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的傳統功效
1. 提神醒腦
茉莉花,芳香撲鼻,自古以來不僅為人們喜愛,更被應用於中醫藥領域。其提神醒腦的功效,雖未在古代典籍中被直接且明確地歸類為主要功效,但從諸多記載中,我們可推敲其間接作用機理。
《本草再新》記載茉莉花「清虛火」,虛火上擾,往往表現為心煩失眠,精神不振,而茉莉花的清熱作用能間接改善此種狀態,使人精神舒暢,達到提神醒腦的效果。 此外,「去寒積」也能從側面說明其調理氣血的作用,氣血通暢,自然有助於改善精神狀態。
《隨息居飲食譜》提及茉莉花「和中下氣,闢穢濁」,「和中」指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功能良好,則氣血充足,自然能提升精神活力。「闢穢濁」則暗示其能淨化體內環境,排除導致精神不振的濁氣。
《飲片新參》則強調茉莉花的「平肝解鬱,理氣止痛」。肝氣鬱滯,同樣會影響情緒與精神,導致頭昏腦脹、精神不濟。茉莉花平肝解鬱,疏通肝氣,自然有助於提神醒腦。
雖然上述典籍並未直接闡述茉莉花的提神醒腦功效,但從其清熱、理氣、和中、解鬱等多方面功效來看,茉莉花間接地改善了導致精神不振的諸多症狀,使其達到提神醒腦的效果。 其怡人的香氣,更能令人心曠神怡,從嗅覺方面促進身心放鬆,進而提升精神狀態。 這或許也是茉莉花作為提神醒腦之品的另一種機理。
2. 消腫止痛
茉莉花,芳香四溢,除了聞香怡情,在傳統中醫領域中,亦有其獨特的消腫止痛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一,而是透過多種途徑實現。
從古代醫籍記載來看,茉莉花的消腫止痛作用,與其清熱解毒、理氣止痛的特性密切相關。《本草再新》記載其「治瘡毒,消疽瘤」,說明茉莉花能有效處理因感染或炎症引起的腫痛,具有消腫解毒的作用,這應與其清熱解毒之效有關,能有效化解體內鬱積的邪氣,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飲片新參》則指出其「平肝解鬱,理氣止痛」,肝氣鬱結常導致疼痛,茉莉花能疏通肝氣,緩解疼痛,這也解釋了其止痛的機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側重茉莉花不同的功效。《隨息居飲食譜》提及其「和中下氣,闢穢濁,治下痢腹痛」,說明茉莉花對於腸胃疾病引起的疼痛亦有療效,這可能與其調節腸胃功能,排除穢濁之氣有關。而《四川中藥志》記載其以菜油浸泡後滴耳,可治耳心痛,則突顯其外用止痛的功效。 雖然《現代實用中藥》著重其洗眼治結膜炎的功效,但其消炎作用也間接支持其消腫止痛的特性。
綜上所述,茉莉花消腫止痛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消炎或止痛,而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理氣解鬱、和胃理腸等多重作用,從不同角度緩解疼痛和腫脹。 其作用機制需要更進一步的現代藥理研究來深入探討。
3. 清熱解毒
茉莉花,素雅芬芳,不僅是賞心悅目的花卉,更在中醫藥典籍中佔有一席之地,其清熱解毒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記載。綜觀數部古籍,茉莉花清熱解毒的功效並非單一指向,而是通過不同途徑來實現。
《本草再新》指出茉莉花「能清虛火,去寒積,治瘡毒,消疽瘤」。此處的「清虛火」指的並非一般的實熱,而是指陰虛內熱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而「去寒積」、「治瘡毒,消疽瘤」則顯示其在處理感染性疾病方面的能力,可能通過促進組織修復、抗菌消炎等機制發揮作用。
《隨息居飲食譜》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茉莉花的功效:「和中下氣,闢穢濁。治下痢腹痛。」「和中下氣」說明其能調節脾胃功能,「闢穢濁」則暗示其具有殺菌抑菌的潛力,因此能治療由感染引起的腹痛、痢疾等。
《飲片新參》則強調茉莉花的「平肝解鬱,理氣止痛」作用。肝氣鬱結也是導致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茉莉花或許能通過疏肝理氣來緩解因肝氣不順引起的疼痛。
此外,《現代實用中藥》記載茉莉花可「洗眼,治結膜炎」,《四川中藥志》則記載其可用於「治耳心痛」。這些臨牀應用也間接驗證了其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總體而言,古代醫家對茉莉花清熱解毒功效的認識,並非單純依靠某一特定機制,而是基於其多方面的作用,例如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疏肝理氣、抗菌消炎等,從不同層面調節人體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其清熱解毒的機理有待現代藥理學進一步探究。
4. 理氣止痛
