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黌

《外科選要》~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癰疽治法總論

癰疽發背怎生醫,不論陰陽先灸之,不痛灸至痛,疼灸不痛時。

凡看癰疽腦項等發大瘡,先要從容立定主意,以見標日期為始,到今幾日,看瘡形與日期可否相對,相應則多吉,不應則多險。次看受病之源,發於何臟腑,出於何部位。但身體有上下,部位有險否,形色辨順逆,精神論有無。再看年紀老壯,氣血盛衰,發陰發陽,毒深毒淺。

白話文:

凡是治療癰疽、腦項等大瘡,首先要從容不迫地確定治療方針,以發現癥狀的日期為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多少天。觀察瘡的形態和日期是否能夠相符,相符的多數吉利,不符的多數兇險。其次要觀察引起疾病的根源,發作於哪個臟腑,出於哪個部位。但身體有上下之分,部位有危險與否,形色辨別順逆,精神探討有無。最後還要觀察年齡是老還是壯,氣血是否旺盛,發於陰還是發於陽,毒性深還是淺。

以陽為易治者多生,以陰為難治者多死。方診脈之虛實,可知順險,以決其終。凡瘡未潰前,脈要太過一二至,已潰後,又宜不及二三分,此為脈病相應,首尾自無變症。如其相反,恐防不測,但看法全在目力精巧,與心相應,一一參明,表裡透徹,然後方定治法。凡瘡七日以前,形勢未成,無氣未弱,不論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俱先當灸。

白話文:

瘡瘡潰瘍的分泌物不多,不及以前的三分之一,病理的看法各不相同。

輕者使毒氣隨火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徹內外。火引毒氣混合為陽,方能發腫作痛,然後可汗可攻,或消或托,兼求標本忝治,必以脈合藥以藥合病,如此治之,自然無錯矣!故藥難執方,全在活法,大抵關節首尾,俱不可損傷元氣脾胃為要。

內服蟾酥丸一服,外將神火照三枚。

白話文:

病情較輕的,讓毒氣隨同火氣一併散去,病情嚴重的,要拔出鬱積的毒素,讓內外通暢。火氣引導毒氣混合成陽氣,才能發作腫脹疼痛,然後可以發汗、攻補,或者消炎或託毒,同時兼顧症狀和根源進行全面治療,一定要讓脈象和藥物相符合,讓藥物與病情相符合。這樣治療,自然不會出錯。因此,藥物的使用不拘泥於藥方,關鍵在於靈活變通。總的來說,關節的開始和結束,都不可損傷元氣,脾胃健康最重要。

凡瘡初起,七日之前,或已灸之後,未服他藥,宜用蟾酥丸一服,得汗解為妙。或萬靈丹發汗亦可,所謂毒氣隨汗而散,最為捷徑。如二藥服後,發汗不出,此乃表裡閉密之故,毒亦不輕,當神妙拔根方施治。神燈照法,亦不可用之太早。如瘡四五日之間,形未聚,毒未出,若早用之,恐留郁在內,毒反難出。

白話文:

如果瘡瘍才剛開始出現,在七天之內,或者已經灸療過後,還沒有服用其他藥物,這時應該服用蟾酥丸一服,如果能因此而發汗,將毒氣排出,那是最好的。萬靈丹也有發汗的作用,也可以服用,因為毒氣會隨著汗水排出,是最快的捷徑。如果服用這兩種藥物後,沒有出汗,這是因為體表和體內閉塞不通暢的緣故,毒氣也不輕,這時應該使用神奇的拔根方來治療。神燈照法也不可以太早使用,如果瘡瘍纔出現四五天,形狀還沒有凝聚,毒氣也還沒出來,如果太早使用神燈照法,恐怕會將毒氣鬱積在裡面,反而更難排出。

須用在八九日之後,瘡勢已定,毒氣已聚,未成膿腐之時。用此照之,已成者自高,未成者自消,不潰者自潰,不脫者自脫,亦且解毒活血消腫散瘀之良法也。

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

白話文:

等到患病八九天之後,瘡口的情況已經確定,毒氣已經聚集,但還沒有形成膿液腐爛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照射瘡口。已經形成膿液腐爛的瘡口會逐漸癒合,沒有形成膿液腐爛的瘡口會自行消散,沒有破潰的瘡口會自行破潰,沒有脫落的瘡痂會自行脫落。這也是一種解毒活血、消腫散瘀的良方。

凡瘡最忌風寒所襲。初起之時,或已灸之後,俱當用太乙膏蓋貼頂上,功效在於拔毒,提頂提膿,防禦風寒不入。如焮痛高腫,陽瘡七日之後,瘡頭自有黃色,稠膿相黏膏上,余腫紅色光亮鮮明,每日宜用蔥湯洗淨,換膏貼之。其正膿定在十一日前後出也,此為易治易安之症。

白話文:

所有傷口最怕受到風寒的侵襲。傷口剛開始的時候,或者已經灸療過之後,都應該用太乙膏覆蓋並貼在傷口頂端,功效在於拔出毒素、提升頂部、提引膿液,防止風寒侵入。如果膿包疼痛、腫脹,陽瘡七天之後,傷口頭部自然會有黃色、黏稠的膿液黏附在膏藥上,其他腫脹的部位呈現紅色、光亮、鮮明的顏色,每天都應該用蔥湯清洗乾淨,並換上新的膏藥。真正的膿液通常會在十一天前後出現,這是容易治療,且容易癒合的症狀。

