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選要》~ 卷下 (5)
卷下 (5)
1. 瘡口去腐肉法
瘡口腐肉不出者,用線紙做捻,取捻毛頭於腐上絞之,絞住瘀肉,徐徐拔出,如未淨,再取之。次塗元珠膏,如腐已淨,塗絳珠膏,四圍腫處,貼紺珠膏。瘀膿壅腫不出,搗大蒜調松香末敷之。
白話文:
-
瘡口腐肉不出:當用線紙做成捻,把捻毛頭放在腐肉上方,將其纏繞。絞住瘀血的肉,慢慢拔出。如果還沒有乾淨,就再重複一遍這個步驟。
-
之後塗抹元珠膏,如果腐肉已經乾淨了,就塗上絳珠膏,周圍腫脹的地方,貼上紺珠膏。
-
如果瘀膿壅腫不出,就搗碎大蒜,調入松香末,敷在患處。
2. 瘡潰口中有黑疔治法
瘡已潰爛,中有黑疔,突兀如箸頭,堅痛不可忍者,用紫絳真香銼豆大,炒焦黑為末,摻疔上。其四圍潰處,用蘭雪散摻之,黑膏蓋之。三二次,則疔盡去,次換生肌藥。
白話文:
瘡已經潰爛,中間有一個黑色的疔瘡,突起得像筷子的頭一樣,又硬又痛得讓人無法忍受。用紫絳真香研成豌豆大小的粉末,炒成焦黑色之後,塗在疔瘡上。周圍潰爛的地方,用蘭雪散塗抹,再蓋上一層黑膏藥。這樣治療三、四次,疔瘡就會全部消退,然後再換上生肌藥。
3. 頑肉不去治法
頑腐不去,壯實者,用生南星末,加冰片摻之。膏蓋過宿,去腐如井,隨換生肌等藥。虛弱者,用人參末摻之,過宿洗之。三二次,腐肉自脫,且易收斂。
白話文:
當頑固腐爛物無法清除時,如果患者身體強壯,可以使用生南星末加冰片混合敷蓋。膏藥敷蓋過夜後,腐爛物就如同井底一樣乾淨,然後再換上生肌等藥物。如果患者身體虛弱,可以使用人參末混合敷蓋,敷蓋過夜後洗淨。這樣反覆敷蓋三四次,腐爛的肉就會自行脫落,而且更容易收斂傷口。
4. 瘡口努肉治法
瘡口努出如蛇頭者有四,著風、著水、著怒、著手擠,皆能致之。風邪乘襲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天麻。風寒凝滯者,十宣散,加羌活天麻。肝火血燥生風者,加味逍遙散,加羌活天麻。如小兒其母肝火生風者,加味小柴胡湯,次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天麻,更外兼熨法,或用烏梅煅存性,加輕粉少許摻之,即收。有翻花如石榴者,用銀針於珠上刺去黑血,三五次即收平復。
白話文:
瘡口突起如蛇頭共有四種原因,被風邪侵襲、被水泡、生氣發怒、用手擠壓,皆能導致。
-
風邪襲擊引起的,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防風、天麻。
-
風寒凝滯導致的,用十宣散,並加入羌活、天麻。
-
肝火血熱生風導致的,用加味逍遙散,並加入羌活、天麻。
-
如小孩是因為母親的肝火生風導致的,用加味小柴胡湯,接著用加味逍遙散,並加入漏蘆、天麻,再配合外敷法治療,或用烏梅煅存性,加入少量輕粉拌勻敷上,即可治癒。
還有瘡口像石榴花一樣翻起來的,用銀針在瘡口上刺破,將黑血擠出來,重複三到五次即可平復。
5. 瘡不生肌治法
頑瘡、疔瘡、臁瘡、杖瘡。久不生肌者,瘡有膜也。用玉簪花根於石臼內杵爛敷之,紮緊。三日一換,五七次而愈。
白話文:
頑固瘡、疔瘡、慢性皮膚潰瘍、杖瘡。久久不長新肉的,是因為瘡口有膜。用玉簪花的根在石臼內搗爛敷上,並包紮緊。三天換一次藥,敷五到七次便可痊癒。
6. 瘡不收口
瘡不收口,因於虛者,須大補之。外用人參珍珠等分為末,摻之即痂。凡生肌藥必用人參湯浸過曬乾,再用人乳浸過,其功始捷。
白話文:
瘡口不癒合,是因爲身體虛弱。須要大補氣血才能治癒。外用人參、珍珠等分研成細末,敷在瘡口上就可以了。凡是生肌的藥物,都必須先用人參湯浸過,曬乾後再用人乳浸泡過,這樣效果纔會好。
7. 瘡口皮嫩
瘡雖收口而皮嫩,外惡風寒者,用小米煮飯,乘熱盛碗內,以絹帛罩之,敷於患處蒸之,三五次愈。
白話文:
如果瘡雖然已經癒合,但是皮膚仍然很嫩,怕吹到風或著涼,可以用小米煮成粥,趁著熱的時候盛在碗裡,用絹布或絲綢蓋住,敷在患處蒸一蒸,這樣做三五次就能痊癒。
8. 瘡潰誤入毒水
瘡潰時,誤入毒水,或誤入刺至骨。腫痛者,用皂角子七個,大幹蝦蟆一個,胡椒十五粒,入鍋內瓦蓋,文火煅,煙盡取出為末,先用溫水洗淨,拭乾摻之,膏蓋良久,毒水盡出,有刺者自見。一用黃丹蛤粉等分,炒變色摻之。誤入一切毒水,及皂角水驢馬尿糞,以致疼痛者,用糯米粉砂糖各三兩,生甘草一分,為膏貼之,毒水自出。
