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olygonum hydropiper L. [Persicaria hydropiper (L.) Spach]
- 別名:水紅花,川寥,痛骨消,斑蕉萆,紅辣蓼,薔虞,柳蓼,辣蓼,川蓼,澤蓼,撮胡,虞蓼,薔,藥蓼子草,白辣蓼,蓼,辣子草,假辣蓼,辣柳草,紅蓼乾草,辣蓼草,紅蓼子草,胡辣蓼,水辣蓼,小葉辣蓼
- 來源:為蓼科植物水蓼的地上部分。採收和儲藏:在播種當年7~8月花期,割起地上部分,鋪地曬乾或鮮用。
- 生長環境:路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水蓼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水蓼,性味苦寒,微有小毒,歸肝、大腸經。從傳統中醫觀點來看,其「苦」能瀉能燥,「寒」能清熱,兩者結合賦予水蓼強效的清熱解毒之功。入肝經,有助於疏泄肝火、解毒,處理內生或外侵之毒邪;入大腸經,則利於肅清腸道熱毒,使其循腑而排。水蓼的微小毒性,正對應其能峻猛攻伐毒邪,故常用於治療毒蛇咬傷,以其寒苦之性迅速清除體內熱毒,緩解毒性蔓延。同時,其解毒消腫之功,亦廣泛應用於癰腫瘡毒等熱毒熾盛、壅結於表之證,通過清熱、消散、化結,直接針對毒邪,促進其消退,從而達到解毒目的。
2. 祛風止癢
水蓼性味辛、苦、微寒,其祛風止癢之效,深植於傳統中醫理論。辛味主發散、行氣,能「散」外來風邪。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其性善行數變、變化莫測,常導致皮膚遊走性瘙癢或風疹,水蓼之辛味正可將此依附於肌表之風邪驅散。
苦味則能清熱、燥濕、瀉火。皮膚瘙癢常與濕熱內蘊或外感濕邪有關,苦味能清除積聚於皮膚的濕熱毒邪,從而緩解濕邪與風邪交結所致的瘙癢與炎症,體現了「苦能燥濕」及「苦能清熱」之功。
微寒之性,則能涼血清熱,緩解熱毒熾盛所引發的皮膚潮紅、灼熱感與劇烈瘙癢。綜合而言,水蓼透過辛味之發散祛風、苦味之清熱燥濕、微寒之涼血解毒,多重作用直指風、濕、熱等邪氣導致的皮膚症狀,展現其從中醫辨證論治角度,標本兼治的祛風止癢功效。
3. 散瘀止血
水蓼,性涼味辛,入肺、大腸二經。其味辛,辛能散、能行,故能活血通絡,使瘀滯之血得以及時化散,疏通經絡,有助於跌打損傷後的瘀血腫痛消散。同時,其性涼,體現了它清熱涼血的功效,這對於因血熱妄行所導致的出血症狀,如便血、外傷出血等,具有重要的止血作用。
在傳統中醫觀點中,水蓼的獨到之處在於其能兼顧「止血」與「散瘀」。它並非單純地凝滯血液來止血,而是透過涼血來抑制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同時以其辛散活血之性,防止因止血而可能引起的血瘀,或治療已有的瘀滯。這種「涼血散瘀、止血而不留瘀」的特性,使其在治療出血又兼有瘀滯的病症時,能發揮雙向調節的功效,既能迅速止血,又能避免血瘀內阻,促進損傷的恢復,是其散瘀止血功效的精髓所在。
4. 行滯化濕
水蓼性寒,入脾、大腸經,善清濕熱、行氣滯。其行氣消積之力,能暢通中焦氣機,化解脘腹痞悶、積滯;利濕化濁之功,可助水濕下行,清利濕熱所致之瀉痢。故水蓼能調理因濕阻氣滯引起的消化道症狀,達到行滯化濕之效。
5. 驅蟲殺蟲
水蓼味苦辛、性寒、有毒。其驅蟲殺蟲功效,從傳統中醫觀點分析,主要體現於其「殺蟲止痛」之能。中醫認為,蟲積腹痛與下痢腹痛皆由體內寄生蟲積聚於腸胃所致,水蓼能直接針對此「蟲積」之本,將其驅殺,從而消除病因,達到止痛療效。其具「有毒」之性,亦是其發揮殺蟲作用的基礎。
6. 止瀉
水蓼味酸澀,性寒涼,歸肺、大腸、心、小腸經。其酸澀之味能澀腸止瀉,使腸道收斂固澀,且能入肺、大腸,助肺氣清肅,使大腸腑氣得降,泄瀉自止。其寒涼之性則可清熱涼血,尤善入心、小腸,使心氣清涼,小腸腑氣得降,改善熱性泄瀉。故水蓼常治熱痢、泄瀉、便血,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之赤白痢、裏急後重等症。
7. 理氣行氣