如七日之後,瘡不大腫高,四邊又不焮痛,瘡頭亦無膿意相黏,此為陰陽相等之症。宜用化腐紫霞膏,塗瘡頂上,外以膏藥蓋之。換至十日外,瘡頂漸腐,余腫漸高,似有膿意之象,其正膿只在十五日之後可出也,此為以險成順之症。至於二十日以後無膿者,乃純陰之症,縱治亦無效矣。

白話文:

如果7天後,瘡口沒有明顯腫脹增高,周圍也沒有燒灼感和疼痛,瘡口也沒有膿液的跡象,這表明陰陽平衡。此時應使用化腐紫霞膏塗抹在瘡口上,並在外面覆蓋膏藥。再過了10天左右,瘡口頂部逐漸腐爛,腫脹逐漸增高,似乎有膿液的跡象,真正的膿液通常在15天後才能排出,這叫以險成順之症。至於20天以後仍沒有膿液的,這屬於純陰之症,即使治療也無效了。

又如瘡之四圍根腳余腫,其功又在敷藥,收束根本,庶不開大。初起時宜用金黃散敷於四邊,拔毒消腫止痛。既潰後,當用鐵桶膏箍之,庶瘡根漸收漸緊。但諸瘡原因,氣血凝滯而成,切不可純用涼藥,冰凝肌肉,多致難腐難斂,必當溫暖,散滯行瘀,拔毒活血藥用之,方為妥當也。

氣盛兮頂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腳束而無疑。

白話文:

此外,像瘡的周圍根部還有腫脹,其功在敷藥,收束根本,這樣瘡就不會變大。瘡初起時,應使用金黃散敷在瘡的周圍,以拔毒、消腫、止痛。瘡潰爛後,應使用鐵桶膏包紮,這樣瘡根就會逐漸收縮、收緊。但是,所有瘡的原因都是氣血凝滯而成的,絕對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因為寒涼藥物會凝結肌肉,多會導致瘡難以腐爛、難以斂合,一定要溫暖、行瘀、活血、拔毒的藥物,這樣才妥當。

氣血者,人之所原稟。老者尚或有餘,少者亦有不足。人之命脈,全賴於此。況百病生焉,失此豈能無變,獨瘡科尤關係不淺。但腫瘍時,若無正氣衝托,則瘡頂不能高腫,亦不能焮痛潰膿,則無真陰相滋,瘡根不能收束,色亦不能紅活收斂。凡瘡頂高根活,不論老少,氣血有餘,俱可無妨。

白話文:

氣血是人體原有的東西,老年人可能還有多餘的,而年輕人也會不足。人類的生命完全依賴於此,更何況各種疾病都是從這裡產生的,失去它難道不會變化嗎?只有瘡科與氣血更是關係密切。但腫瘤發生時,如果沒有正氣的促進,那麼瘡頂就不能高高腫起,也不能熱痛潰爛化膿;沒有真陰的滋養,瘡根就不能收斂,顏色也不能紅潤鮮活、收斂。凡瘡頂高,瘡根活,不論年齡,氣血充足,都無妨礙。

又宜交會明白,交會者,瘡根與好肉交界之處,高低自然分別;明白者,瘡形與好形,各無混雜。以此觀之,瞭然明白矣。

高腫起者,忌用攻利之藥,以傷元氣。平塌漫者,宜投補托之劑,以益其虛。

白話文:

還要注意瘡口交界處的狀況,交界處是瘡根與好肉的分界線,高低自然有區別;好壞分明,瘡口和正常皮膚各不混雜。這樣觀察,瘡口的情況就十分清楚了。

凡瘡初發高起者,內臟原無深毒,毒發於表,便得托裡,以速其膿,忌內消攻伐,以傷脾氣,膿反難成,多致不能潰斂。又瘡初起不高不赤,平塌漫者,元氣本虛,急宜托裡溫中健脾,催托毒氣外發。庶無變症矣。

內熱甚者,量加消毒清劑。便秘燥者,必須通利相宜。使臟腑得宣通,俾氣血自流利。

白話文:

  1. 凡是瘡 возникает如果是剛開始發病且高度隆起的話,說明患者內臟原本沒有嚴重的問題,毒素在表皮發生。因此應該要儘快讓毒素排膿,而不是用內部消炎攻伐的方法,以免損傷脾氣,導致膿液難以形成,很多情況也不能潰斂。

  2. 又如果瘡一開始發病沒有明顯的隆起和發紅,而是平坦且蔓延的話,說明患者元氣本來就很虛弱,急需溫中健脾,促進毒氣向外發散。這樣才能避免出現變症。

腫瘍時內熱口乾,脈實煩躁,便秘喜冷者,此為邪毒在裡,急與寒涼攻利,宜內疏黃連湯,四順清涼飲,內消沃雪湯,俱可選用。又兼有表症,防風通聖散,去麻黃,或雙解散,加桔梗,天花粉,又或小便不利者,兼入天水散,五苓散,俱可合用。務使二便通利,以杜其源。

白話文:

如果腫瘤患者內熱口渴、脈搏有力而煩躁、大便不通且喜歡寒冷,則說明邪毒在體內,需緊急使用寒涼藥物來攻邪通便,可以選擇內疏黃連湯、四順清涼飲、內消沃雪湯等藥方。如果同時有表症,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去掉麻黃)或雙解散,並加入桔梗、天花粉;如果小便不利,則可加入天水散、五苓散等藥方。務必使大便和小便通暢,以杜絕病源。

