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黌

《外科選要》~ 補遺方 (6)

回本書目錄

補遺方 (6)

1. 補遺方

治腦疽癰疽,毒盛實者。

漏蘆,黃耆,甘草,連翹,沉香(各五錢),大黃(一兩微炒)

上每服四五錢,薑棗水煎服。

破棺丹

治瘡瘍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發狂。

大黃(三兩半,半生半熟),芒硝,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童便酒化下,白湯亦可。

萬金散,一名內托散

治癰疽已潰未潰者,有消毒破血之功。

栝蔞(一個杵碎),沒藥(一錢研),大甘草節(二錢)

上酒二碗,煎去一碗,後入沒藥服。

牛膠散

治癰疽,使毒不內攻,不傳惡證,有益無損。

牛皮膠(廣中明者四兩)

上用酒一碗,重湯煮化,加酒服至醉,不能飲者加白湯。

會膿散

治惡毒便毒初起妙方。

白芷,殭蠶(炒),穿山甲(煨各二錢),大黃(四錢),乳香,沒藥(各一錢)

上為末,以當歸四錢,用酒水各二盅,煎一盅,去渣。量人強弱,或全用,或一半,調服之。此藥若嫌太多,則㕮咀為飲,大黃生加煎服之尤妙。

生脈散

治瘡瘍胃氣虧損,陰火上衝,口乾喘促。或肢體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汲汲短氣,汗出不止,食少作渴。或膿水出多,氣血俱虛,煩躁不安,睡臥不寧。或濕熱大行,火土合病,脾胃虛弱,身重氣短。或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肢體痿軟,腳欹眼黑等症。

人參(五錢),五味子,麥冬(各二錢)

水煎服。

香連丸

治熱瀉痢疾,赤白膿血,濕熱侵脾,裡急後重。

黃連(淨十兩)

切如豆粒,用淨吳茱萸五兩,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瓷罐內,置熱湯中,頓一日,炒至黃連紫色為度,去茱萸不用。

木香

每制淨黃連一兩,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飲下。

滋腎丸

降腎火。桂與火邪同體,此寒熱用法也。凡不渴者,病在下焦,宜用之。《良方》云:或腎虛足熱,小便不利,肚腹腫脹,皮膚脹裂,眼睛突出,此神劑也。

黃柏(二兩酒拌陰乾),知母(同上),肉桂(二錢)

上為細末,熟水為丸,百沸湯空心送下二百丸。

小柴胡湯

治邪在肝膽,半表半裡之間,寒熱往來喜嘔;或日晡發熱,脅痛耳聾,鬱怒痎瘧等證。按古方較重,今方減用。

柴胡(二三錢),半夏,人參,黃芩(各一二錢),生薑,甘草(五七分),大棗(五七枚)

水煎溫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肉桂,溫敷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

加味逍遙散

治瘡瘍肝脾血虛,內熱發熱;或遍身搔癢寒熱;或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忡頰赤,口燥咽乾;或發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耳內作痛;或胸乳腹脹,小便不利。

白話文:

補遺方

  • 治療腦部或皮膚上的癰疽,毒性很強且病勢嚴重者。

用漏蘆、黃耆、甘草、連翹、沉香(各用五錢),大黃(一兩,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每次服用四到五錢,用薑、棗煮水服用。

  • 破棺丹

治療瘡瘍發熱到極點、汗多、口渴嚴重、便秘、胡言亂語甚至發狂的情況。

用大黃(三兩半,一半生用一半熟用)、芒硝、甘草(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彈珠一樣大,每次服用一顆。用童子小便或酒送服,用白開水也可以。

  • 萬金散,又名內托散

治療癰疽已經潰破或尚未潰破的情況,具有消毒和活血化瘀的功效。

用栝蔞(一個,搗碎)、沒藥(一錢,研磨成粉)、大甘草節(二錢)。

將以上藥材用兩碗酒煎煮到剩下一碗,然後加入沒藥服用。

  • 牛膠散

治療癰疽,使毒素不會侵入體內,不會傳播變成更嚴重的病症,有益無害。

用牛皮膠(廣東出產的質量好的四兩)。

將以上藥材用一碗酒,隔水加熱煮化,然後加入酒服用直到喝醉,不能喝酒的人可以用白開水代替。

  • 會膿散

治療惡性毒瘡(如疔瘡、癰瘡)或下體生瘡的初期,效果很好的方劑。

用白芷、殭蠶(炒過)、穿山甲(煨過,各二錢)、大黃(四錢)、乳香、沒藥(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當歸四錢,用酒和水各兩盅煎煮成一盅,去渣。根據個人體質強弱,可以全部服用或服用一半,調入藥粉一起服用。如果覺得藥太多,可以將藥材稍微搗碎當作茶飲用,大黃可以生用並加量煎煮服用,效果更好。

  • 生脈散

治療瘡瘍導致的胃氣虧損、虛火上炎、口乾氣喘;或身體疲倦乏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呼吸急促短淺、汗流不止、食慾不振、口渴;或膿水流失過多、氣血兩虛、煩躁不安、難以入睡;或濕熱嚴重、火與土(脾胃)同時生病、脾胃虛弱、身體沉重、氣短;或金(肺)被火(心)所剋制、失去寒水(腎)的滋養、肢體軟弱無力、腳部歪斜、眼睛發黑等症狀。

用人參(五錢)、五味子、麥冬(各二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 香連丸

治療因熱引起的腹瀉、痢疾,出現紅、白膿血,因濕熱侵犯脾臟導致的裡急後重(想上廁所但排不出)症狀。

用黃連(淨十兩),將其切成豆粒大小,用吳茱萸五兩,兩味藥用熱水拌和,放入瓷罐中,置於熱水中加熱一天,炒黃連直到變成紫色,然後去除吳茱萸不用。

木香,每製作一兩淨黃連,加入木香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做成丸子,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十丸,飯前空腹用米湯送服。

  • 滋腎丸

降低腎火。桂與火邪同屬一類,這屬於寒熱藥物的運用。凡是不覺得口渴的,病多在下焦,適合用這個方子。《良方》說:如果腎虛導致足底發熱、小便不暢、腹部腫脹、皮膚開裂、眼睛突出,這個方子是神效的藥劑。

用黃柏(二兩,用酒浸泡陰乾)、知母(同上)、肉桂(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熟水做成丸子,每次空腹用滾開的熱水送服二百丸。

  • 小柴胡湯

治療病邪在肝膽之間,屬於半表半裡的情況,出現時冷時熱、想嘔吐;或在下午發熱、脅肋疼痛、耳鳴耳聾、因情緒不好引起的瘧疾等症狀。古方用量較重,現在方子已經減量使用。

用柴胡(二三錢)、半夏、人參、黃芩(各一二錢)、生薑、甘草(五七分)、大棗(五七枚)。

用水煎煮後溫服。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去除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如果口渴,去除半夏,加入人參、栝蔞根。如果腹痛,去除黃芩,加入芍藥。如果脅肋部出現痞塊,去除大棗,加入牡蠣。如果心悸、小便不利,去除黃芩,加入茯苓。如果不口渴,體表有微熱,去除人參,加入肉桂,溫敷取微汗就會好轉。如果咳嗽,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乾薑。

  • 加味逍遙散

治療瘡瘍導致的肝脾血虛、內熱發熱;或全身瘙癢、時冷時熱;或肢體疼痛、頭暈眼花;或心悸臉紅、口乾咽燥;或發熱盜汗、食慾不振、失眠;或口腔、舌頭、耳朵內疼痛;或胸部、乳房、腹部脹痛、小便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