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

罌粟

YING SU

  • 英文名稱: Papaver somniferum L. Poppy Seed
  • 別名:御米,罌粟米,象谷,米囊,囊子,卸米,卸米子,象谷囊,粟米,罌子粟,鶯粟
  •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種子。
  • 道地藥材:歐洲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02-06

罌粟的傳統功效


1. 潤燥

罌粟在中醫應用中,潤燥之效顯著。其功在於滋養津液,故能緩解肺燥咳嗽、咽喉腫痛等因津液虧虛所致之症狀。對於皮膚乾燥、瘙癢,亦能發揮滋潤作用,由內而外改善津血不足。此外,腸燥便秘亦是其潤燥功用體現之一,透過其潤性協助排便,緩解大腸失潤之困。此乃罌粟生津潤燥,補益津液,改善體內陰虛、津枯狀態之傳統中藥觀點。

2. 通經絡

罌粟在中藥學觀點中,其通經絡之能主要體現於其活血化瘀功效。此可改善經絡中氣血運行不暢、瘀滯痹阻之證,進而緩解疼痛、消散腫脹。經絡得以通暢,則氣血順達。其鎮痛作用,亦可視為疏通經絡、解除「不通則痛」之理。對於呼吸系統,罌粟有助於止咳平喘,此乃透過調暢肺臟氣機,使肺津上布、氣道通利,確保肺經氣血運行無礙,以緩解咳喘之苦。此外,罌粟尚能安神鎮靜,此功效有助於穩定心神、調和心肝二經之氣機,使精神安定,有助改善因氣機不暢或心神不寧所致的失眠多夢等症。

罌粟的古代典籍


罌粟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罌粟的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分析確證源於其主要活性成分嗎啡。嗎啡是一種強效的阿片類受體激動劑,主要透過與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和脊髓)及周圍組織的μ-阿片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當嗎啡與這些受體結合時,它能有效阻斷疼痛信號從外周向大腦的傳遞,同時改變大腦對疼痛的感知與情感反應。其機制涉及抑制痛覺傳導通路中神經遞質(如P物質、谷氨酸)的釋放,並啟動下行性疼痛抑制系統。這些中樞作用共同導致了其顯著的鎮痛效果,廣泛應用於緩解中度至重度疼痛,包括癌症疼痛、手術後疼痛、外傷疼痛及內臟絞痛等。嗎啡的藥理作用直接且強效,主要作用於疼痛感受、調控及情感處理層面。

罌粟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關於中藥「罌粟」的注意事項:

  1. 多食利二便:食用過量會導致腹瀉和利尿。
  2. 動膀胱氣:會刺激膀胱,影響排尿功能。
  3. 孕婦禁用: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
  4. 哺乳期禁用:會透過母乳影響嬰兒。
  5. 鎮靜作用:具有鎮靜作用,不宜與其他鎮靜藥物同時服用。
  6. 成癮性:其中含有的嗎啡具有成癮性,長期服用容易成癮。
  7. 呼吸抑制:服用後可能抑制呼吸中樞,導致呼吸困難。
  8. 低血壓:可能導致血壓下降,特別是低血壓患者應慎用。
  9. 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會與某些藥物(如抗凝血藥、鎮痛藥)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罌粟相關的方劑


罌粟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胰臟炎嘔吐脫肛腹痛痢疾失眠咳嗽疼痛皮膚乾燥

罌粟含有的化學成分


罌粟鹼(Papaverine), 嗎啡(Morphine), 那可汀(Narcot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