茉莉花,芳香四溢,不僅為人所愛,在中醫領域亦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其「理氣止痛」的功效,古籍多有記載。
《飲片新參》直接指出茉莉花具有「平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這是對其功效最直接的概括。 肝氣鬱結,往往導致氣機不暢,產生疼痛,茉莉花能平抑肝氣,疏通氣機,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這也與《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的「和中下氣,闢穢濁,治下痢腹痛」相呼應。「下痢腹痛」多因氣滯不通、寒邪內阻所致,茉莉花能「和中下氣」,即調和中焦脾胃之氣,順暢氣機,達到止痛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隨息居飲食譜》強調了茉莉花的「闢穢濁」功效,暗示其可能具有殺菌消炎作用,這也間接地解釋了其止痛機理。
雖然《本草再新》著重描述茉莉花的清熱解毒功效,例如「清虛火,去寒積,治瘡毒,消疽瘤」,但從整體來看,這些功效並非互相矛盾。 炎症本身也常伴隨疼痛,因此茉莉花消炎的特性,也能間接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茉莉花理氣止痛功效的記載,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指向其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療效。 其作用機理可能涉及到平肝解鬱、消炎止痛等多個方面,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而《四川中藥志》記載的以茉莉花油治耳痛,則更突顯了其應用領域的多樣性。
5. 補益肝腎
茉莉花,芳香襲人,在中醫藥典籍中,雖未被廣泛記載為主要的「補益肝腎」藥材,但從諸多古籍記載中,仍可窺見其間接或輔助的肝腎益處。
《本草再新》記載茉莉花「清虛火」,而肝腎陰虛常伴隨虛火上升,茉莉花的清熱功效,可以間接地緩解因肝腎陰虛導致的虛火旺盛。 「去寒積」則暗示其可能有助於排除體內淤積的寒邪,而寒邪也是影響肝腎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茉莉花能改善肝腎功能受阻的體質。
《飲片新參》提到茉莉花「平肝解鬱,理氣止痛」。 肝主疏泄,情志不暢易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肝腎功能。茉莉花能平肝解鬱,有助於疏通肝氣,使肝腎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間接地起到益肝的功效。 「理氣止痛」也暗示其可能緩解因肝腎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隨息居飲食譜》和《四川中藥志》中記載的茉莉花功效,側重於其對腸胃和耳部疾病的療效。雖然與肝腎的直接關係不甚明顯,但中醫講求整體觀,腸胃、耳部健康與整體氣血運行息息相關,改善這些部位的狀況,亦能間接促進肝腎的健康。
總體而言,雖然茉莉花並非專門的補益肝腎藥材,但其清熱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能改善一些影響肝腎功能的病理狀態,從而起到間接的輔助作用。 需注意的是,單方茉莉花應用於補益肝腎方面的臨牀證據有限,其功效的體現,可能更多體現在整體調理和改善體質方面。
6. 止血
茉莉花,芳香撲鼻,其藥用價值在古代醫籍中亦有所記載,雖非以止血為主要功效,但從其相關記載中,我們或可推測其間接的止血作用機理。
《本草再新》記載茉莉花「能清虛火,去寒積」,虛火內擾,往往導致出血傾向,而茉莉花清熱降火的作用,能從根本上改善體內環境,間接地減少出血的可能性。 「治瘡毒,消疽瘤」則說明其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對於外傷出血伴發感染的情況,茉莉花能減輕炎症反應,有利於傷口癒合,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飲片新參》指出茉莉花「平肝解鬱,理氣止痛」。肝氣鬱結,氣機逆亂,亦可能導致出血。茉莉花平肝解鬱,疏通氣機,使得氣血運行順暢,自然能減輕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隨息居飲食譜》、《現代實用中藥》和《四川中藥志》雖然記載了茉莉花的其他功效,如和中下氣、治結膜炎、治耳心痛等,但這些功效與直接的止血作用並無直接關聯。 它們更側重於茉莉花在消化系統、眼部疾病和耳部疾病的應用。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並未明確指出茉莉花具有直接的止血功效。其止血作用,更多的是通過清熱解毒、平肝解鬱、疏通氣血等間接途徑來實現。 需強調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結論,茉莉花用於止血應謹慎,並非所有出血情況都適用。