又有元氣素虛者,恐不勝前藥,以托裡消毒散,加蜜炒大黃,或兼豬膽導法,必得通利為度。首尾俱要閉而不結,通而不泄,得臟腑和平,表裡透徹,方可托裡排膿。內補之藥,又如潰瘍時,雖有口乾便閉,臟腑不和不利等症,此因潰後膿水出多,內亡津液,氣血虛耗,不能榮潤臟腑所致。其人必脈細而數,口和而干,飲食減少,好飲熱湯,此乃虛陽之火為病,非前有餘可比。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恐怕承受不了前面的藥物,所以使用託裡消毒散,加入蜜炒大黃,或者同時使用豬膽導法,一定要通利纔算達到要求。前後總是要收斂而不結塊,暢通而不泄露,使臟腑平和,表裡通透,纔可以託裡排膿。內補的藥物,又例如潰瘍的時候,雖然有口乾便祕,臟腑不和不利等症狀,這是因為潰瘍後膿水流出過多,體內津液耗損,氣血消耗,不能滋潤臟腑所導致的。這樣的人脈搏一定細而數,口乾而渴,飲食減少,喜歡喝熱湯,這都是虛陽之火為病,不是前面有餘可比的。

只宜養氣血,滋津液,和臟腑。如此治之,則二便自和,亦無變症。常有誤行攻利,多致不救者矣。

十日之間瘡尚堅,必用披針,當頭點破。

白話文:

只需要調理氣血,滋養體液,調和臟腑。這樣治療的話,大小便自然會變得正常,也不會出現其他的病變。如果錯誤地使用了攻下利尿的方法,往往會導致病情無法輓回。

在十天之內,如果瘡還很堅硬,必須用披針從中間刺破。

凡瘡十日以後,自當腐潰為膿,如不作膿腐,仍尚堅硬者,此屬陰陽相半之症,瘡根必多深固,若不將針當頭點入寸許,開竅發泄,使毒氣無從而出,必致內攻也。倘內有膿,又便易出,此為開戶逐賊之意也。亦有十日外,瘡雖不腐潰,形尚紅活,焮熱腫痛,此雖膿遲,後必有出,此又不必針之。

白話文:

瘡患通常在十天後就會自行潰爛成膿,但如果沒有潰爛成膿,摸起來仍然堅硬,這就屬於陰陽相半的病癥,瘡根一定很深很牢固。如果不用針刺入一寸左右,打開缺口,讓毒氣沒有辦法排出,毒氣一定會向內攻入,如果裡面有膿,也會更容易流出來,這就叫做「開戶逐賊」的方法。也有些情況是超過十天,瘡患雖然沒有潰爛,但表面看起來還很紅潤,且發燙腫痛,這雖然是膿遲遲不出來,不過之後一定會出來,這種情況就不必針刺了。

蓋緣元氣不能充足,或失用補托之藥,又誤用寒涼,或蓋覆未暖,多致膿遲。有此症者,宜用補中健脾,大補托藥,以得膿為效。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為期,過此外者,縱有稀膿,但元氣被毒相拒,日久必致耗散,誠難歸結也。

半月之後膿亦少,須將藥筒,對頂拔提,有膿血之交黏,必腐肉之易脫。

白話文:

之所以化膿遲緩,是因為元氣不足,或者沒有使用補益藥物來調理,或者誤用了寒涼藥物,或者沒有保暖,導致膿液遲遲不來。出現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補中健脾、大補託藥,以促使膿液形成。一般來說,化膿的期限是十五到二十一天,如果超過這個期限,即使有稀膿,但元氣已經被毒氣所排斥,時間久了必然會耗散,很難治癒。

如瘡半月後仍不腐潰,不作膿者,毒必內陷,急用披針品字樣,當原頂寸許,點開三孔,隨瘡之深淺,一寸二寸皆可入之,入針不痛,再深入不妨,隨將藥筒預先煮熱,對孔竅合之良久,候溫取下。如拔出之物,血要紅而微紫,膿要黃而帶鮮,此為血氣營運活瘡,其人必多活。

白話文:

如果瘡在半個月之後,仍舊不腐爛、也不化膿的話,毒必定是向內滲透。這時就要趕緊用披針,以品字形的方式,在瘡口頂部一寸左右的地方,刺開三個孔。深度可以根據瘡的深淺,一寸或二寸都可以。刺針時不痛,可以再深入一點。隨即把藥筒事先煮熱,對準孔洞,貼合良久,等溫熱後取下。如果拔出來的東西,血是紅色且微紫,膿是黃色且帶鮮紅色的,這就表示血氣運轉,瘡口活躍,這個病人必定可以活命。

又謂膿血交黏,用藥可全,色鮮紅活,腐肉易脫。如拔出瘀血紫黑,色敗氣穢,稀水無膿者,此為氣血內敗死瘡,所謂氣敗血衰,神仙歡哉。此等之瘡難矣,其人必在月終亡。

白話文:

又說膿血混雜在一起,用藥可以治癒,膿液鮮紅鮮活,腐肉容易脫落。如果流出瘀血紫黑,顏色暗淡氣味惡臭,沒有膿液的稀水,這是氣血內敗形成的死瘡,所謂氣血衰敗,神仙也難以救治。這樣的瘡很難治癒,病人必定在月底死亡。

