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黌

《外科選要》~ 補遺方 (8)

回本書目錄

補遺方 (8)

1. 補遺方

或加乳香少許亦可。如塗瘡肉,或加香油少許亦可,調稀可用。若餘毒不斂者,以此絍之,不致成痛。

車螯散

治癰疽初發腫痛,或少年熱盛,發背等症。急宜宣毒,利下熱退為度。大人小兒,四季皆可服之。

紫背車螯(一隻,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地上出火毒用),輕粉,甘草(各二錢),大黃(五錢),黃芩,漏蘆(去須),瓜根(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薄荷湯下,速利,酒亦可。

蠟礬丸

服過一兩以上,無不取效。最止疼痛,不傷臟腑,活人不可勝數。

白礬(一兩),黃蠟(半兩),白蜜(二錢)

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九丸,加至五十丸,溫酒送下,如未破即消,已破即合。一日服百粒,則有效能,防毒氣內攻,尤能護膜。始終須服半斤,瘡愈後服之尤佳。治蛇咬,溶化白礬,乘熱滴傷處,痛即止。一方用明礬飛過研細,以雞子二個取清,調礬末稀稠如糊,用無灰陳好酒放開服之,膿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從大小便出,神效,其功大勝黃礬丸。

五香連翹湯

治諸瘡腫。初覺一二日,便厥逆,咽喉塞,發寒熱。

沉香,木香,麝香,丁香(各一兩),乳香(二兩),連翹,射干,升麻,獨活,桑寄生,甘草(炙,各一兩),大黃(一兩半),木通(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盅半,煎七分,溫服取利。按丹溪曰:《精要》第一論云:不問癰疽瘡癤,虛熱冷熱,先與內托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等諸方。不冷不熱,不問老幼少壯,陰陽虛實冷熱,多服為妙。夫癰疽瘡癤,臟腑陰陽,有淺深虛實冷熱,用藥有補瀉溫涼。老幼少壯,其稟受厚薄,形志苦樂,隨年而增損。

奈何欲以不冷不熱,四五方而通治之。又以多服為妙,此不能無疑也?學者當審經絡,察病機而處治。豈可仗此為通治之法乎?

隔皮取膿法

治諸般腫毒。

驢蹄(細切一兩炒),蕎麥麵(一兩),白鹽(半兩),草烏(四錢去皮)

上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出火毒,研,米醋調成膏。用白紙攤貼患處,毒自毛竅而出,其腫自退。

滴滴金,治疔瘡。

硇砂,輕粉,人言,雄黃,硃砂,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每用些少,先以針刺開瘡頭貼藥,黃水出效。

扳黃藥

治疔瘡走黃。

用蟾酥飛羅面為丸,梧桐子大,可將一丸放在面前舌下,即時黃出。

追膿錠子(海藏),膿內潰不出,此藥追之。

雄黃(二錢),巴豆肉(一錢半),輕粉(一字)

共為細末,飯和成錠。

治疔破棺丹

疔瘡走黃不止。

當歸,赤芍藥,山梔子,牽牛(各二兩半),連翹,牡蠣,金銀花,紫花地丁,京三稜,甘草(各二兩),便秘加大黃(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童便化開服,忌飲酒及生冷硬物。

白話文:

補遺方

可以加入少許乳香。如果塗在長瘡的肉上,可以加入少許香油,調稀後使用。如果殘留的毒素無法消除,用這個藥塗敷,就不會疼痛。

車螯散

治療癰疽初期發作的腫痛,或是青少年體內火氣旺盛引起的背部癰等症狀。應該盡快疏通毒素,通利小便,使熱退去。大人小孩,一年四季都可以服用。

藥材:紫背車螯(一隻,用鹽泥包裹,用火燒到通紅,放在地上去除火毒),輕粉,甘草(各八克),大黃(二十克),黃芩,漏蘆(去除鬚根),瓜根(各二十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八克,用薄荷湯送服,可以快速排便。用酒送服也可以。

蠟礬丸

服用超過四十克以上,沒有不見效的。最能止痛,不傷害內臟,救活的人不計其數。

藥材:白礬(四十克),黃蠟(二十克),白蜜(八克)。

將以上藥材混合製成藥丸,像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十九丸,可以增加到五十丸,用溫酒送服。如果瘡還沒破,就會消散;如果已經破了,就會癒合。一天服用一百粒,就會有明顯的效果,可以防止毒氣內攻,尤其能保護瘡面的組織。開始和結束都要服用二百五十克,瘡癒合後服用效果更好。治療蛇咬傷,將白礬融化,趁熱滴在傷口處,疼痛立刻停止。另一個方法是用明礬研磨成細粉,用兩個雞蛋的蛋白調成糊狀,用無灰的陳年好酒送服。膿還沒形成的就會消散,已經形成的會從大小便排出,效果神奇,其功效遠勝過黃礬丸。

五香連翹湯

治療各種瘡腫。初發一兩天,就感到四肢冰冷、咽喉阻塞,發冷發熱。

藥材:沉香,木香,麝香,丁香(各四克),乳香(八克),連翹,射干,升麻,獨活,桑寄生,炙甘草(各四克),大黃(六克),木通(八克)。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二十克,用水半碗煎煮至七分,溫服,以達到通利的效果。明朝醫家朱丹溪說:《精要》第一篇說:不論癰疽瘡癤,虛熱冷熱,先用內托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等方劑。不論寒熱、不論年紀大小、不論身體虛實冷熱,多服這些藥方是最好的。但是癰疽瘡癤,涉及臟腑陰陽,有深淺虛實冷熱之分,用藥有補瀉溫涼之別。年老體弱和年輕力壯的人,身體承受能力不同,形體和心志的苦樂程度也不一樣,應該根據年齡增減藥量。

怎麼可以用不分寒熱的四五個方子來治療所有的病症呢?又說多服就好,這不能沒有疑問吧?學醫的人應該仔細辨別經絡,觀察病情,然後再進行治療。怎麼可以依仗這些方子作為通用的治療方法呢?

隔皮取膿法

治療各種腫毒。

藥材:驢蹄(切細炒,四十克),蕎麥麵(四十克),白鹽(二十克),草烏(十六克,去皮)。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成餅狀,用慢火烤黃,去除火毒,再研成細末,用米醋調成膏狀。用白紙塗抹膏藥貼在患處,毒素就會從毛孔排出,腫脹自然消退。

滴滴金,治療疔瘡。

藥材:硇砂,輕粉,人言(一種藥材,可能為牛黃),雄黃,硃砂,麝香(少許)。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取少許,先用針刺破瘡頭,然後貼上藥粉,黃色的膿水流出就會見效。

扳黃藥

治療疔瘡走黃(一種危險的併發症)。

用蟾酥和麵粉製成藥丸,像梧桐子般大小,可以將一丸放在舌下,立刻就會排出黃色的膿液。

追膿錠子(海藏方),膿液在瘡內潰爛不出,此藥可以使其排出。

藥材:雄黃(八克),巴豆肉(六克),輕粉(少許)。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米飯調和製成錠狀。

治疔破棺丹

治療疔瘡走黃不止。

藥材:當歸,赤芍藥,山梔子,牽牛(各一百克),連翹,牡蠣,金銀花,紫花地丁,京三稜,甘草(各八十克),如果便秘加大黃(一百二十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蜜調和製成藥丸,像彈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飯前用童子尿化開服用,忌飲酒及生冷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