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選要

《外科選要》,一部清代中期重要的中醫外科著作,由唐黌輯錄而成,於乾隆丙申年(1776年)刊刻問世。全書分上下兩卷,是唐氏為使外科醫學更易於入門、臨床更便於參考,從前代著名外科經典如陳毓仁的《外科正宗》、祁廣生的《外科大成》、王宇泰的《證治準繩·瘍醫》等書中,精選其實用精華、簡明扼要的內容彙編而成。這部著作的出現,不僅為後世醫者提供了一份精煉的學習資料,也體現了清代醫學對於前代經驗的繼承與整合。

唐黌在自序中明確闡述了他輯錄此書的動機與目的。他提及自己過去在鄉村偏遠之處,常遵照《御纂醫宗金鑑》施治,其中尤以外科心法「更為響應」,顯示他對官方編纂醫典的推崇與實踐經驗。然而,他深感對於初學者而言,直接面對宏大深邃的醫書可能難以入門,故而從《外科正宗》、《外科大成》、《證治準繩·瘍醫》這三部當時極具影響力的外科專著中,揀選出最為實用、最易理解的部分,匯集成帙,命名為《外科選要》。其期望是,此書能作為初學者「近階梯」之用,在掌握其基礎後,再深入研究《金鑑》心法,便能達到「升堂入室」的境界。這表明《外科選要》的定位是一部啟蒙與銜接之作,旨在降低學習門檻,幫助醫者逐步深入。更值得注意的是,唐黌在序中不僅強調了醫術用於「活人」的重要性,更指出其亦可得「養生之半」,將外科醫學與個人健康養護聯繫起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思維。

根據書介與提供的書摘,全書內容涵蓋了外科的基礎理論與具體疾病的診治。卷上主要討論外科的範疇、診斷原則與治療總則,並深入分析了某些重要病症的病因與治療策略。卷下則列舉並詳述了多種具體的外科疾病,如刀傷、跌打損傷、骨折、脫臼、癰腫、瘡瘍、瘰癧、痔瘡等。然而,從提供的卷上部分內容來看,書中並非僅僅停留在抽象的基礎理論,而是將理論與具體病症(如癰疽)的分析緊密結合。

卷上開篇的「癰疽原委論」便是一個重要的例子。唐黌在此詳述了癰疽等外部瘡瘍疾病的複雜病因。他認為健康的身體源於「水升火降,精秘血盈」,而疾病則由失調引起。病因涉及多個層面:一是情志內傷,如七情六慾(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耳、眼、鼻、舌、心、意之欲)擾亂臟腑功能;二是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三是飲食不節與勞傷房欲(如膏粱厚味、過度勞累或房事)損耗正氣。書中特別強調了癰(壅,屬陽,發暴淺顯)與疽(沮,屬陰,發緩深沉)在性質和預後上的區別,這是中醫外科辨證陰陽的關鍵。同時,他指出五臟(心肝脾肺腎)與六腑的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基礎,尤其強調了腎作為五臟根本的重要性,以及心作為君主之官,其部位發病之危險。這段論述不僅揭示了外科疾病的病因複雜性,也體現了中醫治療強調內外兼顧、整體辨證的原則。

「癰疽治法總論」則聚焦於癰疽的具體診斷與治療方法。書中強調診斷必須仔細從容,詳察病程日期、發病部位、瘡形色澤、患者精神、年齡氣血、陰陽屬性及脈象虛實,務求「目力精巧,與心相應,一一參明,表裡透徹」。脈象的順逆變化被視為判斷預後的關鍵依據。在治療方面,唐黌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策略。他強調在瘡勢未定、氣血未弱的早期(七日前),不論陰陽寒熱虛實,應優先使用「灸法」。他認為灸法能使毒氣隨火而散,或拔引鬱毒,通徹內外,促使毒氣混合為陽,利於發腫作痛,為後續的汗、攻、消、托等治療打下基礎。接著,他提及內服蟾酥丸或萬靈丹以發汗解毒。外部治療則詳細闡述了膏藥的應用,如初起用太乙膏貼於瘡頂以拔毒、提膿、防風寒;周圍根腳則用敷藥(如金黃散、鐵桶膏)以收束瘡根。書中特別警示,對於氣血凝滯所致之瘡,「切不可純用涼藥,冰凝肌肉,多致難腐難斂」,而應使用溫暖、散滯、行瘀、拔毒活血之藥,這體現了中醫外科注重氣血流通、因勢利導的特色。

「治病則例歌」則是一段簡潔的總結性歌訣,提煉了外科疾病的診治原則。它強調「病端百出別根因,方法一囊豈同類」,告誡醫者不可執方,必須辨別病因,靈活運用治療方法。歌訣中列舉了辨證的幾個關鍵維度:寒熱、通秘、虛實、陰陽。並指出「陽似陰,陰似陽」的複雜情況需要仔細推詳。強調「不分表裡一例治,輕變重而重變亡」,再次重申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最後,歌訣提出「醫者貴乎多應變」,並舉例說明了針對表症惡寒、里症發熱、瘡勢已成、內膿將潰、潰後虛弱等不同情況下可選用的方劑,如荊防敗毒散、內疏黃連湯、托裡消毒散、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木香流氣飲等,將理論原則與具體方藥結合起來,增強了實用性。

《外科選要》作為一部輯錄性質的著作,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選要」與「易明」。它並非開創性的理論巨著,而是立足於前代大師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與提煉。在當時醫學書籍浩繁的情況下,唐黌的這一工作,為希望學習外科的醫者提供了一條相對便捷的途徑。書中對癰疽等常見外科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原則與具體方法進行了詳盡的論述,並通過歌訣等形式將核心要點加以概括,使其更易於記憶和應用。其強調早期灸法、內服發汗、外用膏藥等治療策略,以及辨證論治、靈活應變的思想,都反映了清代中醫外科的臨床特色和經驗積累。書中現存的乾隆年間作者自刻本以及被收入《中國醫學大成》,都證明了其在當時乃至後世的影響力和學術地位。

總而言之,《外科選要》是清代外科領域一部承前啟後的實用性著作。它透過精煉前代精華、結構清晰、語言簡明的特點,成功地為初學者提供了入門的階梯,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書中所闡述的病因觀、診斷方法、治療策略以及貫穿其中的辨證論治思想,都體現了中醫外科理論與實踐的智慧。透過研讀此書,不僅能了解當時外科醫學的水平,更能體會到中醫在面對複雜病症時所展現的整體觀與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