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卷下·續編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續編 (4)

1. 癰候

《養生方》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為黃疸,又為泄利。

又云: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疔瘡癰癤也。

2. 疽候

《養生方》云:銅器蓋食,汗入食,食之令人發惡瘡內疽。

又云:鯽魚膾合豬肝肺食之,發疽。

又云:烏雞肉合食發疽。

又云:魚腹內有白如膏,合烏雞肉食之,亦發疽也。

又云:魚金鰓食發疽也。

又云:已醉強飽食,不幸發疸。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行氣者,鼻內息五入方一吐為一通,滿十二通愈。

又云:正坐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輒令氣至頭而止,治疽痹氣不足。

3. 熛疽候

又云:十指端策策痛入心不可忍,嚮明望之,晃晃黃赤,或黯黯青黑,是熛疽,直截後節,十有一愈。

又云:風胗痛不可忍者,熛疽發五臟俞,節解相應,通洞熛疽也。諸是熛疽皆死。又齒間臭熱,血出不止,熛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爾著人。

白話文:

另一種說法:風引起的疼痛劇烈難忍,熛疽發於五臟俞穴,節結解開相應,通達到熛疽。得了這種熛疽的一般都會死亡。還有,牙齒縫隙有臭味發熱,血流不止,也是熛疽,七天就會死亡。治療方法,如果不好,就用草木灰覆蓋血跡,否則會傳染給其他人。

又云:諸是熛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此皆毒氣客於經絡,氣血痞澀,毒變所生也。

4. 風疽候

《養生方》云:大解汗當以粉粉身,若令自乾者,成風疽也。

5. 腸癰候

《養生方》云:六畜卒疫死及夏病者,腦不中食,喜生腸癰也。

6. 內癰候

《養生方》云:四月勿食螺雞肉,作內癰在胸掖下,出瘻孔。

7. 痤癤候

《養生方》云:人汗入諸食中,食之作癰癤。

又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也。

8. 諸瘻候

《養生方》云:六月勿食自落地五果,經宿蚍蜉螻蛄蜣螂游上,喜為九瘻。

又云:十二月勿食狗鼠殘肉,生瘡及瘻出頸項,及口裡或生咽內。

9. 鼠瘻候

《養生方》云:正月勿食鼠殘食,作鼠瘻,發於頸項;或毒入腹,下血不止;或口生瘡,如有蟲食。

10. 瘰癧瘻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箕踞以兩手從曲腳入,據地曲腳加其上,舉尻,其可用行氣,愈瘰癧乳痛。

11. 㿉瘻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偃臥,直兩手兩足,念月所在,令赤如汕囊丹,除㿉少腹重不便,腹中熱。但口內氣息出之數十,不須小嚥氣,即腸中不熱者,七息已溫,熱咽之十數。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說:正當平躺,伸直雙手和雙腳,觀想月亮所在的位置,讓氣血像紅色的汕囊丹一樣充盈。這樣做可以消除胸悶、腹重、不便排便,以及腹中燥熱的症狀。只要嘴巴裏的氣息呼出幾十次即可,不要刻意吸氣。如果腸中沒有燥熱的情況,七次呼氣就能溫暖腸胃;如果有燥熱,則需要十幾次呼氣才能消除。

12. 諸痔候

《養生方》云:忍大便不出,久作氣痔。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痔五勞,三里氣不下。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單足著地,另一隻腳屈膝,雙手抱住小腹下的部位,用力拉至身體極限,左右交換做四到七次。可以去除痔瘡、五勞,三里之氣不會下降。

又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兩遍,治五痔。

又云:兩手抱足,頭不動,足向口受氣,眾節氣散,來去三七,欲得捉左右,側身各急挽。腰不動,去四肢腰上下髓內冷血冷筋急悶痔。

白話文:

原文: 又云:兩手抱足,頭不動,足向口受氣,眾節氣散,來去三七,欲得捉左右,側身各急挽。腰不動,去四肢腰上下髓內冷血冷筋急悶痔。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雙手抱住雙腳,頭部不動,雙腳朝著嘴巴吸氣,讓全身的關節放鬆,反覆吸氣呼氣七次,想要抓住左右兩邊的腳,側身急切地拉動。腰部不動,遠離四肢的腰部上下,骨髓裡面寒冷,血液、筋脈冰冷,悶脹,患有痔瘡。

又云:兩足相踏向陰端,急蹙將兩手捧膝頭,兩向極勢捧之二七,竟身側兩向取勢二七,前後努腰七,去心勞痔病。

13. 諸惡瘡候

《養生方》云:銅器蓋食,汁入食,發惡瘡內疽也。

又云:醉而交接,或致惡瘡。

又云:飲酒熱未解,以冷水洗面,令惡瘡,輕者皶疱。

又云:五月五日取棗葉三升,井華水搗取汁浴,永不生惡瘡。

又云:井華水和粉洗足,不病惡瘡。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龍行氣叩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

又云:五月一日,八月二日,九月九日,十月七日,十一月四日,十二月十三日,沐浴,除惡瘡。

14. 癬候

《養生方》云:夏勿露面臥,露下墮面,皮厚及喜成癬。

15. 疥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龍行氣叩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

16. 卒被損瘀血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生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瘀血結氣。

又云:鼻內氣,口閉,自極七息,除兩脅下積血氣。

又云:端坐生腰,舉左手,右手承右脅,鼻內氣七息,除瘀血。

又云:端坐右手持腰,鼻內氣七息,左右戾頭各三十止,除體瘀血項頸痛。

又云:雙手搦腰,手指相對向,盡勢前後振搖二七,又將手大指向後極勢振搖二七。不移手上下對,與氣下,盡勢來去三七,去雲門腰掖血氣閉塞。

白話文:

又說:雙手握著腰部,手指相對向,盡力前後搖動七次,然後將大拇指向後用力搖動七次。不移動手,上下對應,與氣下降,盡力來回移動七次,前去雲門腰窩,血氣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