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Abutilon indicum (L.) Sweet [syn. Sida indica L.] Indian Abutilon Herb
- 別名:米蘭草,白麻,牛姑仔磨,牛響草,磨龍子,研仔盾草,假茶仔,累子草,耳響草,磨擋草,帽子盾,印度苘麻,倒紼草,帽籠子,磨籠子,磨盆草,磨礱草,金花草,磨丬果,木磨子,復盆子,苘麻,磨穀子,磨盤花,唐擋草,半截磨,挨礱地堵,磨仔草,四米草
-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磨盈草的全草。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切碎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海南, 廣東, 廣西, 貴州,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平原, 山坡, 路旁, 曠野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磨盤草的傳統功效
1.
磨盤草,性味甘涼,歸經肝、腎。中醫傳統認為其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散瘀止痛之功,常應用於濕熱腫痛、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等症。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其乙醇提取物具顯著抗炎作用,能抑制小鼠耳廓腫脹、角叉菜膠性足腫、大鼠棉球肉芽腫等炎症模型,其機制或與抑制環氧化酶 (COX) 活性、降低前列腺素 (PGE2) 生成、減少炎性細胞浸潤有關。此見解印證其傳統消腫止痛之效。參考資料:[網頁連結]
2. 活絡止痛
磨盤草之活絡止痛功效,根源於其性味辛溫且善入諸經的特點。中醫認為,辛能行散,溫可助陽通絡,兩者合用能溫經散寒,暢通氣血運行。正是藉由其辛溫的藥性,磨盤草得以驅散侵襲人體的風、寒等邪氣,這些邪氣常是導致經絡阻滯、氣血瘀滯、「不通則痛」的主因。
因此,磨盤草能顯著地通利關節、舒筋活絡,消除因氣血凝滯或經絡瘀阻引起的疼痛。其祛風散寒的特性,使其成為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緩解關節不利、肢體麻木等症的常用藥物。此外,磨盤草亦能針對跌打損傷所致的局部腫痛與瘀滯,發揮其活血消腫之功,加速瘀血消散,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其應用廣泛,體現了中藥「以通為治」的理念。
3. 健脾胃
磨盤草,其性味歸脾、胃二經,核心功效在於健脾益氣。在中醫理論中,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磨盤草健脾之功,能助脾氣升清,運化水穀精微,故能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便溏等症狀。對於泄瀉久痢,其止瀉作用尤其顯著,有助於恢復脾胃對水液的正常運化與固攝。現代觀點對此亦有闡釋,認為磨盤草中所含生物鹼、揮發油、類黃酮等成分,透過抗菌、消炎、止瀉及收斂等作用,能有效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便溏泄瀉,這與其從傳統醫學角度健脾益氣、止瀉的功效不謀而合,共同維繫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4. 接骨
磨盤草性味甘溫,在中醫觀點下,其接骨功效深植於其藥性。甘味入脾,有補益之功;溫性助陽,則能溫通。對於骨折、脫臼等骨傷,磨盤草能活血化瘀,旨在疏通受傷部位的氣血阻滯,減輕局部腫痛,為後續修復創造有利條件。其關鍵在於能「續筋接骨」,意即能促進斷裂筋骨的連結與再生,並有效促進骨痂的形成與骨質的修復。此外,中醫認為骨之生成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磨盤草具有補益氣血、強健筋骨之效,能從根本上滋養筋骨,強化其再生能力,故不僅適用於急性骨傷,亦能鞏固長期筋骨健康。
5. 利水消腫
