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地風

鑽地風

ZUAN DI FENG

  • 英文名稱:Schizophragma integrifolium(Franch.)Oliv.[S.hydrangeoides Sieb.et Zucc.var.integrifolium Franch.] Root-bark of Chinese Hydrangeavine
  • 別名:全葉鑽地風,桐葉藤,追地楓,迫地楓,利筋藤
  •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鑽地風的根及莖藤。採收和儲藏:全年可採,挖取根部,剝取根皮,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安徽, 浙江, 湖南, 湖北, 貴州
  • 生長環境:山坡疏林, 路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鑽地風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鑽地風在中醫傳統觀點中,其散風寒之效尤為突出。其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通行,故能有效地祛除體表的風寒邪氣。由於肺主皮毛,風寒之邪多侵犯肺臟,鑽地風歸肺經,能溫散肺中風寒,宣通肺氣,進而達到止咳喘的功效。此外,鑽地風亦歸肝、腎經。腎主骨,鑽地風入腎經後能溫腎散寒,有助於通利關節,緩解筋骨疼痛。肝主疏泄,鑽地風歸肝經則能疏肝解鬱,輔助通利小便。綜合來看,鑽地風透過其辛溫的藥性及所歸經絡,展現出其在散風寒、止咳喘以及緩解筋骨疼痛方面的傳統中藥學價值。

2. 祛風活血

鑽地風以其微溫之性,辛、苦之味,入肝腎二經,展現出顯著的祛風活血功效。中醫理論強調「辛能行散,苦能燥濕,溫能通陽」,鑽地風正得其精髓。其辛味有助於氣血之運行宣散,活血通絡,化解瘀滯;苦味則善於燥濕,清理體內因濕邪阻滯而形成的不暢;微溫之性則能溫通經脈,助陽氣運行,驅散風寒濕等外邪。三者相合,共同作用於肝腎,肝主筋藏血,腎主骨生髓,為關節活動之根本,故能有效祛除風邪、寒邪、濕邪,改善局部氣血阻滯,使經脈暢通,氣血循環恢復,從而緩解痹痛,尤其是風濕性關節疼痛。氣血通暢則「不通則痛」的病機得以解除,是其通絡止痛的基礎。

3. 通經絡

鑽地風,性味辛溫,直歸肝腎二經。其通經絡之效,粹於其辛散走竄、溫通活血之性。肝主筋,腎主骨,此藥能直達病所,疏風散寒,活血化瘀,將阻滯經脈之邪氣、瘀血驅散。其名「鑽地」,正喻其穿透力強,善於破開頑固痹阻,使氣血得以暢行無阻。故凡因風濕痹痛、筋骨僵硬,或跌打損傷導致經絡不通、氣血凝滯者,皆賴其強效宣通之力,使經脈復歸暢達,筋骨得以舒展。

4. 活絡止痛

鑽地風,性味甘辛溫,其活絡止痛之功,深植於中醫理論。此藥辛能行散,溫能通陽散寒,故具溫經散寒之效。古人云其入肝經,肝主筋,藏血,與筋骨關節活動功能密切。當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或跌打損傷導致氣血瘀滯,筋脈失養則生疼痛。鑽地風之辛溫特性,能疏通肝經及全身經絡,驅散阻滯經絡之邪氣,活血化瘀,使氣血得以暢行無阻。氣血流通順暢,筋脈得養,則能有效緩解各種疼痛,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及腰背痠痛等由經絡不暢、氣血瘀滯所致之痛症,更顯其活絡止痛之效。

5. 祛風除濕

鑽地風,味苦、辛,性微溫,歸肝、腎經。傳統中醫認為,鑽地風在祛風除濕方面具有顯著功效。其辛溫之性,善於走竄透達,能宣散體表鬱滯之風寒濕邪,使外邪得以透表而出。同時,鑽地風的苦味則能燥濕,有助於清除體內因濕邪內盛所致的濕濁,達到內外兼治的祛風燥濕之效。此外,鑽地風能活絡筋骨,使氣血循行暢通無阻,氣血流通則濕邪無處藏匿,利於濕邪的排出。其消腫止痛之效,亦體現於通利關節、緩解疼痛,特別是針對風濕痹阻、濕邪滯留關節所致的腫痛,體現其從根本上消除濕邪所引發的病機。

6. 活血化瘀

鑽地風,味辛性溫,歸肝脾經。辛能行散,溫能通暢,故善入血分,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其力較峻,常言「破血」功效,主治金瘡折傷,瘀血腫痛。對於婦科瘀阻,如月經閉止、產後瘀阻亦有良效。乃因血瘀不通,「不通則痛」,鑽地風能開瘀結,通暢血脈,則諸痛可緩。

鑽地風的古代典籍


鑽地風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鑽地風的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分析可歸因於其活性成分。其「辛散溫通」特性暗指其可能含揮發油、生物鹼或黃酮類化合物,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組織水腫與炎症反應,此乃其緩解風寒濕痹、關節肌肉疼痛的基礎。這些成分或透過抑制細胞因數、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質合成而發揮抗炎鎮痛作用。「散瘀活血」則提示其具改善微循環、抗凝或促纖溶活性,有助於消除局部瘀血阻滯,直接緩解因血瘀引起的劇痛,尤其對婦科痛症如痛經具有解痙與止痛雙重效果。

鑽地風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鑽地風注意事項:

  1. 性味辛溫,過量服用會刺激性強,避開過量攝取。
  2. 孕婦、哺乳期女性、兒童、過敏體質者應避免使用。

鑽地風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損傷赤白帶白帶疼痛癲癇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