7. 理氣行氣
茉莉花,香氣襲人,在中醫領域中,其「理氣行氣」的功效並非其主要著重,但從多部古籍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間接的理氣作用。
《本草再新》記載茉莉花「清虛火,去寒積」,虛火和寒積的積聚,往往會造成氣機阻滯,因此茉莉花通過清除這些致病因素,間接地促進了氣的運行。 寒邪阻滯,氣機不暢,容易導致腹痛、痢疾等症狀,而《隨息居飲食譜》則指出茉莉花「和中下氣,闢穢濁,治下痢腹痛」,「和中下氣」指其能調和脾胃,促進氣機的升降,從而緩解下痢腹痛。這側面說明茉莉花能改善氣機紊亂的狀態。
《飲片新參》更直接地指出茉莉花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並提到「平肝解鬱」。肝氣鬱結,同樣會影響氣的運行,而茉莉花能疏解肝鬱,使得氣機得以順暢。 雖然其理氣功效並非像陳皮、香附那樣顯著,但其在疏解肝鬱、調和脾胃等方面的作用,間接地促進了全身氣機的平衡和運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古籍記載的功效,側重點各有不同,並且多數並非直接點明其「理氣」功效,而是通過治療相關症狀,間接體現其理氣作用。 因此,茉莉花在理氣方面的應用,可能更偏向於輔助治療,而非單獨使用以達到顯著的理氣效果。 其獨特的香氣,或許也具有一定的舒緩情緒、調節氣機的作用。
茉莉花的現代功效
1. 抗衰老美容養顏
茉莉花性微寒,味甘,入肺、脾經,中醫視其為滋養之品。其清熱解毒、理氣化痰、疏肝益氣、安神醒腦之功,奠定美容養顏的內在基礎。體內毒素清除,氣機暢達,肝氣條達,可減少因內熱或氣滯血瘀引致的皮膚問題,如暗沉、色斑。配以安神醒腦之效,助眠改善氣色,使肌膚光澤。
更直接地,茉莉花在中醫理論中被用於治療皮膚衰老、皺紋及色斑等症,顯示其對肌膚的修復和改善作用。現代研究揭示,茉莉花富含維生素C與類黃酮等高效抗氧化劑。這些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害,從源頭上延緩細胞老化,維持肌膚年輕態。此外,茉莉花也被證實有助於促進皮膚膠原蛋白的合成。膠原蛋白是維持皮膚彈性與緊緻度的關鍵結構,其充足以助於增加肌膚的韌性,撫平細紋,減少皺紋的生成,使皮膚更顯飽滿、光滑。
綜合而言,茉莉花內外兼修,既從內部調理氣血平衡、清除積鬱,又從分子層面抵抗氧化、促進修復,共同達成抗衰老、養顏美容的功效,賦予肌膚由內而外的健康與活力。
2. 抗腫瘤
茉莉花,性溫,味辛、苦,歸肺、脾二經。傳統中醫藥學認為,其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暑、理氣化痰,同時具備解毒消腫之效用。現代藥理研究對茉莉花在抗腫瘤方面的潛力進行了深入探索,揭示其蘊含多種具有藥理活性的成分。
其中,茉莉花所含的生物鹼類物質,被證實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無限增殖與擴散,並能誘導腫瘤細胞進入程序性死亡,即凋亡,從而加速清除體內異常細胞。同時,其揮發油成分對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扮演重要角色,能提升身體對抗疾病的整體防禦能力,進而間接或直接地抑制腫瘤的生長與發展。
此外,有機酸是茉莉花中另一類重要的活性成分,它們展現出強大的抗氧化活性,能夠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少細胞氧化損傷,從源頭上降低細胞癌變的風險,並阻礙已形成腫瘤的進一步惡化。基於這些多方面的藥理作用,茉莉花被認為可作為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藥物。
3. 預防心血管疾病
茉莉花,性溫味甘,入心、肝經。傳統中醫認為其能理氣開鬱、疏肝解鬱,亦兼具清熱解毒與利尿通淋之功。這些特性使其在調節人體氣機與代謝平衡上扮演一定角色。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闡明,茉莉花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其中尤以揮發油和多酚類化合物為核心,正是這些物質賦予了茉莉花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顯著潛力。
具體而言,茉莉花所含的天然化合物被證實具有擴張冠狀動脈的功效,能有效增加心肌的血流供應,改善心臟的氧氣與營養狀態,對於緩解或預防心肌缺血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其降血壓作用亦不容忽視,透過調節血管內皮功能及平滑肌張力,有助於降低過高的血壓,從而減輕心臟負荷,降低高血壓相關的心血管風險。此外,茉莉花還能顯著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間的營養與氧氣交換,確保血液在末梢血管網絡的暢通流動,減少局部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受損。
