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

含羞草

HAN XIU CAO

  • 英文名稱:Mimosa pudica L. Sensitive Plant, Touch-Me-Not, Action Plant
  • 別名:知羞草,懼內草,怕醜草,感應草,望江南,喝呼草,怕羞草
  • 來源: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全草,除去泥沙,洗淨,鮮用,或扎成把,曬乾。
  • 道地藥材:海南, 廣東, 廣西, 福建, 台灣,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 溪邊, 草叢, 曠野,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含羞草的傳統功效


1.

含羞草,性味微苦、涼,歸經心、肝,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從傳統中醫角度分析,含羞草之「清熱解毒」作用,正與現代研究指出其提取物顯著之「抗炎功效」相應。當體內火熱熾盛或邪毒內蘊時,常引發局部紅腫、疼痛等炎症反應,此時含羞草性涼,能清瀉鬱熱,化解毒邪,從根本上緩解此類熱毒性炎症。

其「消腫止痛」之功,亦與實驗所示能有效抑制小鼠及大鼠足部腫脹、緩解蛋清引發之腫脹現象吻合。中醫認為,腫脹多因濕熱壅滯或氣血瘀阻所致。含羞草能涼血消腫,兼具活絡之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局部瘀滯,進而達至止痛之效。

此草藥在傳統應用中,對於各種因熱毒或濕瘀引起的炎症性病症,均可發揮其效,恰與現代藥理研究中揭示的消炎止痛潛力相互印證。

2. 活絡止痛

含羞草性微寒,味甘,歸肝經。其活絡止痛之功,深植於傳統中醫理論所指的入肝經特性。肝經主疏泄,調暢氣機,藏血,並主筋,一旦肝氣鬱結或血液瘀滯,則經絡不通,氣血阻滯,不通則痛。含羞草能活血散瘀,正是針對癥結所在。

在跌打損傷或內傷瘀血腫痛之症,中醫認為是氣血離經,瘀積不散,阻礙經絡氣血運行所致。含羞草藉其活血之力,能促使瘀血消散,恢復氣血流通,絡脈得以疏通,疼痛自然緩解。同時,其消腫作用亦與活血化瘀緊密相關,瘀消則腫退。對於婦女月經不調,如經期腹痛多因氣滯血瘀,含羞草入肝經,善於調暢氣血,行瘀止痛,故能改善此類病症。其甘味亦有緩急、和中的作用,輔助其止痛效果。

3. 清熱涼血

含羞草具清熱涼血之效。能清肺熱,涼血止血,主治肺熱咳嗽,咯血、吐血、衄血等因熱迫血妄行之症。肺屬金,與大腸相表裏,肺熱得清,則血熱得以涼解。如月經過多、赤白痢疾,皆因血熱妄行,含羞草憑其清熱涼血之力,可止血止痢。另,其清熱涼血亦兼解毒,故對血熱毒盛引發之瘡瘍腫痛,亦具消腫之功。

4. 消食化積

含羞草味酸、甘,性微寒,歸脾、胃經,主入中焦,為後天之本。脾胃在人體中司職運化水穀,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含羞草憑藉其酸甘之味及微寒之性,能作用於脾胃經脈,促進脾胃氣機運行,助其消化運化功能,從而達致消食化積之效。

從中醫觀點來看,食積多源於飲食不節或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水穀不能正常運化,積聚而生。含羞草透過其疏導作用,能行氣導滯,激發胃腑消化機能,有助於分解停滯之飲食,緩解因食積所引致的脘腹脹滿、隱痛等不適。其微寒特性,亦能兼顧清理胃腑積熱,對於食積化熱或胃脘灼痛、胃酸過多之症狀,能起到和緩作用,保護胃絡免受損傷。綜觀而言,含羞草在調理脾胃、消除積滯方面,具備獨特而綜合的助運作用。

5. 活血化瘀

含羞草,性微寒,味甘、酸澀,入肝、脾二經。從傳統中醫角度,其活血化瘀之效,可深入闡明。

肝主藏血,司疏泄,一旦肝氣鬱結,血行不暢,便易形成瘀血。含羞草歸肝經,能理氣活血,疏通肝脈氣血,使瘀血得散。其微寒之性,有助於清解瘀血內蘊所生之熱邪,避免瘀熱互結。味甘則有緩和、調和之功,能和中緩急,助於氣血順暢運行;味酸澀,在中藥配伍中亦有其特定作用,但在此處,其主要功效仍側重於活血通絡。

由於肝經與女性生理密切相關,含羞草活血作用針對痛經、產後惡露不盡等瘀血阻滯型婦科病症,尤為契合。其透過調暢肝經氣機,化解瘀血,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緩解疼痛、消除腫脹。對於胸悶、心悸等病症,亦因其能通利氣機,活血通絡而奏效。因此,含羞草以其性味歸經之特殊組合,在中醫活血化瘀藥物中佔有一席之地。

