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葉

龍眼葉

LONG YAN YE

  • 英文名稱:Dimocarpus longan Lour. [Euphoria longan (Lour.) Steud.] Longan Leaf
  • 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葉或嫩芽。採收和儲藏:老葉全年均可採收,嫩芽早春採收,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福建, 廣西, 廣東, 臺灣
  • 生長環境:林中, 疏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龍眼葉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龍眼葉,傳統中醫觀點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疔瘡、濕疹等病機,常由體內熱毒熾盛或濕熱蘊結肌表所致。龍眼葉能入血分以涼血散瘀,化解鬱結之熱毒,故對此類皮膚疾患有良好應用潛力。誠如《本草綱目》明確記載:「龍眼葉,解毒,治疔瘡、濕疹。」此言不僅確立了其解毒功效之歷史淵源,更指明其能針對邪熱所致之局部症狀。現代藥理雖證實其富含黃酮類成分,具抗菌、抗炎活性,然其「解毒」之本質,仍歸於中醫清熱、涼血、祛濕之範疇,實為内外兼顧以消除毒邪表現。

2. 發表清熱

龍眼葉,味甘、性平,歸心、胃經。其清熱之功,主要體現於「發表清熱」一效。儘管整體性平,然於清熱瀉火之用上,龍眼葉則呈性涼之本。此涼性使其能針對體內積聚之熱邪發揮作用,透過其發表之性,將鬱熱從肌表透散而出,達致清熱解表之效。

此藥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如感冒發熱,或如瘧疾這類由邪氣引起的高熱病症。其辛散解表、祛風除濕之性,亦有助於疏散風邪與濕氣,但核心的清熱作用,則緊扣於其涼性及發表祛邪的機制。憑藉此特性,龍眼葉在傳統中醫應用上,為外感熱證提供一味清熱透表之品。

3. 燥濕

龍眼葉味甘性涼,歸肺、脾二經。其「燥濕」之功,在於能助肺脾兩臟運化水濕。肺主氣,司水之上源,脾主運化,乃水濕運化之樞。當肺氣虛弱、水濕不化,聚而成痰,或脾虛濕盛、水濕內停,致瀉痢時,皆屬濕困之症。龍眼葉入肺脾,正是藉其性味,清利肺經痰濁,健運脾經水濕,從而達到除濕、化痰、止瀉的功效,尤適用於濕邪內困所致之證。

4. 清熱涼血

龍眼葉,味甘性寒,其稟性寒涼,契合傳統中醫「熱者寒之」之理。此藥入心、肝、肺三經,直達血分與氣分交會之處。心主血脈,肝藏血,肺朝百脈,三臟皆與血液運行及熱象有密切關聯。當體內熱邪熾盛,或熱入營血,迫血妄行,則可見發熱、口渴、咽喉腫痛,乃至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血熱妄行」之證。

龍眼葉以其寒性,能清熱瀉火,直接清除體內鬱積之熱邪,從根本上遏制熱勢。同時,其涼血之效,則針對熱邪損傷血絡,導致血液離經外溢之病機。清熱涼血並用,使熱勢得清,血液歸於常道,脈絡穩定,從而達到止血之功。故其在治療熱病、溫病及各種因血熱所致之出血症狀上,功效尤為顯著。

5. 止咳化痰

龍眼葉味甘、性平,歸肺經。在中醫藥理中,其主要作用為止咳化痰。龍眼葉能調理肺氣,有助於清除肺中痰濁,減輕咳嗽症狀。對於感受風邪或肺熱蘊痰所致之咳喘,具有化解痰液、平息咳嗽之功,從而使呼吸道通暢,達到止咳之效。

6. 清熱解毒

龍眼葉,性微寒,味苦,入肝、胃二經。其清熱解毒之功,主要源於其苦寒之性,能直入肝胃,清瀉兩經之熱毒,故可治暑熱內擾所致之煩渴,以及熱毒壅盛之瘡癤腫毒、咽喉腫痛等症。

7. 清熱瀉火

龍眼葉,性涼味苦,歸肺、肝經。其清熱瀉火之效,根植於其苦涼之性。苦能通泄、下降,涼能清熱解毒,故能有效針對體內各種熱邪與實火。

入肺經,意指能清泄肺部鬱熱。肺主呼吸,開竅於鼻,與咽喉相連。當肺受熱邪侵襲,引起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時,龍眼葉可直驅病灶,清解肺經之熱,使肺氣得宣,熱邪得散。同時,其涼性亦有助於緩解熱邪灼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症狀。

入肝經,則能清瀉肝火。肝主疏泄,若肝火上炎,可見心煩、失眠多夢,甚至口舌生瘡等症。龍眼葉能平肝降火,使肝氣條達,熱擾心神之象得以緩解,心神得安。此外,其亦能清胃火,對於由胃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瘡具有治療作用。

綜合來看,龍眼葉透過其性味與歸經,針對肺、肝、胃等多個臟腑的實熱與火邪,發揮清熱降火的功效,從而緩解相關的臨床症狀。其「清心」之功亦是清熱瀉火的延伸,因心主神明,心火上擾則心煩不安,清心即是清心火。

龍眼葉的古代典籍


龍眼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龍眼葉注意事項:

  1. 性味甘平,有小毒:過量服用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2. 滑腸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以免加重腹瀉。
  3. 催乳作用:哺乳期婦女慎用,避免導致乳汁分泌過多。

龍眼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痔瘡百日咳軟性下疳胃腸出血肺結核感冒咳血吐血失眠口乾虛弱濕疹咳嗽瘧疾

龍眼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槲皮素(Quercetin), 槲皮甙(Quercitrin), 鞣酸(Tannic acid), 無羈萜(friedelin), 表無羈萜醇(epifriedelinol), 16-三十一烷醇(16-Hentriacontan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豆甾醇-β-D-葡萄糖甙(Stigmasteryl-β-D-gluc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