更為重要的是,茉莉花展現出良好的抗血栓形成能力。它能透過多種途徑,如抑制血小板的過度聚集或調節凝血因子活性,有效降低血管內形成血栓的風險,這是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栓塞性疾病的關鍵機制。總而言之,憑藉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改善微循環及抗血栓等多重藥理作用,茉莉花對於預防冠心病、心肌梗塞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具有綜合性的保護效果。
4. 抗菌抗病毒
茉莉花性涼味甘,傳統上歸經於肺、肝、脾,素以清熱解毒功效為人所識。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其抗菌抗病毒潛力主要源於豐富的揮發油、多酚類化合物及黃酮類物質。其中,茉莉花所含揮發油,尤其以茉莉酮與茉莉醇為關鍵活性成分,展現出廣譜的抗菌效能。這些成分能有效抑制多種常見病原菌的生長,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鏈球菌等,顯示其對細菌性感染的潛在防禦作用。
此外,茉莉花在抗病毒方面亦具獨特優勢。其內含的多酚類化合物,如兒茶素與沒食子酸,已被證實可發揮顯著的抗病毒作用。這些化合物能干擾病毒的複製過程,對流感病毒及皰疹病毒等具有抑制效果,有助於減緩病毒感染的進程與症狀。因此,考量其多元的活性成分與明確的抗菌抗病毒機制,茉莉花在輔助治療如感冒、流感等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減輕症狀、促進康復的潛力,為傳統醫學的應用提供了現代科學的佐證。
5. 改善消化系統
茉莉花,性味溫甘,歸經主要為脾、胃經。其在中醫理論中,素具理氣和胃、消食化痰之功,並能通便下泄,明確指向其對消化系統的正面影響。
從現代藥理學角度觀之,茉莉花所含的豐富揮發油成分是其改善消化系統的關鍵。這些揮發油能有效刺激胃腸道,促進消化腺體的胃液分泌,進而增強胃腸的蠕動功能。此機制直接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顯著緩解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胃部不適感及脹氣等症狀。
此外,茉莉花中的茶多酚亦扮演重要角色。茶多酚能夠抑制胃腸道內有害菌的滋生與繁殖,有助於維護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同時,其對胃腸道黏膜具有保護作用,降低炎症發生的風險,從而全面促進胃腸道的長期健康。
6. 抗氧化
茉莉花的藥理功效中,其抗氧化作用尤為顯著。此花卉富含天然抗氧化劑,主要包括茶多酚、兒茶素等。這些活性化合物是其抵禦氧化應激的核心物質。
茶多酚與兒茶素等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自由基是細胞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不穩定分子,過量累積會對細胞膜、蛋白質及DNA造成氧化損害,進而加速細胞老化,甚至引發慢性疾病。茉莉花中的抗氧化劑透過中和這些具破壞性的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攻擊,從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此外,茉莉花的抗氧化特性亦能間接增強機體的免疫防禦能力。當體內自由基數量得到控制,細胞健康狀況改善,整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也隨之提升,有助於身體更有效地抵抗病原體侵襲。
傳統文獻如《茶經》與《本草綱目》雖非直接闡述抗氧化概念,但所載「清肝明目」、「生津止渴」、「降火利尿」等功效,從現代藥理角度觀之,亦有助於促進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與氣血運行,為抗氧化物質的充分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內環境基礎。茉莉花作為性溫味辛香之品,其芳香闢穢特性,亦能輔助調節生理機能,整體提升個體健康水平。
7. 改善大腦功能
茉莉花,性溫味香,入肝經,傳統上便有其獨特功效。其理氣化瘀、舒肝解鬱之性,間接有助於身心舒暢,為醒腦開竅、安神定驚奠定基礎。尤其製成茶飲,茉莉花對改善大腦功能展現多重藥理作用,關鍵在於其蘊含的豐富芳香油成分與茶多酚。
