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

白毛藤

BAI MAO TENG

  • 英文名稱:Solanum lyratum Thunb. [syn. Solanum dulcamara L. var. lyratum (Thunb.) Sieb. et Zucc.] Bittersweet Herb
  • 別名:葫蘆草,毛風藤,排風草,耳墜風,望冬紅,天燈籠,土防風,龍毛龜,紅麥禾,酸尖菜,胡毛藤,毛道士,白幕,毛燕仔,羊仔耳,毛老人,望風藤,苻,毛葫蘆,排風藤,毛和尚,紅道士,排風,鬼目菜,鬼目草,耳墜菜,生毛梢,毛見藤,白草,野貓耳朵,毛秀才,毛相公,彀菜,蜀羊泉,毛千里光,鷹咬豆子,谷菜,生毛稍,葫蘆藤,金線綠毛龜草,和尚頭草
  • 來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甘肅, 陝西, 台灣,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路邊, 山坡,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白毛藤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毛藤,味辛、苦,性寒,藥性直取體內熱邪與毒素。其辛味有助發散,苦味善於瀉火燥濕、清熱解毒,而性寒則直能清解裏熱。白毛藤入心、肺、肝三經,故其清熱解毒之功,尤其彰顯於這些臟腑的病症。心主血,肺主氣,肝主疏泄,當熱毒內蘊,常見溫病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瘡瘍腫毒,或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等。白毛藤即是透過其寒涼之性,清除蘊結於臟腑的實熱與毒邪,以達解毒、消腫、肅清病源之效。

2. 利尿

白毛藤性味甘、微苦、寒,歸腎、膀胱經。此藥能清熱利濕、通利水濕,直達水液代謝之腑。其入腎經,有助於腎之氣化功能,推動水液排出;入膀胱經,則能清利水道,促進小便通暢。故白毛藤利水作用是透過清熱利濕、通利水道以達到消腫之效。

3.

白毛藤,味甘性寒,歸肺、肝經。其功效為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傳統中醫認為,其性味偏寒,能清除體內熱毒,對因熱邪熾盛所致之病症,如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等炎症性疾病尤為適用。其涼血消腫之力,正可緩解熱毒鬱結所造成的局部紅腫熱痛,發揮中醫「清熱降火、解毒消腫」之效。

4. 解毒消腫

白毛藤性味苦、辛,溫,歸心、肝、腎經,其解毒消腫功效在中醫理論中深具依據。其苦味善於清熱瀉火、燥濕解毒,能直指體內蘊積之熱毒邪實,使其下行排出;辛味則擅於行氣散結、活血通絡,對於因氣滯血瘀、痰凝濕阻所致的腫脹、結塊,能發揮宣通消散之效。

入心經,有助於清除血中熱毒,改善血熱所致的癰腫;入肝經,肝主疏泄,調暢氣機,白毛藤能清瀉肝經濕熱,化解肝鬱氣滯所形成的腫物,尤適用於解瘡腫癰毒;入腎經,腎主水液代謝,藥力可助其利水消腫,排出氾濫之水濕。是故,對於癰腫痠痛、濕疹瘙癢、帶狀皰疹等因熱毒內蘊、濕熱阻滯、氣血凝聚所致之病症,白毛藤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結,從根本上祛除邪氣,促使病灶消散,達到解毒消腫之效。

5. 清熱利濕

白毛藤,以其辛、苦、寒之性味,歸入肺、腎二經,乃中醫藥中清熱利濕之佳品。其「清熱」之效,主要透過其苦寒之性,直達體內熱邪,能有效平息內火、消除熱毒,尤其針對濕熱互結所致的病症,能將鬱積之熱勢清解。至於「利濕」,則倚賴其辛散與苦燥之能,配合其入肺、腎二經的特性。肺主通調水道,腎主水液代謝,白毛藤能助肺氣宣發,通利水道,並透過腎陽氣化功能,促使體內過剩的水濕從小便排出,達利水消腫之功。此兩大功效相輔相成,使白毛藤在治療濕熱黃疸、膽囊炎、膽石症及腎炎水腫等由濕熱內蘊引發的疾病時,能標本兼治,既清其熱,又利其濕,從根本上改善病情。

