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的傳統功效
1. 止痛
迷迭香性溫味辛,入脾肝二經。其溫辛之性合乎中醫「通則不痛」之理,能溫經散寒,行氣活血。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迷迭香歸此二經,正可藉由疏肝解鬱、活血化瘀來止痛。痛證多因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迷迭香能疏通鬱結、溫通行血,對於氣滯血瘀或受寒引起的頭痛、牙痛等疼痛,具顯著的活血止痛功效。
2. 安神
迷迭香性味苦溫,歸入肝、腎二經。其安神功效,在中醫觀點下,核心在於「補益心腎」。中醫認為,心主神明,腎藏精氣,兩者功能相互連結,謂之「心腎相交」。心腎交通順暢,則神志安寧;若心腎不和,精氣耗損,便會出現心神不寧之症,如心悸、失眠、健忘等。
迷迭香入肝、腎經,能滋養心陰,補益腎精,從而幫助調理心腎失衡的狀態。心得滋養則神得所藏,腎得補益則精氣充實,故能寧心安神,改善因心腎虧虛所致的失眠、心悸及健忘等症狀。它透過協調心腎關係,使精神得養,自然得以安寧入眠。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迷迭香含有具鎮靜作用的揮發油和萜類化合物,此與其在中醫傳統上之安神作用相符。
3. 健脾
迷迭香於傳統中醫理論中,歸屬性辛味苦,入脾胃二經。其健脾之效,乃源於其獨特之性味搭配。
辛味入中焦,具溫散通陽之功,能有效鼓舞脾胃陽氣,促進其運化水濕與腐熟水穀之功能。此有助於脾胃氣機之暢旺,化解因陽氣不足所致之消化遲滯。同時,其苦味則能入脾燥濕,對脾失健運,濕邪內停所致之泄瀉、便溏頗具裨益,使其固澀止瀉之功得以顯現。
因此,迷迭香適用於脾胃虛寒、中焦陽氣不振所致之脘腹冷痛、食少納呆、以及濕阻脾胃之泄瀉等症,以其辛溫助陽、苦燥化濕之特性,達到健脾和胃、理氣消食之目的。其作用機理,正體現了中藥「辨證施治」與「藥性歸經」之核心思想。
4. 健脾胃
迷迭香,自古便被譽為能「服之通腸胃,使人食增」之效用,此說法恰與中醫健脾胃之理不謀而合。其「通腸胃」意指能理氣和胃,暢達中焦氣機,助胃氣和降,脾氣升清,使水穀得以及時腐熟與運化,防止食滯;而「使人食增」則直接體現了脾胃功能健旺,納運得宜,食慾自然開展。
從現代研究觀之,迷迭香所含之揮發油、單寧、苦味質等成分,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這在中醫看來,正是輔助脾胃之「受納腐熟」與「運化水穀」功能的具體表現。消化液充足乃胃氣充沛之象,蠕動增強則示胃腸氣機通暢,有利於食物精微的吸收,從根本上鞏固脾胃之本。此外,其能抑制胃腸道有害菌生長、改善內在環境,亦可理解為清除脾胃濕熱、化解毒邪之氣,使脾胃免受外邪侵擾,維持其清淨和諧的運作環境,進而達到健脾益胃之功。
迷迭香的古代典籍
迷迭香的現代功效
1. 防止早期脫髮
迷迭香用於防止早期脫髮,其現代藥理機制涉及多重生物活性成分。迷迭香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劑,這些成分協同作用,能顯著改善頭皮的微循環。良好的頭皮血液循環確保毛囊獲得充足的養分與氧氣供應,為毛髮的健康生長提供關鍵支持,從而有效預防早期脫髮的發生。
此外,迷迭香特有的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是其防止脫髮功效的另一重要基石。迷迭香酸展現出強效的抗炎及抗菌特性,能有效減低頭皮炎症反應,並抑制有害微生物滋生,預防頭皮感染。透過清除頭皮多餘的油脂和污垢,迷迭香酸有助於維持毛囊清潔暢通,為健康的頭髮再生創造有利環境。這些機制共同作用,強化了迷迭香在預防早期脫髮方面的潛力。
2. 止痛功效
迷迭香的止痛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迷迭香酸、鼠尾草酸及鼠尾草酚等特有成分,展現出強效的抗炎特性,能顯著抑制環氧合酶-2 (COX-2) 等關鍵炎症介質及NF-κB訊號通路的活性,從而有效阻斷炎症反應的發生與進程,直接減輕因組織發炎引起的疼痛,此與其治療跌打損傷及風濕痹痛相符。
此外,迷迭香揮發油中的α-蒎烯、樟腦等單萜類化合物,亦被證實具有直接鎮痛效應,可能透過作用於疼痛受體或調整神經傳導通路而發揮作用,對於頭痛與牙痛的緩解提供潛在機制。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氣滯血瘀消散的作用,能加速致痛代謝產物的清除,供應組織養分,進一步緩解疼痛。這種多途徑、多靶點的綜合作用,共同構成了迷迭香的廣泛止痛潛力。
迷迭香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4.5-9g。外用:適量,浸水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迷迭香注意事項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迷迭香具有活血作用,可能會導致流產或影響母乳分泌。
- 過量使用會引起副作用:過量攝取迷迭香可能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迷迭香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迷迭香含有的化學成分
橙皮甙(Hesperidin), 香葉木甙(Diosmin), 濱薊黃甙(Cirsimarin), 結合卵果蕨甙(Phegopolin), 楔葉澤蘭素-3-O-葡萄糖甙(Eupafolin-3-O-glucoside), 楔葉澤蘭素-4-O-葡萄糖甙(Eupafolin-4-O-glucoside), 高車前甙(Homoplantaginin), 尼泊爾黃酮甙(Nepetrin), 芹菜素-7-葡萄糖甙(Apigetrin), 木犀草素-3-O-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3-O-glucuronide), 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 7-glucoside), 鼠尾草苦內酯(Carnosol), 迷迭香鹼(Rosmaricine), 異迷迭香鹼(Isorosmaricine), 表-α-香樹脂醇(Epi-α-amyrin), α-香樹脂醇(α-Amyrin), β-香樹脂醇(β-Amyrin), 白樺脂醇(Betul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芫花素(Genkwanin), 7-乙氧基迷迭香酚(7-Ethoxyrosmanol), 迷迭香酚(Rosmanol), 7-甲氧基迷迭香酚(7-Methoxyrosmanol), 熊果酸(ursolic acid), 19α-羥基熊果酸(19α-Hydroxyursolic acid), 2β-羥基齊墩果酸(2β-Hydroxyoleanolic acid), 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 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 脣形草鞣質酸(Labiatic acid), 紫杉雙醌(Tarodione), 7α-羥基總狀土木香醌(7α-Hydroxyroyleanone), 陷丹參酮((Name needed)), α-蒎烯(α-pinene), 樟烯(camphene), 龍腦(borneol), 樟腦(camphor), α-和β-松油醇(α- and β-Terpineol), 松油烯-4-醇(Terpinen-4-ol), 馬鞭烯醇(Verbenol), 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