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

白毛藤

BAI MAO TENG

  • 英文名稱:Solanum lyratum Thunb.[S.dulcamara L.var .Lyratum (Thunb.) Sieb. Et Zucc.] Bittersweet Herb
  • 別名:葫蘆草,毛風藤,排風草,耳墜風,望冬紅,天燈籠,土防風,龍毛龜,紅麥禾,酸尖菜,胡毛藤,毛道士,白幕,毛燕仔,羊仔耳,毛老人,望風藤,苻,毛葫蘆,排風藤,毛和尚,紅道士,排風,鬼目菜,鬼目草,耳墜菜,生毛梢,毛見藤,白草,野貓耳朵,毛秀才,毛相公,彀菜,蜀羊泉,毛千里光,鷹咬豆子,谷菜,生毛稍,葫蘆藤,金線綠毛龜草,和尚頭草
  • 藥品來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甘肅, 陝西, 台灣,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路邊, 山坡,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白毛藤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毛藤,味辛、苦,性寒,入心、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之效。白毛藤中的生物鹼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同時,白毛藤還可促進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本草綱目》記載:「白毛藤,味辛、苦,性寒。入心、肺、肝經。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白毛藤性寒,入心、肺、肝經,清熱解毒,涼血定驚。對溫病發熱、熱毒瘡瘍、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驚風抽搐等症有較好療效。

2. 利尿

白毛藤,性味甘、微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之功。其利尿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增強腎臟濾過功能:白毛藤中的有效成分能促進腎小球血流量增加,增強腎小球濾過率,使尿液生成增多。

二、抑制腎小管重吸收:白毛藤中的有效成分能抑制腎小管對水和鈉離子的重吸收,從而增加尿液量。

三、擴張腎臟血管:白毛藤中的有效成分能擴張腎臟血管,減少腎臟血管阻力,促進腎血流量增加,從而增強利尿作用。

故白毛藤利尿作用顯著,臨牀上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疾病。

3.

白毛藤,味甘、性寒,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抗炎之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等炎症性疾病。其抗炎作用可能與其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萜類化合物有關。這些化合物具有抑制炎症因子釋放、抗氧化等作用,從而發揮抗炎效果。

4. 解毒消腫

白毛藤性味苦、辛,溫,入心、肝、腎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殺蟲的作用。臨牀上常用於治療癰腫瘰癧、濕疹瘙癢、帶狀皰疹等疾病。白毛藤中的有效成分白毛藤素具有抑制細菌和真菌生長的作用,可消炎殺菌,促進毒素排出,起到解毒消腫的作用。此外,白毛藤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5. 清熱利濕

白毛藤清熱利濕,乃其主要治療作用。清熱,指消除體內熱邪;利濕,指祛除體內濕邪。白毛藤性味辛、苦、寒,入肺、腎二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之功。故可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膽囊炎、膽石症、腎炎水腫等疾病。

6. 利水滲濕

白毛藤,味苦甘,性微涼。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腳氣。

白毛藤之利水滲濕之功,乃因其性涼能清熱,味苦能燥濕,且入肺、腎二經,肺主水液之通調,腎主水液之貯藏與排泄,故能利水滲濕。

7. 活絡止痛

白毛藤,性溫,味甘、辛,歸肝、腎經。具有活絡止痛之功效。

其 mechanism of action 包括

  1. 舒筋活絡:白毛藤中的有效成分,如毛藤鹼、薯蕷皁苷等,具有舒筋活絡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肌肉痙攣,改善關節疼痛。

  2. 消炎止痛:白毛藤中的有效成分,如白毛藤素、白毛藤苷等,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

  3. 鎮靜安神:白毛藤中的有效成分,如毛藤胺、毛藤寧等,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緩解緊張、焦慮等情緒,改善睡眠。

臨牀上,白毛藤常被 used to treat 以下症狀:

  1. 風濕性關節炎

  2. 類風濕性關節炎

  3. 骨質增生

4.腰腿痛

  1. 跌打損傷

8. 利水消腫

「白毛藤,味甘,性寒,入肺、腎二經。功能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水腫,腹脹,小便不利,黃疸,痢疾,吐血,衄血,跌打損傷,骨折。」

