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Sapium sebiferum (L.) Roxb.
Chinese Tallowtree Leaf
- 別名:虹葉,油子葉,卷子葉
- 藥品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烏桕的葉。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廣東, 廣西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烏桕葉的傳統功效
1. 解毒殺蟲
烏桕葉中的生物鹼不僅具有殺蟲作用,還可以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具有廣譜抗菌消炎的作用。此外,烏桕葉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免疫力,從而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2. 消腫散瘀
烏桕葉中的鞣質還可以增強血管壁的強度,減少血管破裂的風險,進一步起到消腫散瘀的作用。此外,烏桕葉還含有槲皮素,槲皮素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減輕腫脹和疼痛,促進瘀血消散。
烏桕葉的古代典籍
-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這本中醫古籍的記載,烏桕葉具有解毒療效。如果因為誤食了牛、馬等六畜的肉類,導致身體上出現了疔腫,甚至病情嚴重到有生命危險,可以將烏桕葉搗碎,擠出其自然汁液,一次服用一至兩碗的量。服用後會有劇烈的腹瀉反應,這是烏桕葉在幫助排除體內毒素,一旦毒素排出,病情就會得到緩解。如果服用一次後仍未見效,可再次服用。而在冬季時,若無法取得新鮮烏桕葉,則可用烏桕樹的根部代替。
-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這本中醫古籍的記載,烏桕葉具有解毒療效。如果因為誤食了牛、馬等六畜的肉類,導致身體出現了疔腫,甚至情況危急,有生命危險,可以將烏桕葉搗碎,製成自然汁液,一次喝下一到兩碗。這樣做可以引發劇烈的腹瀉,有助於將體內的毒素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如果服用後仍未見效,可以再次服用。而在冬天時,若無法取得新鮮的烏桕葉,可以使用烏桕的根部來替代。
- 《 生草藥性備要》:根據中醫古書《生草藥性備要》的記載,烏桕葉中的紅色部分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具體使用方法是將其煎煮成酒後飲用。
在《生草藥性備要》這本書裡提到,烏桕樹的葉子中紅色的部分,可以用來治療跌倒或打擊造成的身體傷害。治療方式是將紅色的烏桕葉煎煮,加入酒中,然後飲用這煮過的酒。
- 《 分類草藥性》:根據中醫古書《分類草藥性》的記載,烏桕葉這種中藥的主要療效是用來治療氣痛以及瘀血的情況。在古代中醫學中,氣痛通常指的是因氣滯不暢所導致的身體疼痛,而瘀血則是指血液在體內某部位積聚,無法正常流動,可能引發各種病痛。
- 《 嶺南採藥錄》:根據中醫古書《嶺南採藥錄》的記載,烏桕葉有著多種療效。首先,對於一些皮膚疾病如爛腳、疥癬或是蛇咬傷口,可以採取烏桕葉煎煮成水後用來清洗患處,達到治療的效果。其次,若因食用過量狗肉而導致身體發熱,可以將烏桕葉搗碎後與酒混合服用,以緩解症狀。
這本書中對烏桕葉的描述主要側重在其外用和內服兩方面的療效上,特別是針對皮膚問題及因特定食物引起身體反應的處理方式。
- 《 南寧市藥物志》:根據《南寧市藥物志》的記載,烏桕葉可以作為治療奶瘡的一種藥材。在古代醫學裡,奶瘡通常指的是產婦因乳腺炎所導致的乳房紅腫、疼痛等症狀。烏桕葉可能因為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被古人用於此病症的治療上。
烏桕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桕葉的注意事項
- 烏桕葉性寒,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
- 烏桕葉有瀉下作用,孕婦不宜食用。
- 烏桕葉有一定的毒性,過量食用可能會引起中毒。
烏桕葉的食用禁忌
- 烏桕葉性寒,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
- 烏桕葉有瀉下作用,孕婦不宜食用。
- 烏桕葉有一定的毒性,過量食用可能會引起中毒。
烏桕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陰道炎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疥癬疼痛
烏桕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沒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正三十二烷醇(n-Dotriacontanol), 無羈醇(Friedelin), N-苯基苯胺(N-Phenyl aniline)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