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黌

《外科選要》~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為初發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為氣虛脾氣不正,其伏熱在心者。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者宜嘉禾散,有寒熱宜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丹溪曰:諸逆衝上嘔噦,皆屬於火。內托散性涼,故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補力已少,徒溫暖以助火耳。

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治之。若年老因疽潰後,嘔逆不食者,宜參朮膏峻補取效,佐使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

瘡瘍作嘔,不可泥於毒氣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如熱甚焮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作膿焮痛,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補之。膿熟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裡散,後用針以泄之。焮痛便秘,熱蘊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裡健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

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裡溫中湯。肝木乘脾土而嘔者,托裡抑青湯。胃脘停痰而嘔者,托裡消中湯。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裡益黃湯。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薛氏)。丹溪雖云:腫瘍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當作陰虛治之,亦大概之言耳。

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豈可膠柱而鼓瑟哉?又曰:欲嘔作嘔,或外搽內服寒涼,或痛甚,或感寒邪穢氣而嘔,皆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藿香,倍參朮。(三味:連翹、白芷、銀花)熱盛脈數(《精要》)與漏蘆湯,單煮大黃湯等。若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

多熱盛脈數,去死已近,豈湯。丹溪曰: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也。若潰瘍膿血出,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以上《準繩》。)

瘡瘍作嘔,不問已潰未潰,惟以脈實而數,喜飲冷者,為毒氣內攻,下之。脈弱而喜溫者,為陽氣不足,補之。(《大成》)

白話文:

《精要》說,嘔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剛開始發作,還沒有服用任何幫助發散、托出的藥物,這是因為體內有潛伏的熱邪在心臟部位。另一種是氣虛導致脾氣功能失調。對於潛伏熱邪在心臟的,要給予內托散三帖。對於氣虛的,要給予嘉禾散。如果又有寒熱症狀,要給予正氣散,並配合山藥丸來補腎。

朱丹溪認為,所有逆氣上衝導致的嘔吐,都屬於火熱。內托散性質寒涼,所以有降火的作用。而嘉禾散的補益力量較弱,只是溫暖身體,反而可能助長火氣。山藥丸補腎,主要是加強下焦的陰液,從道理上來說勉強可以接受。但是治療嘔吐要區分先後順序,腫塊剛開始發作時,應該視為毒氣上攻來治療;腫塊潰破後,應該視為陰虛來治療。如果是年紀大的人因為長瘡潰爛後,出現嘔吐、吃不下飯的情況,應該使用參朮膏來大補氣血,才能見效,輔助藥物則要根據情況隨時調整。如果使用山藥丸,恐怕緩不濟急。李東垣認為,瘡瘍引起的嘔吐,是濕氣侵犯了胃,藥方中應該多加白朮。

長瘡引起的嘔吐,不能只認為是毒氣內攻,就一概使用敗毒之類的藥物。如果發熱嚴重、紅腫疼痛,這是邪氣旺盛的表現,可以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毒。如果腫塊化膿、紅腫疼痛,這是胃氣虛弱,可以用托裡消毒散來補益。如果膿液成熟、腫脹疼痛,這是氣血虛弱,應該先用托裡散,再用針刺來排膿。如果紅腫疼痛、便秘,這是體內有熱邪積蓄,可以用內疏黃連湯來疏導。如果因為吃了寒涼藥物導致胃受傷而嘔吐,可以用托裡健中湯;如果是胃寒、食慾差而嘔吐,可以用托裡益中湯。

如果是體質虛弱、寒氣過盛導致嘔吐,可以用托裡溫中湯;如果是肝氣過盛影響脾土導致嘔吐,可以用托裡抑青湯;如果是胃裡有痰導致嘔吐,可以用托裡消中湯;如果是脾虛自身導致嘔吐,可以用托裡益黃湯;如果是情緒鬱結損傷脾導致嘔吐,可以用托裡越鞠湯。如果不詳細了解病因,就亂用攻毒的藥物,那麼腫塊就不能消散,潰瘍也不能癒合了(薛氏的觀點)。朱丹溪雖然說,腫塊剛發作時應該視為毒氣攻心來治療,潰瘍後應該視為陰虛來治療,但也只是一種大概的說法。