且如斯時,內有膿而不得外發者,以針鉤向正面鉤起頑肉,用刀剪,當原頂剪開寸余,使膿管得通流,庶瘡頭無閉塞。

白話文:

此外,此時有膿積聚在裡面,卻不能向外排除時,應該用針、鉤子沿着瘡面的方向勾起頑固的肌肉,用刀子或剪刀順著原先瘡頂的位置剪開一寸多,讓膿管能夠通暢流出,這樣一來瘡口就不會閉塞。

已用藥筒拔膿之後,外既有孔,內竅亦通。瘡期又當大膿發泄之後,如膿尚少,亦非自然得出,故瘡頭必有瘀腐塗塞,內肉亦有頑膜阻隔,多致膿管不通,自難出也。須用針鉤起瘡頂頑肉,以披針利剪,隨便取去寸余頑硬之肉,取之微痛血出,俱自不妨,隨用兩手輕重得宜,從瘡根焮處,漸漸捺至中間,剪出膿管處,內有聚膿,自然湧出,以黃色稠厚為吉,其膿日漸多者為輕,反此為慮。此功務使塗塞者開之,令膿毒外發也。

頻將湯洗,切忌風吹。

白話文:

在使用藥筒拔除膿液之後,傷口外部已經形成孔洞,內部也已經貫通。但是在瘡期,又會出現膿液大量流出的情況。如果膿液過少,那麼就不是自然而然地流出的,因此瘡口必定有瘀血腐肉堵塞,內部也有頑固的薄膜阻隔,導致膿管不通,膿液難以排出。

這時,需要用針鉤將瘡口頂部的頑肉挑起,再用尖銳的剪刀,隨意剪去一寸左右的頑硬肉。剪除時會感覺到微痛,並有血流出,這都是正常的。然後,用雙手輕輕地從瘡口的根部逐漸按壓到中間,將膿管處剪開。此時,膿液就會自然地湧出。黃色稠厚的膿液是最好的,膿液逐日增多為病情較輕,反之則需要擔心。這個過程旨在打通堵塞的部位,讓膿毒排出體外。

凡瘡未潰前,或已用照藥後,俱要煎蔥艾湯每日淋洗瘡上一次,甚者早晚二次,使氣血疏通,易於潰散。又已潰時,及藥筒提拔之後,尤宜避風,先去舊藥,用方盤瘡下靠身放定,隨用豬蹄湯以軟絹淋湯瘡上,併入孔內,輕手捺淨內膿。

白話文:

所有瘡在尚未潰爛之前,或者在使用了照藥之後,都要每天煎煮蔥艾湯清洗瘡口一次,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早晚清洗兩次,讓氣血通暢,瘡口更容易潰爛。等到瘡口已經潰爛了,或者在藥筒拔出之後,更要注意避免風吹,先去除舊藥,用方盤放在瘡口下方靠近身體的地方,固定好。然後用豬蹄湯浸軟絹布,清洗瘡口和瘡孔,用輕柔的手法將瘡口內部的膿液按壓乾淨。

庶敗腐宿膿隨湯而出,以淨為度,再以軟帛疊成七八重,勿令太乾,帶湯覆於瘡上,兩手輕盈旋按片時,帛溫再換,如此洗按四五次,使氣血得疏通,患者自然爽快,毒氣得解,腐肉易脫,疼痛得減,此手法之要,大瘡不可缺也。候腐脫已見紅肉時,洗後隨用紅玉膏挑於手心捺化,搽新舊肉上,外用膏蓋,四邊根腳已消,不必箍藥,每日如此,不數日,膿盡腐脫,新肉頓生。再加內補,調理得宜,輕瘡只在月餘,大瘡不過七十日,必完口而愈。

關節在於斯時,變生出於此候。

白話文:

將敗壞腐朽的膿隨湯排出來,以洗乾淨為標準,再用柔軟的布疊成七八層,不要讓它太乾,帶有湯汁覆蓋在瘡上,雙手輕輕旋按片刻,布溫了再換,如此洗按四五次,讓氣血得以疏通,患者自然感覺爽快,毒氣得以消除,腐肉容易脫落,疼痛得以減輕,這是手法要領,大瘡不可缺少。等到腐肉脫落出現紅肉時,洗後隨即用紅玉膏挑於手心捺化,搽在新舊肉上,外用膏藥覆蓋,四邊的根腳已消腫,不必再用藥箍緊,每天如此,不用幾天,膿盡腐脫,新肉迅速生長。再加強內服補藥,調理得當,輕微的瘡只在一個月左右,大的瘡不過七十天,一定能痊癒。

關節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以二十一日為節,此時務要出膿勢定,不可過釀。但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如斯時不得膿者,後必有變,為一關順,後必多順,一關逆,後必多逆。

治當大補,得全收斂之功,切忌寒涼,致取變生之局。

白話文:

關節的陽瘡,以十四天為一個階段,陰瘡以二十一天為一個階段,在這個時候一定要讓膿液排出來,等膿液順利排出的時候才能脫落;脫落的時候才能長出新的肌肉,長出新的肌肉才能癒合,癒合才能讓傷口平整。如果在這個時候膿液無法順利排出,以後一定會發生變化,如果有一個關節順利,以後就一定有很多關節順利,如果有一個關節逆轉,以後就一定有很多關節逆轉。

