩解疼痛。
- 其他摘錄如針對「風濕候」提及「櫛頭理髮... 通流血脈,散風濕」,這是日常生活中的保健習慣被納入導引範圍。針對「風鰍候」提供了多種涉及足部、手部和身體姿勢的動作,如「以右踵拘左足拇趾」、「兩手更引足跗置膝上」等,配合呼吸(鼻內氣,自極七息)來治療不同的痹痛。甚至還有針對「風不仁候」(皮膚麻木不仁)的臥姿展肢配合呼吸法。
這些具體功法展現了《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的幾個特點:
- 針對性強: 功法是針對具體病候設計的,而非泛泛而談的養生操。這反映了導引在當時已被視為一種精確的醫療手段。
- 方法多樣: 功法涵蓋了多種姿勢(臥、坐、立),多種動作(伸展、屈曲、旋轉、用力、摩擦),並結合了呼吸(吐納、閉氣、幾息)和意念(想氣、內視)。這種豐富性為不同病證和不同身體狀況的人提供了多種選擇。
- 強調氣與意: 許多功法都明確提及「行氣」、「內氣」、「不息」(憋氣)以及「意念」、「想」,這說明古代導引不僅是肢體運動,更是氣與意的鍛鍊,與現代氣功理論一脈相承。
- 來源古老可靠: 功法來源於《養生方》、《真誥》、《養生經要集》等古代養生文獻,這些文獻的精華通過《諸病源候論》得以整理和保存。
總結來說,《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雖然是後人從隋代醫著中編纂而成,但它完整地保留了《諸病源候論》中關於氣功導引的寶貴內容。這本書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導引術的重要文獻,展現了隋代醫學對非藥物療法的重視及其豐富實踐,更是一部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養生寶典。它系統地闡述了氣功導引的理論基礎、主要作用、方法體系,並針對具體病證提供了多樣而細緻的實用功法。從風病、痹證的治療,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追求,書中的導引法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通過學習和實踐這些功法,不僅能了解古代醫家對身心健康的獨特見解,也能為現代人的健康養生提供參考和借鑒。這本書證明了氣功導引在中國傳統醫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醫整體觀念和「治未病」思想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