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1. 五臟六腑病諸候
2. 肝病候
《養生方》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滎,夜臥早起,闊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春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於肝,夏變為寒,則奉長生者少。
又云:肝臟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旋眼痛,呵氣出而愈。
白話文:
【肝病候】
《養生方》提到:在春季的三個月裡,這段時間是大自然更新之時,天地萬物都開始生長繁榮,我們應該晚睡早起,多到庭院散步,讓頭髮散開,放鬆身體,以此來順應春天的生機。應該去生長,而不是去摧毀;去給予,而不是去剝奪;去獎勵,而不是去懲罰,這是順應春氣的原則,也是養生的方法。如果違反了這些,就會傷害到肝臟,到了夏天可能轉變成寒症,對身體的長期健康不利。
另外提到:患有肝臟疾病的人,常會感到憂鬱不快,悲傷、憤怒,頭暈眼疼,嘆氣後會稍微好些。
3. 心病候
《養生方》云:夏三月此謂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英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受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
《養生方導引法》云:心臟病者,體有冷熱,若冷呼氣入,若熱吹氣出。
又云:左臥口內氣鼻出之,除心下不便也。
白話文:
【心病候】
根據《養生方》所述,在夏季的三個月裡,這段時間被稱為植物茂盛生長的季節,天地之間的氣息交融,萬物都結出了飽滿的果實。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對長日照感到厭煩,讓情緒保持平和不發怒,讓自己像花草一樣綻放,讓體內的氣得以順暢地排解。如果感受到外界的氣息,這是夏季應有的反應,是遵循自然生長的規律。如果違背了這些原則,就會傷害到心臟,到了秋天就可能會引發痎瘧。
《養生方導引法》指出,對於心臟有問題的人,身體會有冷熱的感覺,如果感到冷,可以嘗試呼氣;如果感到熱,則要吹氣散熱。
另外,它還提到,向左側躺下,將口中的氣從鼻子呼出,能緩解心臟的不適。
4. 脾病候
《養生方》云:脾臟病者,體面上游風習習痛,身體癢煩滿疼痛,用嘻氣出。
白話文:
根據《養生方》所述,患有脾臟疾病的人,會感到臉部有如風吹拂般的陣痛,全身會有瘙癢、煩悶及疼痛感,且會透過打氣的方式來緩解不適。
5. 肺病候
《養生方》云:多語則氣爭,肺脹口燥。
又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也,收養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泄,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肺臟病者,體胸背痛滿,四肢煩悶,用噓氣出,以兩手據地覆之,口內氣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
白話文:
【肺部疾病的情況】
根據《養生方》所述,說話過多會導致呼吸困難,可能引起肺部膨脹及口乾。
再者,《養生方》亦提及:秋季的三個月,這段時間被稱為「容平」,天氣開始轉涼,大地的氣息變得清新。我們應該早睡早起,像雞一樣跟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心情平靜,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收斂精神,讓秋氣平穩,不要讓心緒過於外揚,這樣能使肺氣保持清潔。這是秋季應有的生活節奏,也是養生的方法。若違背了這些原則,則易損傷肺部,在冬天可能會出現腹瀉等問題。至於治療方法,如熱敷、針灸、藥石等,則有專門的處方,補養和疏導的方法,現在將其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當患有肺部疾病時,可能會感到胸口及背部疼痛、四肢煩悶,可嘗試深呼吸,然後雙手撐地,身體向前彎曲,將氣從口中呼出,再由鼻子吸氣,如此可幫助消除胸腔及肺部的不適。
6. 腎病候
《養生方》云:冬三月此謂閉臟,水冰地圻,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也,養臟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萎厥。
《養生方導引法》云:腎臟病者,咽喉窒塞,腹滿耳聾,用呬氣出。
又云:兩足交坐,兩手捉兩足解谿,挽之極勢,頭仰來去七,去腎氣壅塞。
白話文:
【腎病預防與調理】
