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卷上·正編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正編 (2)

1. 風驚候

《養生方》云:精藏於玉房,交接太數,則失精。失精者,令人悵悵,心常驚悸。

2. 風冷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翕地,足不動,一足向側如丁字樣,轉身欹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互。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白話文:

《養生法導引法》中說:單腳踏地,腳不移動,另一隻腳向側面伸展,呈丁字形狀,轉動身體並傾向一邊,雙手儘快收回,左右交替進行。這可以消除背部風寒,緩解偏枯不通暢的症狀。

又云:蹲坐身正頭平,叉手安頦下,頭不動,兩肘向上正搖,上下來去七七,亦持三七,放縱身心。去乳房風冷腫悶,魚寸不調,日日損。

白話文:

另外又說:蹲坐身體端正,頭正,雙手交叉放在下巴下,頭不要動,兩肘向上平舉,上下擺動七七次,也可以持三七次,放鬆身心。可以消除乳房因風寒引起的腫脹和悶痛,魚際穴和寸口穴不通暢,日積月累會受損。

又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內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始屈一足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向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迭互亦然。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日日漸損。

白話文:

原文說:坐著的時候兩隻腳放鬆伸直,體內之氣往下沉,讓內心柔和舒展。然後慢慢屈起一隻腳放在膝蓋下,另一隻腳舒展開來,腳趾向上,然後仰躺著睡覺,頭部不碰到牀鋪,雙手用力往前伸展,頭部也往上推。每一次都要盡全力去做,反覆七次,互相交替。這種方法可以消除腳痛、腰疼,改善血液循環,抵抗寒冷,每天做,效果會越好。

又云:長舒足,肚腹著席安,徐看氣向下,知有去處。然使著兩手掌拓席,努使臂直,散脊背氣,向下漸漸盡勢來去二七。除臟腑內宿冷,脈急腰膊風冷。

白話文:

另外還說:躺下把腿伸開,腹部平貼在席子上,慢慢地感受氣向下流動,知道它有了去處。但是要讓雙手掌掌心貼著席子,用力使手臂伸直,散發脊背的氣,上下移動漸漸盡全力來回27次。清除臟腑內積聚的寒氣,緩解脈搏急促和腰部疼痛。

又云:欲以氣出汗,拳手屈膝側臥,閉氣自極欲息,氣定復閉氣,如此汗出乃止。復轉臥,以下居上,復閉氣如前,汗大出乃止。此主治身中有風寒。欲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一臂,伸所病者正偃臥,以鼻引氣令腹滿,以意推之,想氣行至上,溫熱即愈。

白話文:

還有一種說法:想要通過氣推動出汗,先屈拳屈膝側臥,閉氣到極點想要呼吸時,氣定下來再閉氣,如此大汗出透方止。再翻身轉臥,下面部分在上,再閉氣如前,大汗出透方止。這種方法主治身體中了風寒。想要治療大腿小腿和手臂疼痛的方法,屈伸一腿一臂,將病痛部位完全伸展平臥,用鼻子吸氣使腹部充滿氣,用意念推動它,想像氣運行到最痛處,溫熱後疼痛即愈。

又云:肚腹著席,長舒一足,向後急努足趾,一手舒向前盡勢,將一手向背上挽足倒極勢頭仰蹙背使急,先用手足斜長舒者,兩向自相挽急,始屈手足共頭,一時取勢常記動手足。先後交番,上下來去二七,左右亦然。去背項腰膝膊,並風冷疼悶,脊裡倔強。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先將肚子貼著席子,伸出一隻腳,腳趾用力向後挺直,一隻手向前舒展,盡量伸直,另一隻手向背後抓住腳,身體要倒到極限,頭部仰起,背部緊繃,先用手腳斜著舒展,然後兩邊互相拉扯,最後屈曲手腳和頭部,同時取勢,要記住動作中的手腳協調。先後交替,上下往返,左右也一樣,去除了背部、項部、腰部、膝蓋、胳膊的風寒疼痛,脊椎也變得強壯。

又云:坐正兩手向後,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復眩眩,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損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白話文:

古文中說:端正地坐下,雙手向後,抓住手腕並反向用力,鋪開雙臂,使身體搖晃,上下七次,左右手交替進行。這個動作可以緩解腹部疼痛、肚寒風、宿氣積存、胃口寒冷、飲食不進,以及嘔吐、反胃等症狀。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趾相對,足跟外扒坐上。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趾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疑便坐上,待共內坐相似不痛,如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趾並反向外。每坐常去膀胱內氣,膝冷,兩足冷疼,上氣腰痛,儘自消適。

白話文:

再說:想要成為學醫以養身的人,首先必須坐姿端正,兩腿併攏,兩腳掌相對。剛開始坐下時,先讓腳趾相對,腳跟向外側分開。想要坐得穩,必須讓兩隻腳跟朝內,相對坐著,腳趾分開。若感到悶痛,就逐漸抬起身體,像懷疑自己是否坐好了,等到自己感覺和內坐的人一樣,不覺得疼痛,就像雙腳跟豎起向上坐著,腳趾並攏向外翻。經常坐著的時候,要排出膀胱中的氣,若膝蓋冷、兩隻腳冷得疼痛、上氣腰痛,只需要自己調整休息一下就可以。

又云:長舒一足一腳,屈兩手挽膝三里,努膝向前身卻挽,一時取勢,氣內散消。如似骨解,迭互換足,各別三七。漸漸去膊脊冷風冷,血筋急。

白話文:

另外說:把一條腿伸直,雙手抱住膝蓋,使勁地將膝蓋向前彎曲,同時身體向後仰,將姿勢保持一會兒,讓體內的氣散發出去。就好像骨頭散開了一樣,左右腳交替更換,每條腿做三次以上。逐漸地,肩背的寒氣和冷風消失,經絡和筋脈也不那麼緊張了。

又云:手兩手向後倒挽兩足,極勢,頭仰足趾內外努之,緩急來去七。始手向前直舒。足自搖,膝不動,手足各二七。去脊腰悶風冷。

白話文:

另外,又說:雙手向後倒挽雙腳,儘量用力,頭部仰起,腳趾向內用力,緩緩急徐來回運動七次。然後雙手向前伸直,雙腳自行搖動,膝蓋不動,手腳各二七次。能去除脊背腰部沉悶的風溼寒氣,達到強身健體之效。

又云:身平正舒兩手,向後極勢。屈肘向後,空捺四七,轉腰垂手向下,手掌四面轉之。去臂內筋急。

又云:兩手長舒合掌向下,手高舉與膊齊,極勢使膊悶痛然,始上下搖之二七,手下至膊還,上下緩急,輕手前後散振七,去膊內風冷疼,日消散。雙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是:雙手伸展,合掌向下,手舉到與肩膀齊平,用力使肩膀感到痠痛,然後上下搖動27次,手從頭部向下到肩膀,上下緩慢急促,輕手前後散動7次,可以去除肩膀內部的風寒疼痛,每天逐漸消散。雙手向前展開,用力合掌向下。

又云:手掌倒拓兩膊,並前極勢上下,傍兩掖急努振搖,來去三七,竟手不移處,努兩肘上急勢上下,振搖二七,欲得拳兩手七,因相將三七,去項膊筋脈,急努一手屈拳向左,一手捉肘頭向內挽之,上下一時盡勢,屈手散放舒指三,方轉手皆極勢四七,調肘膊骨筋,急強兩手拓向上,極勢上下,來去三七。

白話文:

又說:手掌倒著壓在兩隻胳膊上,並向前用力,上下左右,兩側腋下用力振動,往返三次,然後不再移動手,用力彎曲兩隻胳膊肘,上下用力,振動二次,想讓拳頭與雙手是七分,然後一起用力三次,離開頸部和肩部筋脈,用力彎曲一隻手,握拳伸向左側,另一隻手抓住手肘頭向內彎,同時上下用力,彎曲的手指散開舒展三次,然後轉動手,都全力用力四次,調整手肘和肩部的骨頭和筋,用力將雙手向上展開,全力用力,上下左右,往返三次。

又云:手不動時,兩肘向上極勢七,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左右回三七,去頸骨冷氣風急。前一十二件有此法,能使氣人行之,須在疾中可量。

白話文:

又說:當沒有動手時,兩肘向上至極的姿勢共有七次,不動手,肘臂沿著身體左右迴旋共有三七次,可以去除頸部骨頭的寒氣與急促的風氣。以上一共十二個動作有這樣的方法,能夠使氣走到身體的各部位,必須在快速的行進中慢慢練習。

3. 頭面風候

《養生方》云:飽食仰臥久,成病氣頭風。

又云:飽食沐發,作頭風。

又云:夏不用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厚,喜成癬。一云:作面風,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拓頤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左右換手皆然,拓頤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去臂膊頭風眠睡。

白話文:

此外有人說:夏天不要睡在露水下,露水滴落到臉上,會使臉皮變厚,容易形成癬。另一說法:會形成臉風,其治療方法是熨針石,另有治臉風的正方,補養宣導,現附在後面。《養生方導引法》說:一手輕輕向上貼緊下巴,並儘量伸展,另一手向後大幅度舒展,急促地拉伸,手掌朝四方,同時用力達到極限,一共做四七次,左右手交換著做,然後兩手都貼緊下巴,同時把頭偏向一側,轉身二七次,舒展胳膊和肩膀,就可以舒緩風寒引起的疼痛並入睡。