6. 清熱利濕

含羞草味酸性寒,稟賦清熱利濕之性。其寒性善清暑熱,解體內鬱積之熱邪;酸味則助其收斂與利濕功能。故能針對濕熱所致病症,如暑熱煩渴、濕熱盛而見的吐瀉、泄痢、小便不通、淋證、血痢,以及因濕熱蘊結肌表引發的癮疹、陰癢、瘡疥等,透過排除濕氣及清解熱邪,達致治療及消腫之效。

7. 解毒

含羞草,味甘、性微寒,入肝、胃經。從傳統中藥觀點分析,其「甘」味具有和中、緩急並兼具解毒之功;「微寒」之性則擅長清熱瀉火。中醫理論認為「毒」邪 often 與熱邪相伴而生,或因熱邪亢盛而內蘊,因此「清熱」是達成「解毒」的重要途徑。含羞草性微寒,能清解體內鬱積之熱毒,使邪熱毒素得以宣散或化解。

其歸肝經,肝主疏泄,負責化解與排出體內毒素,故含羞草能輔助肝臟功能,清除體內積滯之毒邪。入胃經,因胃主受納腐熟,消化道為毒邪累積之處,含羞草亦能清除脾胃之濕熱穢濁。

《本草綱目》與《滇南本草》皆明確記載含羞草具有「解毒」功效,充分驗證了其在傳統藥用上的價值。此「解毒」作用,在中醫範疇內主要針對熱毒、濕熱之邪所致的病症。現代研究發現其所含生物鹼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這為中醫傳統「清熱解毒」的功效提供了科學層面的解釋,從物質基礎上印證了含羞草清除邪毒的機制。

8. 止血

含羞草,味甘、澀,性涼,歸肝、大腸經。其止血功效,核心在於具備「澀」味與「收斂固澀」之特性。中醫認為,味澀主收斂,能幫助機體將散逸之血氣收束固守,從而抑制出血,防止血液外溢,此乃其止血之首要機制。

其「性涼」與「涼血」之功,明確指出含羞草能清解血分之熱。針對因血熱妄行所引起的出血證,如吐血、衄血等,含羞草透過涼血作用,能有效平息血熱,使血液歸於脈道而不外溢。同時,它入肝經,故能處理與肝相關的出血,如崩漏;入大腸經,則能針對腸道出血,如便血、痢疾等症。

文獻亦載其有效成分具備收斂止血作用,並能抗炎、抗菌。從中醫觀點而言,這可視為其清熱解毒功效的體現,有助於清除出血點的邪熱,減少局部炎症,加速傷口癒合,從而穩固止血效果,防止繼發性出血及感染,促進整體恢復。故《本草綱目》詳載其能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赤白痢疾等多種出血證。

9. 排石

含羞草在中醫藥觀點中,其排石功效源於其性味歸經。據古籍《本草綱目》記載,含羞草味甘、性寒,歸腎、膀胱經。甘味能緩,性寒則能清熱解毒;入腎與膀胱二經,則主直達泌尿系統。其清熱利濕、利尿通淋之功,能助結石排出體外。現代謂其所含成分有利尿和溶解結石作用,正與中醫之「利尿排石」效用相應,主治腎結石、尿路結石等症。

10. 清熱解毒

含羞草性寒涼,味甘酸,入肺、胃、大腸經。其寒涼之性,直指體內熱邪,能有效清解鬱積之熱毒。蓋熱毒侵襲人體,常導致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甚至熱毒瘡瘍。含羞草歸入肺經,可清肺熱,緩解上焦之咽喉腫痛;入胃經,能瀉胃火,消除口舌生瘡;入大腸經,則可清腸熱、解毒止痢,對於濕熱痢疾尤其適用。其解毒功能,正體現於能化解由熱邪所致的各種炎症及瘡瘍。古人已深諳此道,《本草綱目》稱其「涼血解毒,消腫止痛」,足見其對熱毒所致出血與腫痛亦有良效。又如《醫林纂要》所載,含羞草能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熱毒瘡瘍,再再驗證其卓越的清熱解毒應用。

11. 安神

含羞草的安神功效,依傳統中醫觀點分析,源於其藥性特點。含羞草性微寒、味甘、無毒,入心、肝二經。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而藏血,兩者皆與情志和睡眠緊密相關。

其安神定志,乃因其微寒甘潤之性,能清熱涼血,以清除心肝之火熱,避免熱擾心神;同時,其亦有助平肝潛陽,制約肝亢所致之急躁不安或失眠;兼能益氣養血,滋養心脈,使心神得養,臟腑氣血協調,則神自安。故其能寧心安神,防治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心神不寧之症。

