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卷上·正編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正編 (15)

1. 諸飲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行左之右之,側臥閉目,氣不息十二通,治諸飲不消。右有飲病,左不息排下消之。

又云:鶩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飲宿食從下部出。愈鶩行氣者,身置頸曲,排氣下行,而一通愈宿食。久地自然能出,不須孔塞也。

白話文:

【對於各種水飲病的療法】

根據《養生方導引法》的記載:先向左轉再向右轉,然後側躺並閉上眼睛,深呼吸十二次,可治療各種難以消化的水飲病。若身體右側有水飲病,則在左側深呼吸,透過呼吸來幫助病氣向下排出,進而消除病症。

另外,該書還提到:模仿鶩(一種鳥類)行走時的姿態,低頭靠著牆壁,同樣深呼吸十二次,用意識引導,讓積存的痰飲和未消化的食物從下腹部排出。模仿鶩行走的氣功,需將身體前傾、頸部彎曲,引導氣流下行,一次就能消除未消化的食物。長期練習,身體自然能將積存物排出,無需特別用力或使用工具輔助。

2. 癖病諸候

3. 癖候

《養生方》云:臥覺勿飲水,更眠令人作水癖。

又云:飲水忽急咽,久成水癖。

又云:舉兩膝夾兩頰邊,兩手據地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盤。宿癰者,宿水宿氣,癖數生癰。久行腸化為筋,骨變為實。

白話文:

【病症名稱】:癖候

【內容翻譯】: 《養生方》裡提到:剛躺下準備睡覺時不要喝水,如果再睡下去可能會導致水癖症的產生。

另外也說到:喝水的時候如果突然急速吞嚥,長時間下來也可能形成水癖。

再者,如果雙膝夾住兩側臉頰,雙手撐地蹲坐,持續這樣做一段時間可以治療伏梁。伏梁是指由於食物積滯未能消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疾病,病發時腹部會像杯子或盤子一樣隆起。宿癰,則是由於體內積水和氣滯,長期下來形成一種反覆生癰的疾病。若長期進行上述動作,可以使得腸道逐漸轉變為更健康的狀態,骨骼也會變得更堅固。

4. 脾胃病諸候

5. 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欹身兩手一向偏側,急努身舒頭共手,兢扒相牽,漸漸一時盡勢,氣共力皆和,來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項前後兩角緩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縱身心搖三七,遁互亦然。去太倉不和,臂腰虛悶也。

白話文:

根據《養生方導引法》的說明:身體傾斜,雙手向一側伸展,緊繃身體,頭部與手臂一起伸展,彼此拉扯,逐漸達到最大的伸展程度,讓氣息與力量都能和諧流通。往左或往右做同樣動作,各做三次至二十一次。然後,頸部前方和後方兩側緩慢伸展手臂,彷彿在向外推,全身放鬆,搖晃三次至二十一次,另一側也做同樣動作。這些動作能幫助解決脾胃氣不和,進而改善飲食問題,也能緩解手臂及腰部的虛弱與悶脹感。

6. 嘔噦病諸候

7. 嘔吐候

《養生方》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飲不消,或為反胃。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兩手向後捉腕,反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偃臥展脛兩手,左蹺兩足腫,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腰中病食苦。

又云: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叉兩足底,兩腳痛舒,以頭枕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白話文:

【嘔吐症狀】

根據《養生方》記載:八月份不要食用生薑。另有說法是不要吃霜後的瓜類。接近冬天時可能會出現寒熱交替或是溫熱疾病,食慾不佳想要嘔吐,或者有胃部積飲無法消化的情況,也可能是反胃症狀。

《養生方導引法》記載:端坐並將雙手向後抓住手腕,反身貼緊地面,儘量伸展腹部,做七次上下拉伸動作,然後換另一側手做同樣的動作。這可以消除腹部寒冷、體內累積的風邪和宿氣,以及胃部冰冷,幫助食物消化,解決嘔吐問題。

又說:平躺並伸直雙腿,用鼻子深吸一口氣,儘量做到七次呼吸的極限,可緩解腰部疼痛和飲食困難。

還說:坐着將兩腿伸直,用雙手拉住雙腳,儘量做十二次拉伸,能治療腸胃無法接受食物、嘔吐等問題。再用雙手直接按壓腳底,將兩腳舒展開,把頭枕在膝蓋上,儘量做十二次拉伸,也能治療腸胃無法接受食物、嘔吐等問題。

8. 宿食不消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食訖覺腹內過飽,腸內先有宿氣,常須食前後兩手撩膝,左右欹身,肚腹向前努,腰就肚左三七,右二七,轉身按腰脊極勢,去太倉腹內宿氣不化,脾痹腸瘦,臟腑不和,得令腹脹滿,日日消除。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至臍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氣,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不寒。

又云:端坐生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所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又云:端坐生腰,舉右手承左脅,以鼻內氣七息,除胃中寒,食不消。

又云:鶩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痰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鶩行氣者,身直頸曲,排氣下行,十二通,愈宿食。

又云:雁行氣低,臂推膝踞,以繩自縛拘,左低頭不息十二通,消食輕身,益精神,惡氣不入,去萬邪。一本云:正坐仰天呼吸天精,解酒食飲飽,出氣吐之數十,須臾立飢且醒。夏月行之,令人清涼。

白話文:

【宿食不消的調理方法】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吃完飯後如果感覺肚子過分飽脹,或是腸胃中有宿氣,可以在飯前或飯後,雙手扶著膝蓋,身體左右搖晃,腹部往前挺,腰部配合腹部動作向左轉三七次,再向右轉二七次,做完整套動作可以按摩腰背,幫助腸胃裡未消化的食物排出,避免脾臟功能障礙、腸胃瘦弱、臟腑運作失調導致的腹脹問題,每天做可以促進腸胃消化。

另記載:閉上嘴巴,稍微放慢呼吸,坐正面向陽光,深吸一口氣到肚臍下方,再用小口緩緩呼出十二次,可以消除食物堆積在體內。低頭不呼吸十二次,可以助消化,讓身體變得輕盈有力,冬天做這套動作不會感到寒冷。

另記載:端正坐姿,舉起右手掌心朝上,左手扶住左側脅肋,深吸一口氣,屏息七次,能去除胃部寒氣,如果食物無法消化吸收,做這個動作會有改善。

另記載:端正坐姿,舉起右手承託左側脅肋,鼻子深吸氣,屏息七次,能去除胃中的寒氣,有助於食物消化。

另記載:像鴨子一樣行走,頭部低垂,靠牆站著,不要呼吸,想像自己正在排掉體內的痰飲和未消化的食物,十二次後,宿食就會順利排出,自然痊癒。所謂鴨子行走,就是身體挺直,脖子彎曲,把氣往下壓,做十二次,宿食就能被排出。

另記載:像雁一樣行走,手臂推膝,蹲下,用繩子束縛住自己,頭低垂,不要呼吸十二次,有助於消化,身體輕盈,提升精神,避免受到不良氣質影響,去除萬種邪氣。另一版本記載:坐正,抬頭望天,深呼吸,吸入天空的精華,可以解酒和消除飲食過量的飽脹感,呼出氣息數十次,很快就會感到飢餓且清醒,夏天做這套動作,讓人感覺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