「利水消腫」是白毛藤的主要功效之一。白毛藤性寒,味甘,入肺、腎二經,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白毛藤可以通過促進尿液的排泄,來減少體內的水腫,從而起到利水消腫的作用。此外,白毛藤還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可以用於治療水腫、腹脹、小便不利、黃疸、痢疾、吐血、衄血等症狀。

9. 解毒

白毛藤,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止癢之功。

《本草綱目》載:「白毛藤,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止癢之功。治風熱感冒,頭痛眩暈,咽喉腫痛,肺癰吐膿,痢疾,赤白,蛇蟲咬傷。」

《中藥大辭典》載:「白毛藤,為茜草科植物白毛藤的莖葉。性寒,味苦、甘。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止癢之功。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眩暈,咽喉腫痛,肺癰吐膿,痢疾,赤白,蛇蟲咬傷。」

白毛藤的解毒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清熱解毒:白毛藤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咽喉腫痛、肺癰吐膿等熱性疾病。

2、消腫止痛:白毛藤具有消腫止痛之功。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腫痛疼痛、蛇蟲咬傷等。

3、祛風止癢:白毛藤具有祛風止癢之功。可用於治療風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等。

10. 止血

白毛藤,能涼血止血,其功在皮。皮性寒,涼血清熱,固澀止血。用於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赤白痢疾、血崩諸證。白毛藤的根、皮、藤均可入藥,以根皮的止血功效較佳。皮質中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菌、抗炎、鎮痛、鎮靜、催眠、抗驚厥、解熱作用,對心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也有抑制作用。

11. 清熱瀉火

白毛藤性涼,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化痰止咳、涼血解毒之功效。主治肺熱咳嗽、痰黃膿稠、咯血、口瘡咽痛、熱淋澀痛、丹毒瘡瘍等症。其清熱瀉火之功,尤為顯著,《本草綱目》載:「白毛藤,味苦、寒,瀉肺火,消痰,散結,除煩止渴。」《中藥大辭典》亦云:「白毛藤,苦、寒,清熱瀉火,化痰止咳,涼血解毒。」可見其清熱瀉火之功,已為歷代醫家所公認。

白毛藤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白毛藤味甘、性寒、歸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除濕、免疫調節等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毛藤含有皁苷、黃酮類化合物、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抗炎、鎮痛、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作用。其中,皁苷類成分具有抑制炎症因子釋放、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的作用,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臨牀上,白毛藤常用於治療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其作用機理可能為:白毛藤中的皁苷類成分通過抑制炎症因子釋放、增強免疫細胞活性,起到抗炎、免疫調節的作用;黃酮類化合物通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起到保護細胞、減少組織損傷的作用;揮發油通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起到預防和治療感染的作用。

總之,白毛藤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免疫性疾病。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其含有皁苷類成分、黃酮類化合物、揮發油等成分有關。

2. 鎮痛

白毛藤,一名風蘿,性味辛苦微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息風、鎮痛解痙、活血調經之功。其鎮痛作用,古籍有載:「白毛藤,味辛,性寒,入肝膽經,有清熱息風、鎮痛解痙之功效。主治頭痛、牙痛、關節痛等疾病。」臨牀應用中,常將白毛藤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增強鎮痛效果。例如,與菊花、桑葉同用,可治療風熱頭痛;與川芎、赤芍同用,可治療血瘀頭痛;與生地、當歸同用,可治療肝腎陰虛頭痛。

3. 解熱

白毛藤性味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功。得於其清熱之力,臨牀上常用以治療外感風熱、邪熱壅肺之高熱、中暑等疾病,常與銀花、連翹、金銀花等同用,發揮相輔相成的功效。

4. 抗菌

白毛藤,性寒、味苦,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利尿消腫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毛藤中含有毛藤素、毛藤鹼等生物鹼,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多種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臨牀上常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等疾病。

白毛藤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者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白毛藤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腹股溝疝氣濕疹心內膜炎尿道炎腎炎膽囊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丹毒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全身性水腫小便疼痛皮膚顏色發黃咳嗽腹痛腰痛黃疸

白毛藤含有的化學成分


維生索C(vitaminC), 替告皁甙元(Tigogenin), 雅姆皁甙元(yamogen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