凡瘡潰後,五臟虧損,氣血大虛,外形雖似有餘,而內臟不足,法當純補,乃至多生。已潰時發熱惡寒,膿多自汗作痛者,十全大補湯。虛熱少睡,飲食不甘者,黃耆人參湯。皮寒虛熱,咳嗽有痰者,托裡清中湯。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黃短氣者,人參養榮湯。膿多心煩,少食發躁不睡者,聖愈湯。

白話文:

凡是瘡口潰爛之後,五臟虧損,氣血大量虛弱,外表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內臟卻不足。這種情況下,要用純補的方子,才能讓氣血生長。

  • 如果潰爛時發熱惡寒,膿多自汗作痛,可以用十全大補湯。
  • 如果虛熱少睡、飲食不甘,可以用黃耆人參湯。
  • 如果皮寒虛熱,咳嗽有痰,可以用託裡清中湯。
  • 如果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黃短氣,可以用人參養榮湯。
  • 如果膿多心煩、少食發躁不睡,可以用聖愈湯。

脾虧氣弱,身涼脈細,大便溏泄者,托裡溫中湯。飲食不甘,噁心嘔吐者,香砂六君子湯。脾虛下陷,食少虛熱間作者,補中益氣湯。腎虛作渴,不能相制心火者,加減八味丸。仿此選用,蓋托裡則氣血盛而脾胃旺,使膿穢自排,毒氣自解,死肉自去,新肉自生,飲食自進,瘡口自斂。

白話文:

如果脾臟虛弱,氣血不足,身體涼爽而且脈搏細微,大便稀溏洩泄,則服用託裡溫中湯。如果飲食沒有味道,噁心嘔吐,則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如果脾虛下陷,食量減少,虛熱間作,則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腎虛產生口渴,不能夠遏制心火,則服用加減八味丸。依據類似的原則選擇藥物,因為託裡則氣血旺盛而脾胃強健,使膿液自行排出,毒氣自行消散,壞死肌肉自行脫落,新肉自行生長,飲食自行進入,瘡口自行癒合。

若不務補托,而誤用寒涼,謂之真氣虛而益虛,邪氣實而益實,多致瘡毒內陷,膿多臭穢,甚則脈洪大渴,面紅氣短,此真氣虛而死矣。

蓋瘡全賴脾土,調理必要端詳。

白話文:

假如不注意調理養護身體,而誤用寒涼藥物,會導致真正的正氣虛弱而更加虛弱,邪氣實盛而更加實盛,容易導致瘡毒向內陷藏,膿水多而臭穢,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脈搏洪大、口渴、面色紅赤、呼吸短促等症狀,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死亡。

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胃主司納,脾主消導。一表一里一納一消,運行不息,生化無窮。五臟六腑,藉以生養,又謂得土者昌,失土者亡。蓋脾胃盛者,則多食而易飢,其人多肥,氣血亦壯;脾胃弱者,則少食而難化,其人多瘦,氣血亦衰。所以命賴以安,病賴以安,況外科尤關緊要。

白話文:

脾臟是人體中儲存和管理食物的器官,胃臟就像一個盛裝食物和水分的大海,它們各司其職,一個負責攝取食物,一個負責消化和吸收。這種一表一里、一納一消的循環過程,源源不絕地進行著,生生不息地產生著各種營養物質。五臟六腑都依靠脾胃來滋養,因此有句話說「得土者昌,失土者亡」。脾胃強健的人,即使吃很多也不會覺得餓,而且體態豐腴,氣血旺盛;脾胃虛弱的人,則吃一點點就消化不良,體態消瘦,氣血衰弱。所以,無論是健康還是生病,脾胃健康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中,脾胃更是至關重要的。

善養脾胃者,節飲食,調寒暑,戒喜怒,省勞役。如不然,則精神氣血由此而日虧,臟腑脈絡由此而日損,肌肉形體由此而日削,所謂調理一失,百病生焉,故脾胃不可不詳也。

冬要溫床暖室,夏宜淨幾明窗。

白話文:

善於養護脾胃的人,會節制飲食,調節寒暑,注意控制喜怒,少勞累。如果不這樣,那麼精神、氣血就會因此日漸虧損,臟腑脈絡就會因此日漸衰弱,肌肉形體就會因此日漸消瘦。所謂調理一失,就會導致各種疾病。因此,脾胃保健非常重要。

人之氣血,喜暖而惡寒,又謂遇寒則結,遇熱則散。況瘡乃肌肉破綻之病,若不防禦,風寒最為易襲。凡看瘡時,冬要圍爐暖室,逼盡余寒。夏宜淨幾明窗,庶外風不入,然後方可揭膏洗貼。

飲食何須戒口,冷硬膩物休飧。

白話文:

人的氣血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還說遇到寒冷就會凝結,遇到熱就會分散。況且瘡是肌肉破裂的疾病,如果不防禦,風寒最容易侵襲。每次看瘡時,冬天要在爐邊或溫暖的室內,把剩餘的寒氣逼出來。夏天應該打掃乾淨窗戶敞亮,使外面的風不能進來,然後才能揭開膏藥清洗敷貼。

人之病中,腫痛時自然痛傷胃氣,諸味不喜。直待潰後,膿毒一出,胃氣便回,方欲思食。彼時但所喜者,便可與之,接補脾胃。如所思之物不與,此為逆其胃氣,反致不能食也。切要不可太過,惟恐生冷傷脾難化,硬物肥膩滑腸,故禁之。

癰疽雖屬外科,用藥即同內傷。

白話文:

