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Root of Anhui Barberry
- 別名:雞足黃連,三顆針,刺小檗,刺黃芩,壓妹刺,刺黃連,九蓮小檗
- 藥品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採收和儲藏:栽後5-6年即可收穫,一般全年可採,秋季為佳。全根挖起,洗淨,砍下莖乾,鮮用或乾用。乾用時先把新鮮粗根或莖乾斜切成約厚的薄片,細根則切成約3長的短節,炕乾、烤乾或太陽上曬乾,但不宜於烈日下曝曬。乾品用篾包包裝運輸或貯藏,放置於乾燥處,防止受潮而發霉變質。
- 道地藥材:四川, 江西, 湖北
- 生長環境: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雞腳刺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雞腳刺具有止血作用,可治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症。其止血機制可能與其含有生物鹼等成分有關,這些成分具有收縮血管、增強血管壁強度和促進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從而達到止血效果。此外,雞腳刺還具有消炎、抗菌和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出血部位的炎症和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消腫止痛
雞腳刺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外用於跌打損傷、癰腫疔瘡等症。其消腫止痛的機制可能是由於含有生物鹼、揮發油等成分,這些成分具有抗炎、鎮痛的作用。此外,雞腳刺中還含有單寧酸,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也可幫助消腫止痛。
3. 清熱解毒
- 清熱解毒的機制:
雞腳刺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雞腳刺素,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腫瘤的功效。它能通過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清除體內毒素,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 臨牀應用:
雞腳刺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熱症,如濕熱瀉痢、熱淋、目赤腫痛、牙齦紅腫、咽喉腫痛、痄腮、丹毒、濕疹、熱毒瘡瘍等。它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並促進病情的康復。
- 用法用量:
雞腳刺的用法用量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煎服或泡茶飲用,每次用量在10-15克。兒童用量應適當減少。
- 禁忌與注意事項:
雞腳刺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雞腳刺的古代典籍
雞腳刺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雞腳刺的抗腫瘤功效可能來自於其所含有的生物鹼和皁苷類化合物。生物鹼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和誘導癌細胞凋亡的作用,而皁苷類化合物則具有抗氧化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這些活性成分可能通過調節細胞信號通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和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等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
2. 降血糖
雞腳刺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在臨牀上可以用於治療糖尿病。研究表明,雞腳刺中含有的生物鹼具有抑制葡萄糖吸收和刺激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從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雞腳刺還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保護胰島細胞免受損傷,進一步降低糖尿病的併發症風險。需要注意的是,雞腳刺的使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宜自行服用。
3. 抗菌消炎
雞腳刺的抗菌消炎作用可能與其所含有的生物鹼有關。
雞腳刺中的生物鹼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可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
雞腳刺提取物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抗炎活性,可抑制炎症因子和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
雞腳刺可能通過抗菌和抗炎作用來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尿路感染等症狀。
雞腳刺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乳汁泡點眼;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 雞腳刺性味辛、性平,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但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雞腳刺。
- 有出血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服用雞腳刺。
雞腳刺的食用禁忌
- 雞腳刺性味辛、性平,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但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雞腳刺。
- 有出血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服用雞腳刺。
雞腳刺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雞腳刺含有的化學成分
水(Water), 小檗鹼(berberine), 小檗胺(Berberamine), 掌葉防己鹼(palmatine), 九蓮鹼(Julianine), 海罌粟鹼(Glaucine), 巴基斯坦鹼(Pakistanam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