磨盤草性味甘淡微寒,此藥性構成其利水消腫的基礎。中醫理論中,淡味能滲利,誘導體內停滯的水濕之邪從小便排出,即「淡滲利濕」。磨盤草歸入膀胱、腎經,膀胱主水液排泄,腎主水液代謝,二者皆為體內水液運行的關鍵臟腑。磨盤草正藉其淡味滲透之功,直達經絡,啟動和協助水氣布化,促進多餘水濕循膀胱經排出體外,從而有效減輕水腫、小便不利諸症。其微寒之性,亦能針對濕熱內蘊型水腫,兼清熱邪。
6. 利水滲濕
磨盤草,性味苦寒,歸膀胱經。其利水滲濕之功效,在中醫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膀胱乃水腑,主司氣化,職掌排洩水液;磨盤草入此經,能直達病所,調暢膀胱氣機。
此藥之利水滲濕作用,深蘊於其性味之中。味苦者,善於燥濕、降泄,能將體內鬱積之水濕滌蕩排出;性寒者,則能清解濕熱,尤其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之水液代謝失常。二者結合,使磨盤草既能清熱利濕,又可燥濕除痺,故其對於水腫、小便不利、淋濁等因濕邪阻滯所引起之病症,具有顯著的推動水濕排出之效。
臨床應用上,磨盤草常配合其他利水滲濕或清熱除濕之品,以增強療效。若水濕壅盛而致全身浮腫、小便短少,常與茯苓、澤瀉等同用,共奏健脾利水之功;倘為濕熱下注,引發熱淋、尿道灼痛,則可配伍車前子、瞿麥,以清熱利濕通淋;若伴有濕熱黃疸之症,則可合用黃芩、茵陳,以清利肝膽濕熱。其藥性平和而效力專,是中醫臨床中治療水濕停滯疾患的常用藥物。
7. 活血化瘀
在傳統中醫學中,磨盤草(又名血見愁)以其活血化瘀之功而著稱。此藥性平、味苦澀,歸肝、腎經,其治療機理與中醫對「瘀血」的理解密切相關。中醫認為,瘀血是導致多種疾病的重要病理產物,當瘀血積滯於體內,會阻滯經絡運行,使氣血無法暢行,進而引發疼痛、腫脹、積塊等一系列症狀。
磨盤草的活血化瘀作用,正是透過疏通這些被瘀血阻塞的經絡,促進受阻的氣血重新流通來實現。它能解除瘀血對脈絡的羈絆,使氣機條暢,血脈通達,從而緩解因瘀血所致的各種不適。例如,在治療跌打損傷後的瘀血腫痛,或是婦科中的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乃至產後瘀血惡露不絕等症,磨盤草都能發揮其化瘀散結的功效,使體內瘀滯得解,氣血運行恢復常態。其別稱「血見愁」亦直接體現了其活血化瘀的強大能力。
8. 止咳化痰
磨盤草之止咳化痰功效,在中藥學理上,主要歸於其能宣肺降氣,使肺氣得以清肅,化解痰濁。咳為肺失宣降,痰為水濕停聚所致。磨盤草透過調理肺臟氣機,助其恢復正常宣發與肅降功能,既能止咳,亦能促進痰液排出。其兼具利咽消腫之功,說明其對於上呼吸道因熱邪或痰熱壅滯所致之咳嗽、咽痛、嘶啞等症有良好作用。此乃藥性針對肺衛病變,兼顧氣機不利與痰濕內生之效應。
9. 祛風除濕
磨盤草之「祛風除濕」功效,乃因其氣味辛香微溫,歸肝脾經。辛能散風,香能化濕,微溫則助通陽氣,祛除風邪外襲及內濕阻滯。風濕外邪客於肌表,或內濕停滯經絡,皆可致氣血運行受阻。磨盤草憑藉其溫通活絡之性,既能發散表邪風濕,又能溫化內濕,舒筋解痺,故能緩解風濕痺痛、肢體麻木及關節屈伸不利等症。
10. 清熱瀉火
磨盤草,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肝經。中醫而言,「清熱」意指清除體內多餘熱量,「瀉火」則專為瀉除體內過旺火氣。此藥憑藉其微寒藥性,直達肝經,能有效針對肝火上炎所致的諸多熱證。
其清熱瀉火之力,主要體現於「清肝」,即清除肝臟火熱邪氣。肝火亢盛常引發目赤腫痛、喉嚨腫痛及瘡癤腫毒。磨盤草透過平抑肝實火與熱毒,從根本上消除這些熱盛表現。涼血消腫與明目功效,亦是清熱瀉火的延伸,透過解熱毒、降實火,使血熱得清,腫痛消退,肝經清寧,目竅自明。
11. 清熱解毒
磨盤草,性味苦寒,歸心、肺、肝經。其苦善於泄降,寒能清熱,使得此藥在傳統中醫觀點中,主要發揮清熱解毒之功效。它能有效清除體內熾盛的火熱毒邪,被視為涼血清熱之要藥。對於溫病發熱、體內熱毒積聚所致的瘡癰腫痛、咽喉腫痛、以及眼目紅赤腫痛等病症,磨盤草皆能透過其清瀉熱毒的作用而發揮療效。其苦寒之性,亦能深入血分以涼血,進而止血,尤其適用於肺胃血熱所導致的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症狀,此亦是其清解熱毒功用的延伸應用。磨盤草透過瀉火熱、涼血毒,協助機體恢復平衡,驅除熱邪。
磨盤草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磨盤草的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其顯著的抗腫瘤潛力。這些功效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生物活性成分,特別是黃酮類化合物和萜類化合物。
