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草

鹿角草

LU JIAO CAO

  • 英文名稱:Bidens parviflora Cass. Smallflower Beggarticks
  • 別名:小鬼叉子,鷂鷹爪,土黃連,山黃連,小葉鬼針草,不怕日草,鬼疙草,矮鬼針草,鬼針草,刺針草,金鎖匙,小號一包針,落地柏
  • 來源:為菊科植物鹿角草的全草。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山東, 河南, 江蘇, 福建, 內蒙古, 東北地區, 蒙古
  • 生長環境:山坡, 路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鹿角草的傳統功效


1. 活血止血

鹿角草,在中醫觀點下,具活血止血之效。此謂其能運行血脈,消散體內瘀血,同時截止出血。因瘀血內阻脈絡,常致血不循經而溢於體外,形成吐衄、尿血及外傷出血等症。鹿角草既能活血化瘀,使血流暢通歸經,便可有效止血。其藥性善治血熱妄行或瘀血阻滯所致的出血,是透過「通其瘀以止其血」的傳統智慧。

2. 解毒消腫

鹿角草在傳統中醫學觀點中,以其味甘、性微溫、入肝經的特性,彰顯其具備解毒消腫的獨特功效。中醫認為,「毒」泛指能引起體內病變,如紅腫、熱痛、化膿等不適外顯的病理因素,尤指熱毒或濕熱之邪。

鹿角草的甘味能緩急止痛,微溫特性則有助於溫通血脈、促進氣血順暢,不至於過於寒涼傷及陽氣。其入肝經,則直接作用於肝經所主之區域,或與肝膽濕熱相關的病症。許多實證如癰癤腫毒與帶狀皰疹,皆歸屬於中醫「熱毒熾盛」或「肝經濕熱蘊結」的範疇。鹿角草能清瀉肝經濕熱,消散癰腫,故能應對這些由內生熱毒或外感毒邪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及皮膚損害,從根本上「解毒」,並透過活血利水進而「消腫」。

3. 清熱利濕

鹿角草性寒涼,味甘苦,其寒涼之性直清熱邪,而苦味善於燥濕瀉火,能利濕濁下行,故其清熱利濕之功顯著。中醫觀點認為,此藥藉其性味,能導體內濕熱外出,恢復氣機升降與津液代謝平衡。臨床上常應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之痢疾、洩瀉,以及濕阻氣滯所致的浮腫等症。現代研究證實其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亦印證了中醫清熱解毒、清除濕熱邪氣之理,從而解釋了其在治療相關感染與水液停滯病症上的效用。

4. 清熱利尿

鹿角草味甘性寒,其性寒乃清熱之本。中醫理論認為,寒能清解熱邪,故鹿角草可清利體內積聚之熱。其「利尿」之功,則是透過其清熱解毒、通利水道的作用,使熱邪所致的膀胱濕熱、氣化不利得以改善,進而促進小便通暢,緩解熱淋、小便不通及水腫等症狀。《本草綱目》所載其治療熱淋、小便不通、水腫,正體現其清熱、利水、通利下焦濕熱的傳統藥理觀點。

5. 利水消腫

鹿角草性味甘寒,歸肝、腎二經。傳統中醫觀點認為,其利水消腫之功,主要透過其入經特性,促進體內水濕排泄,化解水濕瀦留所致之水腫與小便不利。此藥能助機體降低水分含量,從根本上改善水腫症狀。同時,鹿角草活血化瘀之力,亦能輔助減輕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局部腫脹或疼痛,雖非直接利水,卻是消腫機理之一。

6. 止血

鹿角草,味甘性涼,其首要功效為止血。在中醫觀點中,諸多出血症狀常與熱邪迫血妄行有關;鹿角草性涼,能清熱涼血,從根本上遏止血熱導致的出血傾向,使其血歸經脈,發揮止血之功。

《本草綱目》載其能治止血、下血、崩漏、赤白帶下及婦人產後血暈,功效廣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雷公炮製藥性解》更指出鹿角草不僅止血,亦能「散血」、「行瘀」。這在傳統止血藥中尤為可貴,因許多僅具收澀作用的止血藥物,常有導致瘀滯之弊;而鹿角草則能於止血同時,兼行活血化瘀,使血液得止而無凝滯之慮,止血而不留瘀,此為其平衡妙用。其利竅之功,亦為治療因血暈而致的竅閉症狀提供助益。故鹿角草在臨床上應用廣泛,針對各類出血症狀均有所裨益。

