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粟散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都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芎粟散中其他藥物如白芷、防風等,也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與川芎相互配合,能增強止痛效果,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芎粟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川芎與罌粟殼兩味藥材組成。川芎性溫味辛,長於行氣活血,為治頭痛之要藥;罌粟殼則富含生物鹼,具有顯著的止瀉、鎮痛效果。兩藥相配,旨在調和血氣,緩解疼痛,尤適於治療因氣滯血瘀所引起的腹痛、腸胃不適。罌粟殼雖具強效,但因其含有嗎啡等成分,易致成癮,故應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防藥物濫用帶來的副作用。此方結合了川芎的活血通絡與罌粟殼的鎮痛安神,對症施治,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粟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噤口紅白痢疾,久不癒者」。「噤口痢」乃痢疾重症,患者症見下痢膿血(紅白相雜)、飲食不入、嘔噦不食,病機多屬濕熱邪毒壅滯腸道,兼胃氣上逆,久病則氣血耗傷。方中強調「久不癒」,提示此方適用於痢疾遷延、正氣已虛而邪毒未盡之證,可能兼見氣滯血瘀或脾胃虛弱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川芎(1兩):
- 性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
- 於此方中,川芎主要發揮「行氣活血」作用。痢疾日久,濕熱毒邪阻滯腸絡,易致氣血瘀滯,脘腹脹痛;川芎辛散溫通,能開鬱結、調血行,助化解腸道氣血壅滯。此外,其升散之性可助脾胃清陽上升,緩解噤口痢之嘔逆不食。
罌粟殼(去蒂,1兩):
- 性味酸澀平,歸肺、大腸、腎經,功擅斂肺止咳、澀腸止瀉。
- 針對「久痢滑脫」,罌粟殼澀腸止痢以治標,固攝腸道過度排泄,減少氣血津液耗傷。其微寒之性兼能緩和川芎溫燥,避免辛散過度。然其具成癮性,古人用於急症需權衡利弊。
配伍邏輯:
- 標本兼顧:罌粟殼收澀止痢以治標,川芎行氣活血以調本,二者一收一散,既防罌粟殼閉門留寇,又避川芎辛散耗正。
- 氣血並調:川芎行氣活血,改善腸道氣血瘀滯;罌粟殼固攝氣血,防其下脱,適合久痢氣血失和之證。
- 升降相因:川芎升發清陽,罌粟殼收降濁陰,二者調和脾胃升降,契合「噤口痢」之胃氣上逆病機。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通過「行氣活血+澀腸固脱」雙向調節,針對久痢之「邪滯未清而正氣已虛」的病機特點。藉川芎疏通腸道氣血、振奮脾胃之氣,輔以罌粟殼收斂固澀,減少下痢耗傷。蜜湯調服可緩和藥性,兼補中益氣,輔助恢復脾胃功能。整體配伍簡潔,體現古人對久痢「虛中夾實」的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川芎1兩,罌粟(去蒂)1兩。
上為細末。
每服8分,空心蜜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芎粟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五。 組成:川芎1兩,罂粟(去蒂)1兩。 主治:噤口紅白痢疾,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