從藥理機制層面分析,磨盤草的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表現出多靶點的抗癌作用。它們能有效抑制多種腫瘤細胞株的增殖,透過誘導癌細胞程序性死亡(細胞凋亡),或阻滯癌細胞於S期、G2/M期,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無限擴散。此外,研究發現磨盤草化合物能干預腫瘤細胞的血管新生過程,減少腫瘤組織的血液供應,進而遏止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部分研究亦指出,磨盤草可能透過調控PI3K/Akt、MAPK等關鍵信號通路,以及發揮抗炎、抗氧化作用,來抑制腫瘤的發生與發展。這些現代藥理學證據為磨盤草在傳統醫學中用於消腫止痛提供了科學基礎,並凸顯其作為潛在抗癌藥物或輔助治療的開發價值。
2. 抗氧化
磨盤草在《本草綱目》中載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現代藥理研究深入闡明其抗氧化能力,發現磨盤草的乙醇提取物能顯著清除自由基並抑制脂質過氧化。此功能主要歸因於其蘊含豐富的酚類、黃酮類及皁苷類化合物。這些活性成分可有效捕捉體內有害自由基,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進而發揮抗衰老及潛在的抗癌作用。
3. 抗菌
磨盤草乙醇提取物在現代藥理研究中,證實具顯著抗菌功效。其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陽性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皆為革蘭氏陰性菌)等多種臨床常見致病菌的生長。此廣譜抑制作用顯示磨盤草對抗不同類型細菌感染的潛力,為其作為治療多種細菌性疾病的藥物提供了科學依據。
磨盤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磨盤草注意事項重點:
- 孕婦慎服:磨盤草具有滑胎作用,孕婦應避免服用。
磨盤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磨盤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土木香內酯(alantolactone), 異土木香內酯(isoalantolactone), 沒食子酸(Gallic acid), 亮氨酸(Leucine), 組氨酸(Histidine), 蘇氨酸(Threonine), 絲氨酸(ser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香草酸(Vanillic acid), 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 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延胡索酸(Fumaric acid), 對-β-D-葡萄糖氧基苯甲酸(β-D-Glucosyloxybenzoic acid), 葡萄糖基-香草酰基葡萄糖(Gluco-vanilloylglucose), 果糖(Fructose), 半乳糖(Galactose), 葡萄糖(Glucos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粘液質(Mucilage), C22-C44 烷烴(C22-C44 Alkanes), 棉花皮素-8-葡萄糖甙(Gossypetin-8-glucoside (Gossypin)), 棉花皮素-7-葡萄糖甙(Gossypetin-7-glucoside (Gossypitrin)), 矢車菊素-3-蘆丁甙(Cyanidin-3-rutinoside), β-蒎烯(β-pinene), 丁香烯(caryophyllene), 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 桉葉素(Cineole), 牻牛兒醇(Geraniol), 牻牛兒醇乙酸酯(Geranyl acetate), 欖香烯(elemene), 金合歡醇(Farnesol), 龍腦(borneol), 桉葉醇(eudesm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