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卷上·正編 (8)
卷上·正編 (8)
1. 冷熱痢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引氣以息,內腹徐吹欲息,以鼻引氣,氣足復前即愈。其有熱者,微呼以去之。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腹瀉伴有寒症的人,要慢慢吸氣,然後緩緩呼氣,讓腹內鼓脹,再用鼻子吸氣,氣息充足後,再重複上述動作,就能治癒。如果腹瀉伴有熱症,則要慢慢呼氣,將熱氣排出。
2. 濕簸候
又云:有天行之濕,初得不覺,行坐不發,恆少氣力,或微利,或不利,病成則變嘔吐,即是蟲內食於臟。
白話文:
又說:有因天氣濕度引起的病症,一開始得到時並無明顯感覺,無論行走或坐下都不會發作,總是感到氣力不足,可能會有些微的腹瀉,也可能沒有,病情發展後就會出現嘔吐的情況,這就是因為體內的蟲在侵害內臟所致。
又云:有急結濕,先因腹痛下利,膿血相兼。出病成翻,大小便不通,頭項滿痛,小腹急滿,起坐不安。亦是內食五臟,凡如此,雖初證未發於外,而心腹亦常煩懊。至於臨困,唇口及肛門方復生瘡即死也。
白話文:
另外還說:有一種急性的結濕症,一開始是因為腹痛、下痢,膿血夾雜在一起。病情發展到惡化,大小便不通,頭痛腦脹痛,小肚子疼痛、脹滿,坐立不安。這也是飲食傷害了五臟六腑,像這樣的情況,即使病症還沒有外在表現,但心裡和腹部也會經常煩躁懊惱。到了病情危急的時候,嘴脣、嘴巴和肛門部位才會再生出瘡,然後就死了。
3. 疳簸候
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膚枯燥,面失顏色。二是赤疳,內食人五臟,令人頭髮焦枯。三是曉疳,食人脊膂,遊行五臟,體重脬腫。四是疳䘌,食人下部,疼癢腰脊攣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臟,多下黑血,數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輕,赤者次,曉疳又次之,疳䘌又次之,黑者最重。
白話文:
另外還說:五種疳病之一是白疳,會讓人皮膚乾燥,臉色失去光澤。二是赤疳,會侵蝕人的五臟,讓人頭髮焦枯。三是曉疳,會侵蝕人的脊骨,遊走五臟,身體沉重浮腫。四是疳䘌,會侵蝕人的下半身,疼痛瘙癢,腰脊攣急。五是黑疳,會侵蝕人的五臟,多會排出黑色血液,幾天就會死亡。五種疳病中,白疳最輕,赤疳次之,曉疳再次之,疳䘌再次之,黑疳最重。
皆從腸里上食咽喉齒斷並生瘡,下至穀道傷爛,下利膿血,嘔逆,手足心熱,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極。
又云:面青頰赤,眼無精光,唇口燥,腹脹有塊,日日瘦損者,是疳食人五臟,至死不覺。
白話文:
都從腸子向上影響到咽喉和牙齒,會造成咽喉和牙齒的損傷並生瘡,向下則會導致肛門部位受傷腐爛,出現下痢帶有膿血的情況,伴有嘔吐、手心腳心發熱、腰痛、嗜睡等症狀,在秋冬季節情況較輕,而在春夏季節則會更加嚴重。
另有一種情況是:臉色青黃、兩頰泛紅,眼睛失去光澤,嘴唇乾燥,腹部脹大且有硬塊,身體日漸消瘦,這是因為體內的病變在消耗五臟的精華,直至死亡也未察覺。
又云:五疳緩者,則變成五蒸。五蒸者,一曰骨蒸,二曰脈蒸,三曰皮蒸,四曰肉蒸,五曰血蒸。其根源初發,形候雖異,至於蒸成為病,大體略同,皆令人腰疼心滿,虛乏無力,日漸羸瘦,或寒熱無常,或手足煩熱,或逆冷,或利或澀,或汗也。五蒸別自有論,與虛勞諸病相從也。
白話文:
同時有人說:五疳緩慢發展的人,就會變成五蒸。五蒸是指:一、骨蒸,二、脈蒸,三、皮蒸,四、肉蒸,五、血蒸。五蒸的根源初發時,形體癥候雖然不同,但最後都發展成蒸成為病症,大體上都是令人腰背疼痛,心臟滿悶,虛弱無力,身體日漸消瘦,或寒熱不定,或手足煩熱,或畏懼寒冷,或大便稀溏或大便乾燥,或汗出不止。五蒸另外有專門的論述,與虛勞等病症相似。
4. 三蟲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著頭相叉,長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外抱膝中,疾低頭入兩膝間,兩手交叉頭上十三通,愈三尸也。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說:雙手扶頭相交叉,吸進一口長氣,然後全部吐出來,坐在地上,慢慢伸展雙腳,雙手從外側抱住膝蓋中央,迅速低頭使頭沒入雙膝之間,兩手交叉舉過頭,重複此動作十三次,可驅趕身體內的邪氣。
又云:叩齒二七過,輒嚥氣二七,如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蟲伏屍皆去,體面光澤也。
白話文:
又說:叩齒二十七次後,再嚥下氣二十七口,這樣反覆三百次才停止。堅持二十天,邪氣全部消除,六十天小病痊癒,一百天大病除掉,三蟲伏屍皆去,身體面貌光澤。
5. 積聚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左足踐右足上,除心下積。
又云:病心下積聚,端坐生腰,向日仰頭,除以口內氣,因而咽之三十過而止,開目。
又云:左脅側臥,伸臂直腳,以口內氣鼻吐之,通而復使,除積聚心下痞硬。