6. 利水滲濕

白毛藤利水滲濕之效,根植於其中醫藥性。其味苦能燥濕,針對濕邪內停;性微涼則可清利濕熱,使水濕更易循利熱之徑而排出。歸入肺、腎二經,尤為關鍵。肺主通調水道,宣發肅降,助水氣布散並下輸;腎主水液代謝,司開闔以調節排泄。白毛藤透過協調肺腎功能,促進水液循正常途徑運行與排出,使停滯之水濕得利而滲,達到消腫、通利小便之功。

7. 活絡止痛

白毛藤性溫,味甘辛,入肝、腎二經。其性溫通,善於溫散寒邪、利濕止痛;味辛能行氣活血,通利關節;味甘則能緩急止痛。綜合藥性,白毛藤能溫通經絡、活血化瘀,使氣血暢達,正如中醫所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由於其歸肝、腎經,肝主筋、腎主骨,故能從根本上滋養肝腎,強筋壯骨,驅除風、寒、濕等外邪,從而對於風濕痹痛、腰腿痛、跌打損傷等因經絡阻滯、氣血不和所致的筋骨關節疼痛,展現其卓越的活絡止痛功效。

8. 利水消腫

白毛藤,味甘,性寒,入肺、腎二經。從傳統中醫觀點分析,其利水消腫之功,與其性味歸經緊密相關。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白毛藤入肺經,有助於宣暢肺氣,使水液通達下行;腎主水,司開闔,為水之下源,白毛藤入腎經,能助腎氣化,促進水液代謝與排泄。甘味能和緩,利於其作用的平和,而寒性則可清熱,若水腫兼有濕熱之象,其清熱亦有助於濕邪的排出。因此,白毛藤透過調暢肺腎對水液的代謝與排出功能,有效促進尿液排泄,從而達到減少體內水腫的目的,此為其利水消腫功效的根本依據。

9. 解毒

白毛藤,性寒、味苦,入肝、胃二經,其解毒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甚為顯著。此藥以清熱為本,直解熱毒。中醫所謂之「毒」,多指熱勢熾盛、蘊結不散之邪氣,常表現為紅腫、化膿或劇烈疼痛。白毛藤之苦寒之性,能直清肝胃之火熱,將積聚於體內之熱毒從根源上化解。

具體而言,白毛藤治肺癰吐膿,正是透過其清熱解毒之功,將肺中熱毒所生成之膿液清除,使邪氣外出,加速病灶痊癒。其對於痢疾的治療,則展現了其清解腸胃濕熱毒邪的能力。此外,凡咽喉腫痛、風熱感冒等證,皆因熱毒上攻或風熱之邪侵襲所致,白毛藤皆能以其涼性,清解內蘊之熱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毛藤在治療蛇蟲咬傷方面的應用,明確體現了其「解毒」之效。此時之「毒」乃指外來生物性毒素,白毛藤透過清熱消腫,能迅速化解局部紅腫熱痛,阻止毒邪擴散。其消腫止痛之功,亦是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的直接結果,共同達成驅除毒邪的作用。

10. 止血

白毛藤,性寒,能涼血清熱,其止血功效,從傳統中藥觀點分析,核心體現於其對「血熱妄行」所致出血的治療作用,並輔以「固澀止血」之特性。

中醫認為,血液妄行(指不循常道溢出脈外),多因熱邪熾盛,灼傷脈絡,迫血妄行。白毛藤以其寒涼之性,能清解血分之熱,使血脈得寧,熱去則血不妄行,達到涼血止血之效。此乃其治療出血證的主要機理。

其次,白毛藤亦有收斂固攝之功,能鞏固脈絡,防止血液外溢,即《本草》所謂「固澀止血」。正因其兼具涼血清熱與固澀止血之力,故能廣泛應用於多種出血證候,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乃至赤白痢疾、血崩等。參考資料亦指出,白毛藤的根、皮、藤均可入藥,然其止血之功,傳統醫學尤重其皮,認為以根皮的止血功效更佳,故常取其根皮為用。

11. 清熱瀉火

白毛藤性涼味苦,歸肺、胃二經。其清熱瀉火之功,乃基於其苦寒之藥性,能直入臟腑,清解體內鬱積之火熱邪氣。傳統中醫認為,苦能燥濕、降瀉,寒能清熱解毒,白毛藤正以此特性針對火熱熾盛之證。