水蓼,味辛性平,歸肺、脾、大腸經。其理氣行氣之效,正是憑藉其辛散之性。在中醫理論中,辛味有發散、行氣、活血之功,能使氣機通暢無阻。水蓼透過此辛散之力,善於宣通肺氣,開宣鬱閉,使因諸邪閉阻或情志不暢所致之肺氣鬱滯得以疏理。氣機得宣,則升降有序,條達暢通。此種作用,不僅能活絡肺臟氣機,更能推動全身氣血之運行,消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脹痛等壅滯不適。透過理順氣機、驅散鬱結,水蓼旨在恢復人體內在氣血流動的順暢與平衡,達致氣行則血行,氣血調和,周身舒暢之功。
8. 活血化瘀
水蓼,性微溫,味辛,歸肝、脾二經,其活血化瘀之功,乃基於其中醫藥性所賦。辛味善於行散,入血分則能促進血行,暢通經絡,有「辛能散瘀」之效。微溫之性,則能溫通血脈,避免寒凝血滯加劇瘀阻。歸肝經,因肝主藏血、疏泄,調暢氣機血運,故水蓼能入肝經以助肝氣條達,氣行則血行,從而消散瘀血;入脾經,則能助脾運化水濕,防濕邪阻滯氣血運行,亦有助於統血止血之功。
傳統中醫認為,瘀血為病,多因氣滯、血熱、虛寒、外傷等致血脈運行不暢而形成。水蓼藥性辛溫走竄,能使瘀滯之血得以外散,推陳出新。故常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婦科瘀滯症候,乃因其能通利血脈,破瘀散結;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痛,亦是取其和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其活血化瘀之機理,契合中醫「血行則瘀消,脈通則病除」之理。
9. 活絡止痛
水蓼在中醫傳統觀點中,其活絡止痛之效源於其獨特藥性。味苦、性平、無毒,尤重於「入肝經」此一特性。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藏血,且肝經循行身體多處,與筋骨、肢體活動密切相關。疼痛常因氣滯血瘀,經絡阻滯所致。水蓼入肝經,能直接作用於此臟腑,助其疏泄功能,促進氣血運行。
其「苦」味有瀉下、清熱、燥濕之功,在此處則更多體現其能消散、下行,以驅散滯澀;「性平」則使其應用廣泛,不偏寒熱,對於因經絡不通、氣血瘀阻所致的疼痛尤為適宜。
古籍記載「水蓼可以止痛、緩解疼痛,是活血化瘀、止痛的良藥」,直接闡明其能「活血化瘀」以「活絡」。氣血流通,脈絡暢達,則痛自止。水蓼透過疏通肝經氣血,化解瘀滯,從根本上緩解肌肉、關節乃至跌打損傷等引起的疼痛,達至活絡止痛之效。
10. 清熱利尿
水蓼味苦性寒,奠定其清熱利尿之效用。其性寒涼,能清瀉肺胃鬱積之熱邪,有助於消除由熱所致的腫脹與不適。此寒涼之性亦能利導小便,加速體內積滯水濕的排出,進而達到消水腫與改善排尿不暢的目的。
味苦則具備燥濕滲利與導熱下行之功。苦能燥濕,化解體內濕邪,避免其與熱邪結合形成濕熱;苦亦能通泄,引導體內過盛的熱邪及濁物循小便排出體外。因此,水蓼透過其苦寒之性,同時發揮清解實熱與通利水濕的雙重作用。
在傳統中醫應用中,水蓼常被用於治療熱邪內蘊、水濕停滯所致之病症,如臌脹、水腫,以及因濕熱下注或熱邪灼傷膀胱所引起的淋漓澀痛,皆是藉由其專屬的清熱利尿功能來緩解徵狀。
11. 止血
水蓼性味甘澀微寒,中醫傳統認為其「澀」味善於收斂固澀,能有效阻止血液外溢,故常用於治療崩漏、血痢、腸風下血等各種出血證。配合其「甘」味,水蓼亦能補益氣血,助益氣血生化及固攝之能,使血液能安然循行於脈道而不外逸。此外,其微寒之性,可兼清體內熱邪,因熱迫血行亦是出血常見病因,水蓼之性可從根本上調理,綜合發揮止血之效。
12. 止癢
水蓼味辛性涼,依傳統中醫觀點,其止癢功效主要源於「涼」之特性。李時珍謂其「性涼,故可止癢」。癢症常與局部或體內熱邪關聯,如皮膚熱盛、濕熱蘊結或蚊蟲叮咬致熱毒。水蓼之涼性恰能清解鬱滯於肌膚之熱邪。涼以清熱,熱退則肌膚之刺激感與搔癢自可緩解,符合「涼能清熱,熱退則癢止」的機理。因此,水蓼適用於因熱邪所致之皮膚瘙癢,尤以炎熱刺激或腫脹伴癢者為宜。
13. 清熱解毒
水蓼味苦性寒,稟清熱解毒之性。其苦能瀉,其寒能清,故善治熱毒熾盛所致諸疾。凡瘡腫癰毒、丹毒、惡瘡、火傷、湯火瘡等一切腫痛,皆屬熱毒鬱結,水蓼能直解其毒,清散其熱,使腫消痛止。推其功,對熱擾心神之驚癇、時氣病邪,以及濕熱下注之淋病、濕邪帶下,甚至血熱崩漏,水蓼皆能發揮其清解之力,瀉火除濕,涼血止血,化解熱毒內蘊之證。此乃其清熱解毒之傳統醫理與應用。
14. 祛風除濕
水蓼,性味辛溫,歸肺、脾、腎三經。其「祛風除濕」之效,主要源於其辛溫之性。辛能散風,善於發散外解,可將侵襲肌表、經絡之風邪驅除。溫能驅寒,通利經絡,對於因感受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痺痛、關節屈伸不利、筋脈拘攣等症,有助於溫化濕滯,溫通經脈,從而舒緩不適。此乃水蓼以其辛散溫通之力,使風邪得散、寒濕得解。