根據《養生方》所述,在冬季這三個月期間,我們應當特別注意保護內臟,此時大地封凍,水源結冰,我們應避免過度活動導致身體的陽氣耗散。應該早睡晚起,並且最好等到太陽升起後再起牀,讓自己的心態保持低調,就像是在藏匿著一些私密的想法,保持一種獲得感。冬天要遠離寒冷,尋求溫暖,避免讓皮膚過度排汗,以免元氣被過度消耗。這是對冬季氣候應有的反應,也是保護內臟的正確方式。如果違反了這些原則,就會傷害到腎臟,進而在春天出現萎靡不振的情況。
《養生方導引法》中提到,如果有腎臟疾病,可能會出現喉嚨堵塞、腹部脹滿、耳朵聽力下降等症狀,可以嘗試深呼吸吐氣來緩解。
此外,還有一種調理方法是,採取盤腿坐姿,雙手抓住雙腳的小腿肌肉部分,盡力拉伸,同時頭部上下晃動七次,這樣可以幫助排除腎臟的淤積和堵塞。
7. 膀胱病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坐欹身,努兩手向前,仰掌極勢左右轉身腰三七,去膀胱內冷血風,骨節急強。
又云:互跪調和,心氣向下至足,意里想氣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漸漸平身舒手傍肋,如似手掌內氣出氣不止,面覺急悶即起,皆至地來去二七,微減膝頭冷,膀胱病宿腰脊強,臍下冷悶。
白話文:
【膀胱病症狀與療法】
根據《養生方導引法》的說法,你可以試著蹲下身體,側傾身子,然後雙手盡力向前伸展,手掌向上,做左右轉身腰部運動,每次做二十一遍,這可以幫助去除膀胱內的冷血風,並緩解骨關節的僵硬。
又說,你也可以嘗試相互跪坐調息,讓心神的氣息從上而下,一直延伸到腳底,心中想像這股氣流暢無阻,均勻分佈全身。然後緩慢起身,雙手輕輕按住脅部,感覺手掌內的氣流不斷外溢,當你覺得面部有些悶熱時,就起身站立,再反覆做十四次這種動作,能稍微減輕膝蓋的冰冷感,對於長期存在的膀胱疾病、腰背僵硬以及肚臍下方的冷感悶痛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8. 腹痛病諸候
9. 腹痛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臂中所痛者,正偃臥口鼻閉氣,腹痛以意推之,想氣往至痛,上俱熱即愈。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仰足趾,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又云:偃臥口內氣鼻出之,除裡急,飽嚥氣數十,令溫中寒,干吐嘔腹痛,口內氣七十,所大振腹。嚥氣數十,兩手相摩令熱,以摩腹令氣下。
又云:偃臥仰兩足兩手,鼻內氣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白話文:
【腹痛治療方法】
《養生方導引法》中提到:若大腿、小腿或手臂疼痛,可將疼痛的那一側腿或手臂彎曲,然後平躺下來,閉上嘴巴和鼻子,屏住呼吸,專心用意念去推腹中的氣,想像這股氣流向疼痛的地方,當該處感覺到熱度時,疼痛就會緩解。
再者,平躺下來,雙腿伸直,雙手也伸直,抬高腳趾,用鼻子吸氣,直到自己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約七次呼吸的時間,這樣可以緩解腹部緊繃及劇烈的疼痛。
還有一種方式,也是平躺,但這次是用嘴吸氣,再從鼻子呼出,這樣做可以緩解腹部的緊繃感。吞下空氣數十次,讓身體內部保持溫暖,以對抗寒冷導致的乾嘔、腹痛,用嘴吸氣七十次,使腹部有強烈震動感。再吞下空氣數十次,雙手互相搓熱後,用手按摩腹部,讓氣流順暢。
最後,平躺下來,雙腳及雙手都伸直,用鼻子吸氣七次,可以緩解腹部的緊繃及劇烈疼痛。
10. 腹脹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坐住心卷兩手,發心向下,左右手搖臂,遁互欹身盡,膊勢,卷頭築肚,兩手衝脈至臍下,來去三七,漸去腹脹肚急,悶食不消化。
又云:腹中苦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止。
又云: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生腰,以口內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生腰,口內氣數十,除腹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又云:兩手向身側一向,偏相極勢,發頂足氣散下欲似爛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來去三七。始正身前後轉動膊腰七,去腹肚脹,膀胱腰脊臂冷血脈急強悸也。
又云:若腹內滿,飽食善飽,端坐生腰,以口內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