芳香油成分能直接刺激大腦皮層,增強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此作用有助於顯著提高個體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使人精神為之一振。同時,它被認為能強化記憶力,並促進思維過程的清晰與敏捷,有效提神醒腦。
茶多酚則從另一路徑發揮其益腦效用。它被證實能有效促進大腦血液循環,確保腦細胞獲得充足的氧氣與營養供應,從而增強腦細胞的活性與功能。此外,茶多酚是強效的抗氧化劑,能中和自由基,保護腦細胞免受氧化應激的損傷,這對於延緩腦細胞衰老至關重要。長期攝取有助於維護神經元的健康,潛在地降低罹患老年癡呆症的風險。
透過這些複合作用,茉莉花不僅能舒緩疲勞,增進專注,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整體腦機能,提升認知表現,同時優化睡眠品質,達到身心平衡之效。
8. 止痛功效
茉莉花,性溫、味辛微苦,入肺、肝二經。其藥理作用核心在於理氣開鬱、行氣止痛。中醫理論核心概念「不通則痛」,而茉莉花能助氣機流通,疏通經絡,從而緩解疼痛。
《本草綱目拾遺》明確記載:「茉莉花,味辛,入肺經,發散風寒,止痛。」此處強調其辛味歸肺經,具發散邪氣之功,能驅散表證風邪,緩解疼痛。而《醫林纂要》亦云:「茉莉花,性溫,味辛,入肺、肝經,散風寒,止痛。」兩書皆點明其溫辛發散,祛風散寒,透過溫通經絡、理氣活血,進而達止痛之效。
此止痛功效尤適用於風寒所致之疼痛,如感受風寒外邪所引發的頭痛、肢體關節疼痛。此外,茉莉花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特性,亦使其對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不適(胃痛),以及因寒濕凝滯、氣血不暢所引起的經期腹痛,具有舒緩作用。它不僅止痛,更兼顧了氣機調暢及祛邪散寒,是其藥理作用的特色。
茉莉花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場,3~10g;或代茶飲。外用:適量,煎水洗目或菜油浸滴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茉莉花注意事項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茉莉花性涼,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腹瀉或影響乳汁分泌。
- 脾胃虛寒者慎用:茉莉花性寒,脾胃虛寒者過量食用可能會加重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 陰虛火旺者慎用:茉莉花性涼,陰虛火旺者過量食用可能會加重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 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茉莉花與某些藥物,如抗凝血劑、降壓藥、鎮靜劑等,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應諮詢醫師或藥師。
- 過量食用易中毒:茉莉花中含有少量生物鹼,過量食用可能會導致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
- 特異過敏者應避免:部分 افراد對茉莉花過敏,接觸或食用後可能出現皮膚過敏、呼吸困難等症狀。
- 購買應注意來源:應購買產地明確、品質有保障的茉莉花,避免購買來源不明或品質不佳的產品。
- 不宜長時間保存:茉莉花含揮發性成分,不宜長時間保存,應儘快飲用或使用。
- 不宜大量飲用:茉莉花茶雖然有養生保健功效,但不宜大量飲用,建議每日飲用量不超過 500 毫升。
茉莉花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茉莉花含有的化學成分
芳樟醇(linalool), 乙酸苯甲酯(Benzyl acetate), 順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 乙酸3-己烯酯(3-Hexenyl acetate), 苯甲酸甲酯(Methyl benzoate), 順-3-苯甲酸己烯酯(cis-3-Hexenyl benzoate), 鄰氨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anthranilate), 吲哚(Indole), 順式-茉莉酮(cis-Jasmone), 素馨內酯(Jasminelactone), 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9-去氧迎春花甙元(9-Deoxyjasminigenin), 迎春花甙(Jasmin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