此藥尤善瀉肺火,對肺熱咳嗽、痰黃膿稠、咯血等症療效顯著。因肺為嬌臟,易受火邪侵擾,白毛藤能清降肺熱,使熱邪從大小便排出。此外,對於口瘡咽痛、熱淋澀痛及丹毒瘡瘍等表裡熱毒證,亦能發揮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歷代醫家對白毛藤清熱瀉火之功,多有記載。《本草綱目》便明確指出其能「瀉肺火」,並提及「消痰,散結,除煩止渴」,皆為火熱所致之症狀。《中藥大辭典》亦強調其「清熱瀉火」之核心作用。可見,醫界普遍認同其為一味清熱瀉火之要藥。

白毛藤的古代典籍


白毛藤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白毛藤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免疫調節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皁苷、黃酮類化合物及揮發油。其中,皁苷類成分被證實能透過抑制發炎因子釋放,並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直接發揮抗炎與免疫調節作用,這被認為是其作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性疾病的關鍵機轉。

黃酮類化合物藉由其抗氧化能力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進而減少由異常免疫反應引起的組織破壞。揮發油成分則能抗菌、抗病毒,從而預防和治療感染,間接協助維持免疫系統的穩定性。這些成分的協同作用,共同構成了白毛藤多面向的免疫調節能力。

2. 鎮痛

白毛藤的鎮痛機制,現代藥理分析推測其有效成分可能透過抑制炎症反應,降低致痛因子(如前列腺素)的生成,發揮抗炎鎮痛效果。此外,亦有潛在作用於神經系統,如調節離子通道或影響神經遞質,產生解痙及中樞性鎮痛作用。

3. 解熱作用

白毛藤的解熱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向其多重機制。主要透過介導抗炎途徑,如抑制環氧合酶(COX)活性,從而減少前列腺素(PGE2)合成,降低對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的刺激。同時,部分研究顯示其能調控發炎細胞因子,如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介白素-6(IL-6)的釋放。此外,其清熱解毒功效或與其潛在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相關,能從源頭上減少病原體引發的發熱反應。綜合作用有助於緩解外感風熱及邪熱壅肺所致之高熱。

4. 抗菌

白毛藤的抗菌藥理基礎繫於其所含的生物鹼成分。現代藥理研究深入分析指出,白毛藤體內富含毛藤素(maofengsu)、毛藤鹼(maofengjian)等多種生物活性鹼性物質。這些特定生物鹼被證實具有廣譜抗菌功效,能夠對廣泛的致病性細菌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此類抑制作用展現於對多種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的干擾,而非局限於特定的細菌種類。例如,在臨床應用層面,白毛藤已有效地用於治療細菌引起的痢疾和腸炎,這直接反映了其對消化道常見致病菌如志賀氏菌或大腸桿菌等具有實際的抗菌活性。這類廣譜且有效的抗菌作用,為白毛藤在感染性疾病治療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現代藥理依據。

白毛藤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者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毛藤注意事項重點:

  1. 體虛無濕熱者忌用:因白毛藤性寒涼,體虛無濕熱者服用可能會加重虛寒症狀。

白毛藤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腹股溝疝氣濕疹心內膜炎尿道炎腎炎膽囊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丹毒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全身性水腫小便疼痛皮膚顏色發黃咳嗽腹痛腰痛黃疸結膜炎關節痛肌肉痙攣吐血損傷麻疹頭痛疼痛感冒ch類風濕性關節炎腸炎蕁麻疹痢疾囊炎

白毛藤含有的化學成分


甾體糖苷 SL-a(Steroidal glycoside SL-a (SL-0)),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4)-β-D-吡喃半乳糖苷-26-O-β-D-吡喃葡萄糖苷(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6-O-β-D-glucopyranoside), 甾體糖苷 SL-b(Steroidal glycoside SL-b (SL-1)), 替告皁甙元(Tigogenin), 新替告皁甙元(Neotigogenin), 薯蕷皁甙元(Diosgenin), 雅姆皁甙元(Yamogenin),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4)-β-D-吡喃半乳糖苷(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 甾體糖苷 SL-c(Steroidal glycoside SL-c),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4)-β-D-吡喃半乳糖苷(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 甾體糖苷 SL-d(Steroidal glycoside SL-d),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1→4)-β-D-吡喃半乳糖苷(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