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根
WU ZHU YU GEN
- 性味:辛, 熱, 苦
- 歸經:脾經, 腎經, 胃經
- 寒熱指數:
0
- 英文名稱: Root of Medicinal Evodia
- 別名:茱萸根
- 藥品來源:為藥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根或根皮。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 道地藥材:貴州, 湖南, 江西, 廣西, 廣東
- 生長環境:疏林, 林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吳茱萸根的傳統功效
1.
吳茱萸根具有抗炎作用,這主要歸因於其中所含有的生物鹼和揮發油成分。生物鹼具有抑制炎症因子釋放的作用,而揮發油成分則具有減少炎症細胞浸潤的作用。因此,吳茱萸根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應,並減輕炎症引起的組織損傷。臨牀研究表明,吳茱萸根提取物在治療關節炎、腸炎、皮膚炎症等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
吳茱萸根的古代典籍
- 《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殺三蟲。
- 《 名醫別錄》:根據中醫古書《名醫別錄》的記載,吳茱萸的根部外皮具有多種療效。它可以殺死體內的寄生蟲,特別是常見的蟯蟲,對此有顯著效果。此外,它還能用來治療喉嚨痛、聲音嘶啞和咳嗽等症狀,並可以止住腹瀉和控制消化不良的情況,對於食物不易消化的問題也能提供幫助。
對於女性來說,吳茱萸根的白皮能調理產後的餘血,有助於身體的恢復。同時,它也被認為是一種治療白癬的有效藥物,能改善皮膚病變的狀況。這些都是《名醫別錄》中對於吳茱萸根的療效描述。
- 《 藥性論》:根據中醫古書《藥性論》對於中藥「吳茱萸根」的記載,其皮部可以用來治療因接觸漆樹所引起的皮膚病變,也就是俗稱的漆瘡。此外,吳茱萸根主要可用於處理惡心、腹部劇烈疼痛的症狀,亦能用來控制無法停止的腹瀉情況,對於驅除體內的寄生蟲,如白蟲,也有一定的療效。
換句話說,《藥性論》指出吳茱萸根的皮部有著治療接觸性皮膚炎(漆瘡)的能力,且對腹部疼痛、嚴重腹瀉以及寄生蟲感染等病症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 《 食療本草》:在中醫古書《食療本草》中,有關於吳茱萸根的記載,以下是其內容的現代語解讀:
《食療本草》的作者孟詵提到,吳茱萸的根部外皮,可以用來緩解牙痛。
這句話的意思是,根據孟詵的記載,在《食療本草》這本書中,他指出吳茱萸根的外皮具有止牙痛的效果。這顯示了古代中醫學家對於吳茱萸根在治療牙痛上的應用有著一定的認識和經驗。
- 《 重慶草藥》:根據《重慶草藥》這本中醫古書的記載,吳茱萸根具有以下的功效與用途:
1. **行氣**:能幫助調理和順暢身體內的氣機,對緩解由氣滯所引起的不適有良好效果。
2. **暖中**:具有溫暖脾胃的作用,適合於脾胃虛寒者,能改善因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腹寒等症狀。
3. **溫腎**:能溫補腎臟,對於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腰膝酸軟、夜尿頻繁等有輔助療效。
4. **燥濕**:有助於清除體內的濕氣,適用於濕重所引發的病症,如濕熱下注導致的洩瀉等。
5. **治療多種疾病**:用於治療心胃冷氣痛(即心窩部位因寒氣導致的疼痛)、寒濕腰腹脹痛(腰腹部因寒濕引起之脹痛)、脾虛腹寒(脾氣虛弱導致的腹部寒冷)、洩瀉冷痢(寒性腹瀉、痢疾)、經閉腹痛(月經不調伴隨的腹痛)、疝氣等症狀。
總結來說,《重慶草藥》認為吳茱萸根是一種具有多重療效的中藥材,主要針對寒涼體質及由寒濕引起的多種疾病,有著良好的調理作用。
吳茱萸根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吳茱萸根中的活性成分,如生物鹼和揮發油,被認為具有抗腫瘤作用。這些成分可以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以及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等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此外,吳茱萸根還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幫助機體抵禦腫瘤的侵襲。
2. 抗氧化
吳茱萸根中的生物鹼和揮發油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而這些自由基是細胞損傷和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吳茱萸根中的多酚類化合物也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氧化應激水平。研究表明,吳茱萸根提取物可以增強小鼠的抗氧化能力,減少脂質過氧化和DNA損傷,並改善小鼠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
3. 鎮痛
吳茱萸根鎮痛的功效可能是由於其含有生物鹼類成分,例如芸香鹼、補骨脂鹼等,這些成分具有抗炎、鎮靜和鎮痛的作用。此外,吳茱萸根還含有揮發油及樹脂類等成分,這些成分也具有止痛的作用。吳茱萸根的鎮痛效果可能與其所含的成分共同作用的結果。
4. 抗菌
吳茱萸根中的活性成分,如生物鹼和揮發油,具有廣泛的抗菌譜,對多種細菌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吳茱萸根提取物可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多種細菌的生長,並具有抗菌活性。此外,吳茱萸根還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幫助人體抵抗感染和炎症。
吳茱萸根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量可用至30-60g;或浸酒;或入丸、散。
吳茱萸根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腹股溝疝氣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腎絲球腎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腹痛腰痛頭痛損傷肺炎皮膚炎腸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