7. 清熱解毒

鹿角草,味辛、苦,性微寒,歸肝、腎經。其微寒之性,直入肝腎,善清鬱結之熱毒;苦味下瀉,則助其破結解毒。故能清熱解毒,主治熱毒熾盛之證。臨床上,常用於熱淋、血淋、石淋等濕熱蘊結下焦之病症,藉其清熱利濕解毒之功。對於目赤腫痛、瘡毒、梅毒等熱毒內蘊外發之患,亦能涼血解毒以奏效。

8. 活血化瘀

鹿角草,味甘、性微寒,歸肝、腎二經。其活血化瘀之效,正奠基於此性味歸經特點。甘能補益和中,微寒則可清熱涼血,尤其入肝經,肝主疏泄、藏血,與血流運行密切相關。當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則見諸多瘀阻病症。鹿角草入肝通利,能助肝臟疏通氣機,使血液運行暢通無阻,瘀滯自然消散。

此藥通過理順氣血,促進脈絡通達,故能有效處理各種瘀血阻滯所致的問題。如婦科常見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皆因瘀血內停而致,鹿角草能行瘀止痛,恢復月經規律。產後惡露不盡亦是瘀血留滯之象,本品可化瘀促排。至於跌打損傷引起的局部瘀血腫痛,其活血之力能迅速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及腫脹。從傳統醫學觀點來看,腫瘤等癥瘕積聚,多屬氣血痰瘀交結而成,鹿角草憑藉其活血破瘀之功,有助於消散積聚,改善體內瘀阻的病理狀態。

9. 清熱瀉火

鹿角草,性寒,味甘,歸入肝經。其清熱瀉火之功,乃源於其核心的寒涼之性。中醫學認為,火熱之邪易傷津耗氣,擾亂臟腑功能。鹿角草憑藉其寒性,能有效拮抗體內的熱邪,實現「瀉火降火」之效。

其入肝經,說明其作用集中於肝臟,能清瀉肝經的實火或鬱熱。對於因熱邪亢盛而引起的各種病變,如熱病煩渴,鹿角草能通過清熱涼血來減少體內熱量、平息火氣,並輔以生津止渴,緩解熱邪傷陰所致的乾燥症狀。此外,對瘡瘍腫毒這類實熱證,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亦能發揮作用。鹿角草的寒涼之性,正是其能有效清熱解毒、瀉火降火的根本所在。

鹿角草的古代典籍


鹿角草的現代功效


1. 鎮靜

鹿角草的鎮靜功效,經現代藥理研究揭示,可能與其所含的活性成分調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有關。這些成分或許能影響γ-氨基丁酸(GABA)受體的活性,增強抑制性神經傳導,從而產生鎮靜、抗焦慮作用。此外,其可能透過穩定神經元膜電位,降低神經元異常放電,展現抗驚厥(抗癲癇)潛力。這類作用有助於緩解中樞神經系統的過度興奮狀態,解釋了其傳統上用於治療癲癇、狂躁及改善睡眠障礙(如睡臥不寧、驚悸多夢)的科學基礎。

2. 抗發炎

鹿角草的抗發炎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鹿角草素、黃酮類化合物等多種活性成分。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鹿角草素在抗炎機制中扮演核心角色,其主要透過抑制發炎細胞因子(如TNF-α、IL-6)的釋放,有效減輕組織的炎性反應。這種作用直接干預了炎症級聯反應,從分子層面阻斷了炎症的進程。

此外,鹿角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亦展現出卓越的抗氧化能力,能高效清除體內過量的自由基。自由基是導致細胞氧化損傷和炎症發生的重要因素,黃酮類化合物的清除作用可顯著降低氧化應激,進而抑制炎症反應的發生與發展。其他成分如多糖、揮發油等也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其整體抗發炎效果。

這些多靶點的分子機制賦予鹿角草廣泛的抗炎應用潛力,可用於緩解咽炎、扁桃腺炎、支氣管炎、腸炎等多種內部炎症性疾病,亦能外用於治療皮膚瘡瘍、腫毒及跌打損傷所致的局部炎症。

鹿角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鹿角草食用注意事項:

  1. 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鹿角草性寒,胃虛寒者食用過多會加重寒涼症狀。
  2. 孕婦不宜食用:鹿角草具有活血作用,孕婦食用可能引起流產。

鹿角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氣喘闌尾炎扁桃腺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急性會厭炎腎絲球腎炎血尿咳血小便顏色偏黃尿道炎咳嗽腹瀉赤白帶損傷白帶前列腺炎肺炎梅毒月經不調疼痛皮膚炎癲癇吐血腸炎

鹿角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 木犀草素(Luteol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