又云: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治頭風。令發不白,以手復捋頭五通脈也。

又云:人常須日已沒食訖,食訖,即更不須飲酒,終天不幹嘔,諸熱食膩物,不飲冷醋漿,喜失聲失咽。熱食枕手臥手,成頭風日澀。

白話文:

另外還提到:人通常必須在太陽下山之後吃晚餐,吃完後,就不要再飲酒,這樣一整天都不會胃酸逆流,也不要吃油膩的食物或喝冷醋,否則容易發生聲音沙啞或吞嚥困難。睡前吃熱食、枕著手或臥手,容易導致頭痛風和眼睛乾澀。

又云:端坐伸腰,左右傾頭,閉目以鼻內氣,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又云:頭痛以鼻內徐吐出氣三十過休。

又云:抱兩膝自棄於地,不息八通。治胸中上至頭諸病,耳目鼻喉痛。

又云:欲治頭痛閉氣,令鼻極偃臥乃息,汗出乃止。

又云:叉兩手頭後極勢振搖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二七,頭欲得向後仰之,一時一勢,欲得欹斜,四角急挽之三七,去頭掖膊肘風。

白話文:

他們又說:將兩手交抱於頭後,用力左右搖動27次,手掌翻覆安放27次,頭部想要向後仰起,旋即回正,一動一勢,必須左右移動,四肢迅速移動37次,頭部偏向一邊,一手扶助、一手屈肘,旋轉。

4. 風頭眩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眩。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其上元,愈頭眩風癲。坐地舒兩腳,以繩靽之,大繩靽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不使離地,自極十二通,愈頭眩風癲。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墮落。

白話文:

還有一種說法是:用雙手抓住轆轤倒掛著,讓腳反轉在頭頂上,可以治癒頭暈和癲癇。坐在地上伸直雙腿,用繩子捆住它們,大繩捆好後,拖動轆轤上下移動,用雙手拉繩子,使腳在頭的下面,不離開地面,自下而上做十二遍,可以治癒頭暈和癲癇。久而久之,身體可以躺臥在空中而不墜落。

又云:一手長舒,合掌仰,一手捉頤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膊內冷注偏風。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是:將一隻手伸直,合掌向上,用另一隻手拉住下巴向外拉,持續二到七次。左右兩邊也要做這個動作,手不動,兩手向兩側用力拉二到七次。這樣可以治療頸骨痙攣、頭痛眩暈、喉嚨腫痛、內冷注和偏頭痛。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倔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住,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內生瘡,牙齒風頸頭眩,眾病盡除。

白話文:

另外又說:一般人常覺得脊背僵硬,不管甚麼時候,也可縮下巴壓到脖子,將臉朝上用力伸直保持著,左右兩側要各依序移動七次,來回做三遍稍微休息,等氣血流動到靜止,然後才能開始做運動。一開始要先慢一點,後面再快一點。不可以一開始就快,後面變慢。即使沒有生病的人,也要在早上、中午和傍晚這三個時間點,在各時辰另外分七次來輪流做。除了可以治療寒熱病、脊腰頸項疼痛、風濕痹症、嘴巴長瘡、牙齒風寒、頭昏眼花之外,也能夠消除所有的疾病。

又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項上。治久寒,不然能自濕,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愈。

又云: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病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也。

又云:低頭不息六通,治耳聾目癲眩,咽喉不利。

又云:伏前側牢,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隨左右聾,伏並兩膝,耳著地牢。強意多用力至大極,愈耳聾目眩病。久行不已,耳聞十方,亦能倒頭,則不眩也。八件有此術,亦在病疾難為。

白話文:

伏前側牢,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

把耳朵側伏在地,不要停止上下左右俯仰六種方位,可以治療耳聾目眩的疾病。

隨左右聾,伏並兩膝,耳著地牢。

如果是隨左右耳的聾,則俯伏兩膝著地,耳朵緊貼地面。

強意多用力至大極,愈耳聾目眩病。久行不已,耳聞十方,亦能倒頭,則不眩也。

用強大的毅力,用盡全身力量,堅持做上面這些鍛鍊,可以治療耳聾目眩的疾病。

長期堅持不懈地鍛鍊,耳朵就能聽到遠處的聲音,也能倒立而不暈眩。

八件有此術,亦在病疾難為。

這些鍛鍊方法非常有效,即使是病重的人也能做,但需要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