又云:以左手按右脅,右手極形,除積及老血。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古代中醫的養生方法,其中包含幾種導引法:
-
左腳踩右腳,可以消除心下積聚。
-
端坐,腰部挺直,仰頭面向太陽,用口吐氣,吸氣時咽下,重複三十次,然後睜開眼睛,可以消除心下積聚。
-
左側臥,伸直手臂和雙腿,用口吸氣,鼻吐氣,反覆進行,可以消除心下積聚的痞硬。
-
左手按右肋,右手伸直,可以消除積聚和老血。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置臍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氣,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又云:端坐生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內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王喬,除脅下積聚。
白話文:
又說:閉著嘴,呼吸均勻,端正地坐著,面對王氣的地方張開鼻孔,吸氣後把氣壓在肚臍之下,張開小口,慢慢地把十二個穴位的氣吐出,以此來消除結聚的氣。低著頭不停地將十二個穴位的氣吐出來,以消化食物,使身體輕盈強壯。在冬天裡經常練習,可以讓人不畏寒冷。
又云: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不息,極張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盪滌五臟,津潤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癥瘕散破即愈矣。
白話文:
有位醫生說:早上醒來先不要急著起牀,先平躺下來休息,將胳膊和大腿伸直,閉上眼睛,閉上嘴巴,不要呼吸,使腹部鼓脹,兩隻腳伸直後再呼吸兩次。然後,肚子吸氣,兩隻腳抬高,握緊拳頭,想讓自己的呼吸慢慢平靜下來,並重複做三、五、七、九次,這樣就能淨化五臟,滋潤六腑,所有的疾病都能治好。如果腹中有疾病或積聚,則可以張大嘴巴,吸氣,然後腹部熱量就會消失,疾病就會消除,身體就會好轉。
6. 痰飲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又有不消氣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飲也。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講到:左右側臥不停止十二次,可以治療痰飲不消。若右邊有痰飲病,可以右側臥;左邊有痰飲病,可以左側臥;若有痰飲未能消散,則左右側臥各十二次,可以治療痰飲積聚。
7. 諸飲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行左之右之,側臥閉目,氣不息十二通,治諸飲不消。右有飲病,左不息排下消之。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說:向左走再向右走,側身躺下閉上眼睛,呼吸不停十二次,可以治療各種飲食不易消化的問題。如果右邊有飲食積滯的病症,就讓左邊不停地呼吸,促進下方的消化。
又云:鶩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飲宿食從下部出。愈鶩行氣者,身置頸曲,排氣下行,而一通愈宿食。久地自然能出,不須孔塞也。
白話文:
又說:走路時,頭低倚靠著牆壁,不停地走上十二趟,用意念將它排出,痰飲和宿食就會從下部排出。行走時,身體彎曲,排氣向下,走一趟就能排出宿食。時間久了,自然就能排出來,不用堵塞孔道。
8. 癖候
《養生方》云:臥覺勿飲水,更眠令人作水癖。
又云:飲水忽急咽,久成水癖。
白話文:
《養生方》說:睡醒後不要馬上喝水,再睡會導致水腫。
又說:喝水時匆忙吞咽,長此以往會形成水腫。
又云:舉兩膝夾兩頰邊,兩手據地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盤。宿癰者,宿水宿氣,癖數生癰。久行腸化為筋,骨變為實。
白話文:
又說:兩膝夾在兩頰旁邊,兩手撐地蹲坐,所以長時間這樣做,可以治療彎腰駝背。彎腰駝背是因為宿食不消,形成了癖病,腹部像杯子或盤子一樣。宿癰是因為宿水宿氣,癖病幾次發作就形成了癰。時間久了,腸子會變成筋,骨頭會變成實心。
9. 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欹身兩手一向偏側,急努身舒頭共手,兢扒相牽,漸漸一時盡勢,氣共力皆和,來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項前後兩角緩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縱身心搖三七,遁互亦然。去太倉不和,臂腰虛悶也。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記載:斜身,兩手向一邊歪斜,迅速用力伸展身體和頭,手腳用力拉伸,直到盡力為止,氣息和力量都協調一致,左右手也要這麼做,各做三七次,脖子前後用兩角慢慢舒展手,好像向外扒一樣,放鬆身體搖晃三七次,慢慢換另一邊做。這樣可以消除太倉的不協調,以及手臂腰部的虛悶感。
