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芙蓉

海芙蓉

HAI FU RONG

  • 英文名稱:Atriplex maximowicziana Makino
  • 別名:石蓯蓉
  • 來源:為藜科植物海濱藜的全草。採收和儲藏:春、夏採收,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福建
  • 生長環境:沙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海芙蓉的傳統功效


1. 消腫止痛

海芙蓉,性味寒涼,歸肺、大腸經。從傳統中醫觀點而言,其消腫止痛之效,實為其清熱解毒作用之體現。腫痛之症,如瘡癰、疔瘡、癤腫等,在中醫多被歸咎於熱毒蘊結、氣血凝滯。熱毒熾盛於局部,阻礙經絡氣血運行,便會導致紅、腫、熱、痛等臨床表現。

海芙蓉之「寒涼」藥性,能有效清瀉體內積聚之熱邪;其「解毒」之功,則可化解導致病變之毒素。藥性入肺經,旨在調理皮毛肌表之熱毒;入大腸經,則取其瀉熱通腑、引邪外出之意。

藉由清熱解毒,海芙蓉能消散鬱結於局部之熱毒與瘀血,使邪熱得清、氣血流通恢復順暢。熱毒既除,經絡疏通,則腫脹逐漸消退,疼痛亦隨之緩解。此消腫止痛之機理,乃是中醫「治病求本」,通過消除熱毒根源來達到解除症狀的目的。

2. 活血通絡

海芙蓉活血通絡之效,源於其性溫、味微苦、辛、入肝經特性。中醫認為,跌打損傷、扭傷、骨折等乃因氣血運行不暢,瘀滯經絡所致。海芙蓉溫通肝經,辛散苦降,能循經脈散瘀止痛,推動氣血運行,從而消散瘀阻,暢通經絡,使疼痛緩解,傷處恢復。

3. 清熱解毒

海芙蓉,性寒味甘,具清熱解毒之功。其藥性寒涼,能直折熱毒,故清熱之力甚強。其入肺、大腸二經,使得藥力直達熱毒鬱結之處。肺主呼吸,開竅於喉,故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等肺經熱毒表證得以清解;大腸主傳導糟粕,亦負責排毒,對於痄腮、癰腫等聚集於體表或內部的熱毒症,海芙蓉能助其消散,導邪外出,從而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4. 利水消腫

海芙蓉,性味甘寒,歸肝、腎二經。其利水消腫功效,可追溯至其獨特之性味歸經。甘味入藥,常具淡滲利濕之效,有助於水濕之排出;寒性則能清解體內之熱邪,對於熱性水腫或濕熱壅盛導致之腫脹,尤為適宜。更為關鍵者,海芙蓉入腎經,腎乃水臟,主司水液代謝,司開闔,為水液升降出入之關鍵。藉由調暢腎之氣化功能,海芙蓉能助腎氣行水,通利水道,促進體內多餘水濕從小便排出,水去則腫消。故凡因水濕內停所致之水腫,或小便不利,或淋瀝澀痛等症,皆可藉其利水之功而得緩解。古籍如《本草綱目》稱其「利水消腫,通淋,下石」,《本草新編》亦載其「消腫,利小便」,皆確證其在治療水濕停滯症候上的顯著效果。

5. 利水滲濕

海芙蓉,性微寒,味甘淡,入肺、脾經。其中醫理論認為,其淡味具滲利之功,能滲透並排出體內水濕。入肺經,則助其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入脾經,則助其健運,運化濕濁。當體內水濕內停,可表現為水腫、肢體困重、小便不利,甚至泄瀉等症。海芙蓉正可透過其利水滲濕之效,祛除體內多餘水濕,使其從下焦排出,從根本上緩解濕邪所致之病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性寒,不宜長期服用:中藥海芙蓉性寒,長期服用易引起胃腸道不適。
  2. 有小毒:中藥海芙蓉有小毒性,應注意適量用量。
  3.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中藥海芙蓉,以免對胎兒或嬰兒造成影響。

海芙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損傷痄腮疼痛感冒吐血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