現在因為熱毒內攻而嘔吐的情況很少,大多是因為脾胃虛寒而嘔吐,怎麼能像刻舟求劍一樣,死板地運用古方呢?還有人說:將要嘔吐或已經嘔吐,無論是外用還是內服寒涼藥物,或是疼痛劇烈,或是因為感受寒邪穢氣而嘔吐,都屬於胃氣虛弱的表現,應該使用托裡消毒散,去掉連翹、白芷、銀花三味藥,加上藿香,並加倍人參和白朮的用量。如果是熱邪盛、脈象快(《精要》的說法),要用漏蘆湯或者單煮大黃湯等藥來治療。如果不是太熱,脈象又慢又弱,只要服用五香連翹散就可以了。

很多熱邪旺盛、脈象快的人,往往離死亡不遠了,怎麼能用湯藥呢?朱丹溪說:熱邪旺盛、脈象快,如果是腫塊發作時,臟腑閉塞、身體強壯的人,還可以勉強用藥。如果是潰瘍化膿後,還能用瀉下的藥嗎?脈象又慢又弱,古人都認為是邪毒已經消散了,用五香連翹散這種藥性容易發散的藥,可以用嗎?(以上是《準繩》的內容。)

長瘡引起的嘔吐,不論潰破與否,只要脈象強勁、快速,並且喜歡喝冷飲,就是毒氣內攻,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脈象微弱,並且喜歡溫熱的東西,就是陽氣不足,應該用補益的方法。(《大成》的觀點)

2.

夫瘡瘍之證候不同,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可以止痛,殊不知因病制宜,自有活法。故因熱而痛者,以寒涼之劑折其熱,則痛自止也。因寒而痛者,以溫熱之藥熨其寒,則痛自除也。因風而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除其濕。

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浸潰者引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滯澀者利之,憂愁者遠志酒飲之,虛塞而痛者乳香沒藥止之。大抵癰疽不可不痛,不可大痛,若大痛悶亂者危。

薛新甫云:瘡瘍之作,由六淫七情所傷,其痛也,因氣血凝滯所致。假如熱毒在內,便秘而作痛者,內疏黃連湯導之。熱毒熾盛,焮腫而作痛者黃連解毒散治之,不應,仙方活命飲解之。瘀血凝滯而作痛者,乳香定痛散和之。作膿而痛者,托裡消毒散排之。膿脹而痛者針之,膿潰而痛者補之,若因氣虛而痛,四君加歸耆。

血虛而痛,四物加參耆。腎虛而痛,六味地黃丸。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者,加減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

白話文:

各種瘡瘍的症狀不同,有寒熱虛實之分,這些都可能引起疼痛。止痛的方法有很多種,並非只有一種。世人都說乳沒可以止痛,但其實應該根據不同的病因來調整,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因為熱引起的疼痛,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消除熱,疼痛自然就會停止;因為寒引起的疼痛,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身體,寒氣去除,疼痛也就會消失;因為風引起的疼痛,要去除風邪;因為濕引起的疼痛,要去除濕氣。

因為乾燥引起的疼痛要滋潤它,因為阻塞引起的疼痛要疏通它,因為虛弱引起的疼痛要補養它,因為實證引起的疼痛要瀉掉它,膿液鬱積阻塞引起的疼痛要疏通它,惡肉潰爛引起的疼痛要引導出來,陰陽失調引起的疼痛要調和它,經絡不暢引起的疼痛要疏通它,因為憂愁引起的疼痛要用遠志酒來飲用,因為虛弱阻塞引起的疼痛可以用乳香沒藥來止痛。總的來說,癰疽這種病不可能不痛,但也不可以太痛,如果太痛又感到煩躁不安,那就是危險的徵兆。

薛新甫說:瘡瘍的產生,是由於外感六淫邪氣,內傷七情所導致的,它的疼痛,是因為氣血凝滯所造成的。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熱毒,便秘而引起的疼痛,要用內疏黃連湯來疏導;如果是熱毒太盛,紅腫熱痛的,要用黃連解毒散來治療,如果沒效果,就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決;如果是瘀血凝滯引起的疼痛,要用乳香定痛散來調和;如果是已經化膿引起的疼痛,要用托裡消毒散來幫助排出膿液;如果是膿液膨脹引起的疼痛要用針刺來排膿,膿液潰破引起的疼痛要用補益的方法,如果是因為氣虛引起的疼痛,要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

如果是血虛引起的疼痛,要用四物湯加人參、黃耆;如果是腎虛引起的疼痛,要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口乾舌燥,又頻繁小便的,要用加減八味丸。這些都是止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