又云:脾主土,暖如人肉,如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上下,並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始得左回右轉立七,和氣。如用腰身內,一日一十三法,迴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臟腑均調和氣。用頭動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向下,分明知去來,莫閣平手欹腰轉身,摩氣蹙回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湧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白話文:
【腹部脹大症狀】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蹲坐著,專心且雙手捲曲,讓心神向下沉,左右手搖晃手臂,身體傾斜到極限,利用肩膀的力量,頭部壓縮腹部,雙手沿著衝脈推至肚臍下方,來回做三七次,可以逐漸消除腹部脹滿及消化不良的問題。
另外又說:如果腹部感到脹痛,且有寒意,可由口中呼氣三十次來緩解。
再者:當腹部過於飽脹,吃東西容易感到飽足,可以端坐挺腰,由口中吸氣數十次,然後全部吐出,重複此動作直到感到舒適為止,如果沒有改善則再次進行。如果有寒氣在腹部感到不適,也可使用此方法。
再提到:端坐挺腰,由口中吸氣數十次,可以消除腹部飽脹,以及飲食過量、寒熱交加導致的腹部疼痛。
還提到:雙手向身體兩側伸展,使身體偏向一邊到極限,像是頭頂和腳底的氣散開往下,彷彿能分解體內的廢物,手掌手指直直地伸展,左右兩邊都要做,來回做三七次。開始時,身體前後轉動腰部七次,可以消除腹部脹滿,以及膀胱、腰部、脊椎、手臂的寒冷,血液循環緊張和心悸的問題。
又說:若腹部內有飽脹感,吃東西容易感到飽足,可端坐挺腰,由口中吸氣數十次,直到感到舒適為止,若未改善則再次進行。
再說:脾臟主宰土性,溫暖如同人的肌膚,就像剛開始出汗,能驅散風寒邪氣。若腹部內有氣脹,首先要讓腳部保持溫暖並按摩腹部上下,以及氣海穴,不限次數,越多越好,然後開始左轉右轉站立七次,使氣息和順。若每天用腰部內旋十三次的方法,迴轉三百六十次,可以使骨骼關節、動脈、肌肉得到搖動,氣血得以流暢,二十四節氣和潤,臟腑調和,氣息平順。用頭部搖動振動,手氣向上,心氣向下,清楚地知道氣息的進出,不要平舉雙手或側腰轉身,按摩氣息使其回轉,讓心氣散開,送到湧泉穴,每一步都不失氣息的運行節奏,這樣使用會對身體有益。不懂得使用的人,可能會覺得氣息混亂。
11. 心腹痛病諸候
12. 心腹痛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淨,以雞鳴安身臥,嗽口三咽之,調五臟殺蠱蟲,令人長生,治心腹痛。
白話文:
根據《養生方導引法》所述:若能遵循自然法則生活,關注日月星辰的運行,保持心境平和純淨。每天在雞鳴時分安靜躺下,進行三次口腔清潔後吞嚥津液,這有助於調整五臟功能,消滅體內寄生蟲,讓人得以延年益壽,並且能治療心腹痛的問題。
13. 心腹脹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伸右脛屈左膝內壓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依經為之,引脾中熱氣出去,腹中寒熱,胸臆中邪氣脹滿。久行無有寒熱時節之所中傷,名為真人之方。
白話文:
根據《養生方導引法》所述:伸直右腿,彎曲左膝並向內壓,持續五個呼吸的時間。此動作能幫助調節脾胃,去除心腹部的寒熱感,以及舒緩胸部的異常脹痛。按照這方法進行,能引出脾臟中的熱氣,改善腹部的冷熱不適,以及胸部因邪氣引起的脹滿感。長期進行,可以避免被寒熱時節所傷害,這種方法被稱為是真人的養生方式。
14. 痢病諸候
15. 水穀痢候
《養生方》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精。此秋氣之應也,收養之氣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餐泄。
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黃疸,又為泄痢。
白話文:
根據《養生方》所述:在秋季的三個月期間,這段時間被稱為「容平」,天氣逐漸變得乾燥,地氣則更顯清朗。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跟隨雞鳴的節奏,保持心情的平靜,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內收精神,讓秋氣得以平衡,不要讓心事外露,使肺氣更加純粹。這是對應秋季的養生之道,是收藏和滋養的季節。如果違反了這些原則,會傷害肺部,到了冬季可能就會有飲食後即刻腹瀉的問題。
另外,《養生方》還提到:五月時,避免食用未成熟的果實和桃、棗等水果,因為這樣容易引發膿腫,或者導致發燒、寒顫,甚至出現黃疸症狀,也會造成腹瀉或下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