水蓼的古代典籍
水蓼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煎水浸洗;或搗敷。
水蓼的炮製
淨制
- 採得後洗淨塵屑、泥土。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水蓼注意事項
- 食用過多有毒:過量食用水蓼可能引起心痛。
- 與生魚同食:水蓼與生魚同食,會導致脫氣和陰核疼痛。
- 女性月經期間禁食:女性月經期間不宜食用水蓼,否則易引起血淋帶下。
- 與大麥面相宜:水蓼葉與大麥面同食有相輔益處。
水蓼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水蓼含有的化學成分
水蓼二醛(Polygdial), 異水蓼二醛(Isopolygodial), 密葉辛木素(Confertifolin), 水蓼酮(Polygonone), 水蓼素-7-甲醚(Persicarin-7-methyl ether), 水蓼素(Persicarin), 槲皮素(Quercetin), 槲皮甙(Quercitrin), 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 金絲桃甙(Hyperin), 順/反阿魏酸(cis/trans-Ferulic acid), 順/反芥子酸(cis/trans-Sinapic acid), 香草酸(Vanillic acid), 丁香酸(Syringic acid), 草木犀酸(Melilotic acid), 順/反對香豆酸(cis/trans-P-coumaric acid), 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龍膽酸(Gentisic acid), 順/反咖啡酸(cis/trans-Caffeic acid),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沒食子酸(Gallic acid), 對羥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水楊酸(Salicylic acid), 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 甲酸(formic acid), 乙酸(acetic acid), 丙酮酸(pyruvic acid), 纈草酸(Valeric acid), 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 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 焦性沒食子酸(Pyrogallic acid),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 槲皮素-7-O-葡萄糖甙(Quercetin-7-O-glucoside), 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 生物鹼(Alkaloids), D-葡萄糖(D-Glucose), 異水蓼醇醛(Isopolygonal), 水蓼醛酸(Polygonic acid), 11-乙氧基桂皮內酯(11-ethoxycinnamolide), 水蓼二醛縮二甲醇(Polygodialacetal), 11-羥基密葉辛木素(Valdiviolide), 八氫三甲基萘醇二醛(Warburganal), 八氫三甲基萘甲醇(Drimenol), 異十氫三甲基萘並呋喃醇(Isodrimenin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s), 槲皮素-3-硫酸酯(Quercetin-3-sulphate), 檉柳素-3-葡萄糖甙-7-硫酸酯(Tamarixetin-3-glucoside-7-sulphate), 3-甲基槲皮素(3-methylquercet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