10. 嘔吐候
《養生方》云:八月勿食薑。一云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飲不消,或為反胃。
白話文:
《養生方》說:八月不要吃薑。又說,吃了霜打的瓜。接近冬天時會發寒熱和溫病,想吐,或者心中有飲水不消化,或者會反胃。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兩手向後捉腕,反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偃臥展脛兩手,左蹺兩足腫,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腰中病食苦。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記載:端正地坐下,雙手向後抓住自己的手腕,反方向用力推開,直到感覺到腹部出現了酸脹感,上下七次,左右手交替進行。這樣可以消除腹部和肚子的寒冷,以及風宿氣積、胃口寒冷、飲食進退困難、嘔吐不止等症狀。
又云: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叉兩足底,兩腳痛舒,以頭枕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白話文:
坐直,伸展兩腳,用兩手抱住兩隻腳,重複做十二次,可以治療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用兩手直叉兩腳的腳底,兩腳疼痛伸展,用頭枕在膝蓋上,重複做十二次,可以治療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11. 宿食不消候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食訖覺腹內過飽,腸內先有宿氣,常須食前後兩手撩膝,左右欹身,肚腹向前努,腰就肚左三七,右二七,轉身按腰脊極勢,去太倉腹內宿氣不化,脾痹腸瘦,臟腑不和,得令腹脹滿,日日消除。
白話文:
《養生方導引法》中說:每當吃完飯後,覺得肚子太飽了,而且腸胃裡有宿氣積滯,應該立刻用雙手揉搓膝蓋,左右搖擺身體,肚子向前挺,腰部配合肚子向左和向右各轉動三十七次、二十七次,然後轉身揉按腰脊,這樣可以排出肚子裡的宿氣,防止脾胃虛弱、腸胃瘦小、臟腑失調,導致腹脹滿,每天都要這樣做,可以逐漸消除腹脹滿等症狀。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至臍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氣,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不寒。
白話文:
又說:閉上嘴巴,呼吸輕微,端坐面向吉祥方,張開鼻孔呼吸,將氣逼到肚臍下方,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吐出十二口氣,以消除體內的結塊和積聚。低頭不停地重複十二次,以消化飲食,使身體輕鬆強壯,在冬季練習就不會感到寒冷。
又云:端坐生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所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又云:端坐生腰,舉右手承左脅,以鼻內氣七息,除胃中寒,食不消。
白話文:
又說:端正坐著可以養腰,抬起右手臂手掌向上,用左⼿扶住左側肋骨,用鼻子吸氣,連做七次深呼吸,可以去除胃寒,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就會好轉。
又說:端正坐著可以養腰,抬起右手臂扶住左側肋骨,用鼻子吸氣,連做七次深呼吸,可以去除胃中的寒氣,促進食物消化。
又云:鶩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痰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鶩行氣者,身直頸曲,排氣下行,十二通,愈宿食。
白話文:
古文中還有記載:走路時鴨子會低頭,如果鴨子緊貼著牆壁走動,牠會連續行走十二遍。這時,鴨子會利用意志力打通體內阻塞的痰濕,讓以前積存的食物從下方排出,這樣鴨子就能自己恢復健康。鴨子走路時,身體伸直、頭頸彎曲,牠會排出氣體並向下運動,連續十二遍,就能治療因宿食引起的疾病。
又云:雁行氣低,臂推膝踞,以繩自縛拘,左低頭不息十二通,消食輕身,益精神,惡氣不入,去萬邪。一本云:正坐仰天呼吸天精,解酒食飲飽,出氣吐之數十,須臾立飢且醒。夏月行之,令人清涼。
白話文:
中醫經典中還記載:大雁飛行的氣勢低沉,人雙臂推膝彎身而坐,用繩子把自己捆起來,使頭部低垂,不停地做十二次深呼吸,可以消食健身、增強精神、抵禦邪氣。另一本醫書中說:端正而坐,仰望天空,呼吸天上的精華之氣,可以解酒、消化食物,吃飽之後,把氣吐出來幾十次。有時會馬上感到飢餓並清醒。在夏季做這個動作,可以讓人感到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