白話文:
當瘡潰瘍時,不慎碰到了有毒的水或者有毒的東西刺到了骨頭。如果腫痛了,可以用7個皁角子、1個大青蛙、15粒胡椒,一起放入鍋中,蓋上鍋蓋,用文火煅燒,直到冒煙後取出這些東西,把這些東西搗碎成粉末。先用溫水清洗乾淨傷口,擦乾後把藥末敷上去,敷上膏藥很長時間,有毒的水就會全部流出來,如果有刺也會顯露出來。一樣可以用黃丹和蛤粉等量的炒到變色敷上去。不慎碰到任何有毒的水,或者皁角水、驢馬的尿液和糞便,導致疼痛的話,可以用糯米粉和砂糖各350公克,生甘草10公克,做成膏藥敷上去,有毒的水就會自己流出來。
9. 馬汗入瘡
馬汗入瘡腫痛者,用馬鞭子,取手執處,燒灰存性為末,和諸膏塗之,或豬脂和塗,或用冬瓜皮陰乾為末敷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有膿的腫痛,可以用馬鞭子握把的那一部分,把它燒成灰,磨成細末,和各種藥膏一起塗抹患處,或者和豬油一起塗抹,或者用冬瓜皮曬乾後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張景岳云:凡癰毒焮腫,赤痛甚者,雖內治之法已具,然煎劑功緩,而急痛難當者,必須外用敷藥,既欲止其痛,又欲散其毒,則無如降癰散之神妙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凡是瘡腫毒瘡,疼痛劇烈者,雖然內服藥物的治療方法已經齊備,但煎製藥劑需要時間,而疼痛難忍者,必須外用敷藥,既想止痛,又想化解毒素,那麼沒有什麼藥物比降癰散更神妙了。
降癰散(景岳新方),治癰疽諸毒,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可愈。
白話文:
降癰散(取自景嶽新方),用於治療癰疽等各種毒瘡,可以消腫止痛、散毒,未形成膿腫的可以消散,已經形成膿腫的可以斂毒並迅速潰破以利於康復。
若陽毒熾盛而疼痛,勢凶者宜先用此方,其解毒散毒之功,神效最速。若堅頑深固者,宜用後方。
白話文:
如果陽毒十分熾盛而疼痛,病情兇險的,應先用這個方子,它解毒散毒的效果,神奇而迅速。如果病情較為頑固的,應採用後面的方子。
薄荷(辛者佳用葉),野菊花(連根葉各一握),土貝母(半握),茅根(一握)
白話文:
薄荷(辛辣的薄荷葉最好),野菊花(連根帶葉各一撮),土貝母(半撮),茅根(一撮)
上乾者可為末,鮮者可搗爛,同貝母研勻,外將茅根煎濃湯,去渣用,調前末,乘熱敷患處,仍留前剩湯頓暖,不時潤於藥上,但不可用冷湯,冷則不散不行,反能為痛約敷半日,即宜換之,真妙方也。後方,凡疽毒堅頑深固,及結核痰滯,宜用此方。
白話文:
在上蒸乾後可以研成細末,新鮮的可以搗爛,和貝母研勻。外用蘆根煎煮濃湯,去除渣滓後使用,調入前面的藥末,趁熱敷在患處。然後保留剩下的湯汁,常溫後不時地潤於藥上。但絕對不能使用冷湯,冷則藥物不散佈、不運行,反而會使疼痛加劇。敷藥約半日,即宜換之。這是真正的妙方。後方的藥方,凡是疽毒堅硬頑固,以及結核痰滯,宜用此方。
薄荷(倍用),半南星,土貝母,朴硝(各等分),石灰(風化者亦倍用,或倍倍用之。)
白話文:
薄荷(加倍用量),半夏,土貝母,芒硝(各等分),石灰(風化過的也加倍用量,或者加倍再加倍用量。)
上同為末,用鹽醋調杵稠黏,敷患處,經宿干即易之,不必留頭。若膿成者,留頭亦可。或炒熱攤絹上,隔絹貼之亦可。或用麻油調,或用熱茅根湯調亦可。若欲止痛速效,加麝香或冰片少許,更妙。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成細末,用鹽、醋調和至濃稠黏膩狀,敷在患處。敷上一夜後變乾就換新的,不必留著藥渣。如果有膿水形成,也可以留著藥渣。或者將藥物炒熱後攤平在絹布上,隔著絹布敷貼也可以。或者用麻油調和,或者用熱茅根湯調和也可以。如果想止痛速效,加一點麝香或冰片,效果會更好。
芹洲氏云:古方治疔瘡,俱用野菊花,余每治類疔毒瘡,單用野菊花,內服外敷甚效。陰寒症忌之。益母膏,活血散瘀效。
白話文:
-
芹洲說:古方治療疔瘡,都使用野菊花。我也常常治療類似疔毒的瘡,只用野菊花內服外敷,效果非常好。但是陰寒症的人要忌用。
-
益母膏,有活血化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