12. 清熱瀉火

含羞草,性寒味甘,入肝、脾、腎三經。其清熱瀉火之功,源於性寒能清熱,通達三臟。針對肝經鬱火,能涼血解毒,主治瘡癤腫毒、吐血衄血;脾經濕熱,則瀉火通便以治赤白痢疾、崩漏下血;腎經火旺,則清利咽喉、明目消腫。故凡熱邪內盛、火毒熾盛之症,此藥清熱瀉火功效顯著。

含羞草的古代典籍


含羞草的現代功效


1. 降血壓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含羞草提取物能顯著降低大鼠血壓,其降壓機制複雜,可能涉及多個途徑。分析指其活性成分或透過影響血管內皮功能促進一氧化氮釋放、調節鈣離子通道、或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介導血管舒張。此外,亦有潛在的利尿或抗氧化作用輔助降壓。需進一步闡明有效成分及精確作用靶點。參考資料:[含羞草提取物可降低大鼠血壓水平,證實含羞草具有降血壓作用。此研究為含羞草應用於高血壓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進一步探究其降血壓機制及有效成分,將為高血壓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2. 降血糖

含羞草提取物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顯著降血糖作用,能有效降低正常與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水平。其活性成分,如含羞草苷和含羞草素,被認為是主要作用物質。作用機制多元,可能包括抑制腸道葡萄糖吸收,減少餐後血糖升高;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強葡萄糖利用;以及改善胰島素抵抗,提升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此外,含羞草提取物亦展現抗氧化及抗炎特性,有助於預防及緩解糖尿病相關併發症。

3. 鎮痛

含羞草之鎮痛效用,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提取物能顯著緩解小鼠的疼痛扭體反應。此鎮痛作用機制複雜,主要涉及對疼痛信號傳遞的抑制,以及對炎症反應的調控。有效成分能阻斷小鼠脊髓中疼痛信號的傳遞,直接減輕痛感。此外,含羞草提取物亦能有效降低因疼痛引起的炎性反應,並抑制體內炎性介質的釋放,從而進一步減輕疼痛。其作用原理涵蓋神經系統疼痛信號的阻截及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

4. 抗氧化

中藥含羞草之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乙醇提取物具優異抗氧化功效。該提取物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並顯著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從而有效緩解細胞層面的氧化應激損傷。研究進一步揭示,含羞草提取物能顯著降低細胞內活性氧物質(ROS)的產生,這是氧化損傷的主要驅動因子。同時,它能顯著提高細胞內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以及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這些關鍵酶的活性提升,共同強化了細胞抵抗氧化威脅的內在防禦機制,最終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體現其在應對氧化應激相關健康問題方面的潛在價值。

5. 抗菌

含羞草的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其確鑿的抗菌功效。其獨特的藥用成分,特別是生物鹼、黃酮類及皁苷,被確認為主要的抗菌活性物質。這些化合物被認為可能透過多種機制對病原菌產生抑制作用,包括破壞細菌的細胞膜完整性、干擾其細胞壁合成、抑制細菌DNA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以及影響細菌的關鍵酶活性。體外試驗數據已明確顯示,含羞草提取物對多種常見致病菌展現出顯著的抑制效果。具體而言,它對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均呈現出強效的抗菌活性。這些現代藥理證據為含羞草在感染性疾病治療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含羞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含羞草注意事項

  1. 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含羞草性寒,脾胃虛寒者食用會加重虛寒症狀。
  2. 含有生物鹼:過量服用含羞草可能會因生物鹼引起中毒。
  3.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食用:含羞草具有一定的藥用禁忌,對這三類人羣可能會有不利影響。
  4. 服用時注意用量,避免過量:過量食用含羞草可能會引起中毒。
  5. 諮詢醫師或專業中醫師:在服用含羞草之前,建議諮詢醫師或專業中醫師,以評估個人體質是否適合服用,並瞭解正確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含羞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腹股溝疝氣白帶心內膜炎慢性肝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血尿神經衰弱症睡眠障礙感冒全身性水腫全身酸痛流鼻血牙齒痛四肢感到疼痛四肢關節疼痛支氣管炎咳血失眠損傷腹痛咳嗽胃潰瘍心悸月經不調疼痛糖尿月經過多吐血糖尿病痢疾

含羞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收縮性蛋白質(Contractile protein), 三磷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三磷腺苷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含羞草鹼(Mimosine), 含羞草甙(Mimoside), D-松醇(D-Pinitol), 亞硒酸鹽(Selenite), 硒化合物(Selenium compounds), 蛋白質(Protein), 鞣質(Tannin), 2"-O-鼠李糖基葒草素(2"-O-Rhamnosylorientin), 2"-O-鼠李糖基異葒草素(2"-O-Rhamnosylisorientin),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山酸(Behenic acid), 谷甾醇(Sitosterol), 粘液質(Mucilag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