人在生病期間,腫痛的時候自然會傷害胃氣,所以沒有食慾。等到瘡口潰爛,膿液排出後,胃氣才會恢復,這時才會想吃東西。這時可以給他吃他喜歡吃的東西,以補養脾胃。如果他不喜歡吃,而勉強吃下去,就會違背胃氣,反而會導致不能吃東西。此外,飲食不要過量,以免生冷的食物傷脾胃難以消化,堅硬的食物和肥膩的食物會滑腸,所以也要禁止食用。

古之以外科推為雜病之先,蓋此傷人迅速,關係不淺,故特設於前也。且如癰疽腦項疔毒大瘡,形勢雖出於外,而受病之源,實因於內也。及其所治,豈可舍於內而治外乎?所以外不起者,內加托藥;表熱甚者,內必清解。血虛宜用四物湯,氣虛宜用四君子湯,脈虛足冷溫中,脈實身熱涼膈。以此推之,內外自無互異。

病要論久新,要法在於寬治猛治。

白話文:

古時候把外科推崇為諸多疾病之首,這是因為外科疾病對人體的傷害非常迅速,關係十分重大,所以特別把外科放在所有疾病的最前面。比如癰疽、腦膜炎、疔瘡、毒瘡和大瘡等,這些疾病的表現形式雖然在外,但致病的根源其實在於內部。在治療這些疾病時,怎麼能夠捨棄內部而只治療外部呢?所以,外在的疾病治不好,就要用內服藥物來輔助治療,外在表現為熱症的,內部就一定要清熱解毒治療。血虛的患者應當服用四物湯,氣虛的患者應當服用四君子湯,脈搏虛弱、腳冷的患者應當溫中,脈搏有力、身體發熱的患者應當涼膈。以此類推,內科和外科治療疾病的方法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病有新久,勢有緩急。如受病之初,元氣未弱,治當隨症迎刃而解。若懼行霸道猛劑,定不能決效於危急時也。用藥中病,如表症盛者,用萬靈丹,大加表散。里症急者,以內疏黃連湯,急與通行。又如受病日久,邪正相拒,其元氣示有不衰弱者,縱有餘症雜症壤症,俱當先固其本,而後調之和之散之,使病氣漸退,元氣漸醒,飲食漸進,根本漸實,則余患再無不愈之理。

藥必求標本,功莫別於先醫後醫,若一概之攻補,恐兩途之誤用。

白話文:

疾病有新有舊,病情有緩有急。如果在疾病的初期,元氣還沒有虛弱,治療時應該針對症狀,迅速而果斷地解決。如果害怕使用霸道猛烈的藥物,在危急時就一定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用藥要適合病症,比如表證盛行的時候,可以使用萬靈丹,大力宣散表邪。裏證急迫的時候,可以使用內疏黃連湯,緊急疏通。又比如疾病已經很久了,正邪相搏,元氣還沒有衰弱的,即使還有餘症、雜症、壤症,都應該先鞏固其根本,然後再調和、散解,讓病氣逐漸退去,元氣逐漸恢復,飲食逐漸恢復,根本逐漸鞏固,那麼剩下的疾病就沒有不治癒的道理。

物理皆有標本。而病之標本,尤莫切焉。身體之標本,五臟為本,六腑為標。五臟主裡主血,六腑屬表屬氣。疾病標本,以初病為本,以傳病為標;又以元氣為本,病氣為標。此所以寒熱表裡緩急之病,應汗下補瀉和解之方。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使邪氣滋甚,其病益增。

白話文:

自然現象皆有表徵和根源,疾病的表徵和根源更是分明。人體的表徵和根源,五臟是根本,六腑是表徵。五臟以內在為主,以血為主;六腑是外在的,以氣為主。疾病的表徵和根源,以發病之初為根本,以疾病的傳變為表徵;再以元氣為根本,病氣為表徵。所以,針對風寒暑濕表裡虛實緩急的疾病,應採用發汗、瀉下、補益、調理等方法來治療。凡是治療疾病的人,必定先治療疾病的根本,然後再治療疾病的表徵。如果先治療疾病的表徵,後治療疾病的根本,就會使邪氣增長,疾病加重。

又謂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假如先得瘡疾,而後得泄瀉嘔吐食少等症,宜捨本從標之法治之,候瀉止嘔定食進,方再治瘡,余皆仿此。

又說陽變為陰,內外被寒涼克伐。

白話文:

另外,又有人說:慢性疾病,應該治癒它的根本病因;急性疾病,應該治療它的症狀。比方說,先得了瘡疾,後來又得了腹瀉、嘔吐、食少等症狀,應該捨棄治癒根本病因的方法,先治療腹瀉、嘔吐等症狀,等腹瀉停止、嘔吐停止、食慾增加,再治療瘡疾。其他疾病都可以參照此法處理。

瘡本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為疼,此症易治。患者不覺,以為小恙,不早求治。反又外受風寒,內傷生冷,或再被醫者失於補托,而又以涼藥敷圍,以圖內消,合病家之意,多致氣血冰凝,脾胃傷敗,使瘡毒變在十一日未出膿之前,形勢與好肉相平,不疼不熱,軟慢相兼,瘡孔止流清稀肥水,更兼身體不熱,脈亦細微,飲食厭飧,精神昏短。有此症者,變入真陰,雖強投溫中健脾之劑,不應者,百無一生。

白話文:

最初發於陽氣的瘡,會形成膿瘡、發熱、實熱、疼痛等症狀,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但患者往往不以為意,認為是輕微的小病,沒有及時求醫。反而又因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或者被醫生誤用補託的方法,再敷以涼藥圍住瘡口,以圖內部消散,迎合病人家屬的意願,這樣往往導致氣血凝滯,脾胃受損,使瘡毒在十一天之內不能化膿,瘡口與好肉平齊,沒有疼痛和發熱,軟慢相兼,瘡孔只流清稀肥水,患者身體不發熱,脈搏細微,飲食減少,精神萎靡。出現這種症狀,表示瘡毒已經轉入真陰,即使強行使用溫中健脾的藥物,也難以奏效,十有八九難以生存。

如瘡變在十五日之後,已出膿時,毒氣已將外發,如有調攝失宜,誤食冷物,忽變為陰者,急投托里溫中湯,十二味異功散,輕者十全大補湯,俱倍加參耆桂附以救之。須得瘡熱作痛,膿出身溫,脈起食進者為吉。但瘡原本於陽其人故得多生者有矣。

豈期陰變為陽,首尾得辛熱扶衰,病分真似,理究陰陽。

白話文:

如果瘡變在十五天之後,已經化膿,毒氣宣洩而發,如果調養失宜,誤食寒涼之物,忽然變成陰氣內紮,要趕快服用托里溫中湯、十二味異功散,輕微的服用十全大補湯,均加倍加入人參、耆老、桂枝、附子來搶救。必須要使瘡口熱而疼痛,膿液排出而身體溫暖,脈搏興旺,食慾增加,纔是吉祥的徵兆。然而,瘡原本是因為陽氣不足而發病,所以人體多生瘡是有原因的。

瘡本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硬為虛,此症難治。患者知覺欲生,而故將辛香酒煎大方熱藥以助之,醫者又欲患處高腫,焮熱作膿,敷以熱藥,圖其起發,故瘡得藥性大熱,轉陰為陽。其瘡雖得微腫微熱微痛微膿,但瘡形終不似真陽紅活,不得真厚黃膿,如此者不久復歸陰矣。但瘡原本於陰,其人多死。

白話文:

瘡瘡本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硬為虛,此症難治。患者感覺疼痛,想要瘡瘡生長,因此故意服用辛香酒煎的大方熱藥來幫助瘡瘡生長,醫生也希望患處高腫,焮熱作膿,敷以熱藥,希望瘡瘡發展起來,因此瘡瘡受到藥性大熱的影響,由陰轉為陽。瘡瘡雖然出現微腫、微熱、微痛、微膿,但瘡瘡的外觀始終不像真陽紅活,沒有真厚黃膿,如此一來,不久之後瘡瘡又會恢復到陰的狀態。但瘡瘡原本就是陰型的,患者大多數會死亡。

凡值此症,若患者方寸不雜,托信於醫,而醫者又得機關透徹,治法得宜,內外融和,每每中節,其中亦有可生者,十中一二矣。

既有針工之異說,豈無線藥之品詳。

白話文:

對於這種病症,如果患者能夠心意專一,對醫生充分信任,而醫生又能夠透徹理解病情,治療方法得當,內外協調,每每都能夠把握好治療時機,其中也有可以治癒的,大約有十分之一二吧。

凡瘡毒既成,當托其膿;膿既成,當用針通,此舉世自然之良規也。必當驗其生,熟淺深上下而針之。假如腫高而軟者,發於肌肉,膿熟用針,只針四五分;腫下而堅者,發於節脈,膿熟用針,只在六七分;腫平肉色不變者,毒氣附於骨也,膿熟用針,必須深入寸許,方得見膿。又輕按熱甚便痛者,有膿且淺且稠。

白話文:

當瘡毒形成後,就要設法把它裡面的膿液引導出來。膿液形成後,就要用針刺通,這是舉世皆知的良好法則。一定要仔細觀察瘡毒的生熟、深淺和部位,然後再用針刺。假若腫脹高聳而柔軟的,是發生在肌肉部位,膿液成熟後用針刺,只要刺入四五分即可。腫脹低平而堅硬的,是發生在關節部位,膿液成熟後用針刺,只要刺入六七分即可。腫脹平坦而肉色不變的,是毒氣附著在骨頭上,膿液成熟後用針刺,必須深入一寸左右,才能見到膿液。另外,輕輕按壓時感到非常疼痛的,表示有膿而且膿液淺且稠。

重按微熱方痛者,有膿且深且稀。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按之軟而復起者,膿已成。按之都硬不痛者,非膿即瘀血也,或濕水也。所謂有膿即當針,膿孔宜順下。若膿生而用針,氣血反泄,膿反難成。若膿熟而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若膿深而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

白話文:

  1. 按壓時感覺微熱並感到疼痛的,說明患處有膿,且膿液較深較稀。

  2. 按壓時感覺下陷且不能復原的,說明膿液還沒有形成。

  3. 按壓時感覺柔軟且能夠復原的,說明膿液已經形成。

  4. 按壓時感覺硬且沒有疼痛感的,說明患處不是膿液,而是瘀血或水分。

  5. 如果患處有膿液,則應該進行針刺,膿液排出孔洞應順著下方。

  6. 如果膿液已經形成但沒有進行針刺,則膿液會腐爛潰瘍得更深,患處的傷口難以癒合。

  7. 如果膿液較深但針刺較淺,則膿液不能排出,反而會導致外血反流。

膿淺而針深,內膿雖出,良肉受傷。元氣虛者,必先補而後針,症隨膿退。又有氣癭腫而綿軟不痛者,血癭腫而內疊成塊者,頑毒結之日久,皮腐肉紫,根硬四邊紅絲纏繞者,以及結核之症,漸大漸痛漸腐者,以上四症,俱不可輕用針刀掘破。若妄用之,定然出血不止者立危。

