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orbicula fluminea (Müller)
Freshwater Clam Shell
- 別名:扁螺
- 藥品來源:為蜆科動物河蜆或其近緣動物的貝殼。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捕後入當時水燙死,取殼,洗淨,曬乾。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蜆殼的傳統功效
1. 祛濕和胃
蜆殼具有祛濕和胃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反胃吐食、胃痛吞酸。蜆殼富含蛋白質、鈣、鎂、鐵、鋅等營養成分,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健脾益氣的功效。蜆殼中的碳酸鈣可以幫助中和胃酸,緩解胃痛、胃酸過多等症狀。
2. 化痰止嗽
蜆殼性寒、味鹹,歸肺、腎經,具有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蜆殼中含有豐富的鈣、鎂、磷等礦物質,以及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這些營養成分可以幫助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此外,蜆殼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幫助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從而減輕呼吸道炎症,緩解咳嗽。
蜆殼的古代典籍
-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這本中醫古籍的記載,蜆殼這種中藥具有化痰和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痰多引起的嘔吐,以及胃酸反流導致的心口疼痛,或是突然的劇烈咳嗽。
此外,將蜆殼燒成灰後,可以塗抹在各類因濕氣過重而引發的皮膚病變上,如濕疹等,其療效與蚌粉相似,兩者皆能用來處理這類皮膚問題。
從上述描述可見,蜆殼在中醫學中被視為一種用途廣泛的藥材,既能內服調理身體,又能外用護理皮膚,顯現出中醫藥物的多元應用特性。
- 《 本草經集注》:《本草經集註》由南朝梁代的陶弘景所著,對於中藥「蜆殼」的解釋如下:
「陶弘景認為,蜆殼具有止住腹瀉的功能。」
- 《 新修本草》:
根據《新修本草》的記載,蜆殼這味中藥可以用來治療女性生殖器部位的瘡病,也就是俗稱的陰瘡。
在這裡,《新修本草》僅指出蜆殼對於陰瘡有治療效果,但並未詳細說明其具體的使用方法和原理。這顯示了古代中醫學對於某些藥物的認識,可能基於長期的實踐經驗而形成,未必會詳細解釋其作用機制。然而,這也反映了中醫學注重臨牀療效的特點,以及對於自然界的敏銳觀察力。
- 《 本草拾遺》:根據中醫古書《本草拾遺》的記載,蜆殼這味中藥,如果經過焚燒成灰後用水吞服,可以治療一種名為「反胃」的病症,這種病會使人出現嘔吐食物的情況。此外,蜆殼灰還能幫助消除囤積在心臟和胸部區域的痰水,改善相關的不適症狀。
- 《 日華子諸家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對於中藥「蜆殼」的解釋為:用於治療失精和反胃的症狀。
轉譯成現代語境則是:根據《日華子諸家本草》的記載,蜆殼這味中藥可用來改善和治療精液流失(失精)以及胃部不適、易惡心嘔吐(反胃)等問題。
-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這本中醫古籍的記載,蜆殼這種中藥具有化痰和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痰多引起的嘔吐,以及胃酸反流導致的心口疼痛,或是突然的劇烈咳嗽。
此外,將蜆殼燒成灰後,可以塗抹在各類因濕氣過重而引發的皮膚病變上,如濕疹等,其療效與蚌粉相似,兩者皆能用來處理這類皮膚問題。
由此可見,蜆殼在中醫裡應用範圍頗廣,不僅能內服調理身體,也能外用於皮膚疾病,是個相當實用的中藥材。
- 《 醫林纂要》:《醫林纂要》這本中醫古籍對於中藥"蜆殼"的解釋是:它能去除血液中的過熱情況,同時有收斂虛汗的作用。
蜆殼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2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或調敷。
蜆殼含有的化學成分
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 碳酸鎂(Magnesium carbonate), 殼蛋白(Conchiolin), 膽甾醇(Chole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