白話文:

如果膿瘍淺表,而針刺太深,雖然膿液能夠排出,但健康的肉質也會受傷。元氣虛弱的人,必須先補氣血,然後再針刺治療,症狀會隨著膿液的排出而消退。還有一種氣癭腫脹,摸起來柔軟無痛;還有一種血癭腫脹,裡面堆積成塊狀。頑固的毒素積聚日久,皮膚腐爛,皮肉變紫,根部堅硬,四邊有紅絲纏繞。還有結核的症狀,逐漸變大、疼痛、腐爛。以上四種症狀,都不可輕易用針刀刺破。如果胡亂使用,一定會出血不止,危及生命。

但用針之法,妙在膿隨針出,而寂然無所知覺也。至於癭瘤瘰癧諸痔諸漏,疔毒堅硬頑瘡,此等症者,若非線藥之功,亦不能刻期取效。夫線藥乃有五六種,難以概說,與其各病相應者,亦隨症而善用之。

湯散丸丹,要在發而必中,神聖工巧,誠為學者機關。

白話文:

然而針灸的方法,妙在膿液會隨著針頭流出,卻沒有任何感覺。至於腫瘤、瘰癧、痔瘡、漏瘡、疔瘡、毒瘡、堅硬的瘡、頑固的瘡,這些症狀若不是線藥的功效,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見效。線藥大約有五、六種,難以概括,需要根據不同的疾病配合使用,針對不同的症狀善加運用。

醫善用方,如將善用兵。善於水者,涉海潛波,渡津破浪;善於陸者,穿山越嶺,附葛攀藤;奇偶者鼓舞飛揚,蹊徑者浮沉鑽鑿,弱者可守,強者當敵,此為將用兵之大法。凡為醫者,理皆仿此,其要在知人之強弱,識病之內外,究病之淺深,察時之順逆,然後可汗可攻,或吐或下,或宜和解,或宜補益,又知某湯善汗,某散善攻,某丸善和,某丹善補,因其病而用其方,如矢發機,投之必中,中之必勝,勝之則病無不愈之理,此為用方之大法也。又如望聞問切,神聖智巧,亦可兼之。

白話文:

醫生的用藥之道,如同武將的用兵之道,擅長水戰的人,能跨海潛泳、渡河破浪;擅長陸戰的人,能翻山越嶺、抓著葛藤而攀爬。有奇才的人能奮發而躍進,開創出新路的人能浮沉鑽研而不懈。弱者適合固守陣地,強者適合作戰抵抗,這是用兵的大原則。凡是行醫的人,都應該遵循這個原則,關鍵在於瞭解病人的強弱情況,認識疾病的內部和外部,研究疾病的深淺程度,觀察時機的順利與否,然後才能決定是否發汗、瀉下、和解、補益,同時也要知道哪種湯藥擅長發汗、哪種散藥擅長攻伐、哪種丸藥擅長和解、哪種丹藥擅長補益等,根據病人的情況用藥,就像拉弓射箭,一發即中,中之必勝,勝了之後疾病沒有不痊癒的道理,這就是用藥的大原則。另外像望聞問切等診斷方法,也是重要而精妙的,醫生兼備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治療疾病。

所謂望其形而通其神,聞其聲而明其聖,問其由而得其工,切其脈而續其巧。此四者,誠為初學之繩墨也。

至於千萬百症,難將說盡短長。

白話文:

所謂觀察病人的外貌就能瞭解其精神狀態,聽其聲音就能明白其健康狀況,詢問病因就能得知病情的詳情,診斷脈象就能掌握病情的變化。這四種方法,確實是初學者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至於各種各樣的病症,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講清楚。

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症不在難,意會則明。方不心契,症不意會,如疏淡之交,寡遊之地。性情形勢不切,何以便托用哉!故藥不應病,病不應藥,即此據也。

治在活法,貴在審詳。

白話文:

藥方不需要很多,只要能與病症相符合,就能收到預期的療效。病症沒有治療的難度,只要懂得它的原因,就能夠治癒。藥方與病症不相符合,病症的原因沒有弄清,就像疏遠的朋友,很少來往的地方一樣。病人的情況和病情不切合實際,怎麼能夠隨便用藥呢?所以藥物如果不能治癒疾病,疾病如果不能用藥物來治癒,也就出於這個道理。

動靜世務不同,勞逸機關亦異。昔之受病,從外而來,今之受病,從內而發。又古者多實,設方宜散宜宣,今者多虛,治法宜滋宜補。若醫者不識古知今,一概施與,必多致其夭亡者也。用之必得其當,醫斯可以稱良。

白話文:

古今時代環境不同,勞動和休息的機關也不同。古代人的疾病,大多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而現在人的疾病,大多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此外,古代人大多是實證,因此治療方法宜於宣散,而現在人大多是虛證,因此治療方法宜於滋補。如果醫生不瞭解古今的差別,而一概施以相同的治療方法,必定會導致很多人的死亡。治療疾病一定要針對具體情況,醫生才能被人稱作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