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黃汗」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黃汗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其特徵是患者會出現黃色的汗液。黃汗的病因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患者常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在治療上,可以使用健脾益氣、化濕清熱的藥物,如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生薑、大棗等。

黃汗在中醫古籍中被稱為「黃汗症」、「黃汗病」、「黃汗癰」等。《黃帝內經》中記載:「黃汗者,陰虛也,陰虛則陽盛,陽盛則汗出黃。」《本草綱目》中記載:「黃汗者,脾胃濕熱,或因飲食不節,或因勞倦過度,或因外感風寒,內生濕熱,皆可致病。」

黃汗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黃色的汗液
  • 食欲不振
  • 腹脹
  • 便溏
  • 頭暈目眩
  • 心悸氣短
  • 失眠多夢
  • 腰膝酸軟
  • 四肢乏力

在治療上,可以使用健脾益氣、化濕清熱的藥物,如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生薑、大棗等。如果患者伴有陰虛火旺的症狀,可以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如知母、黃柏、生地黃、麥冬等。

黃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消化道出血、貧血、心力衰竭等。因此,如果出現黃汗的症狀,一定要及时就醫,以免耽误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茵陳五苓散

  • 1.《証治準繩‧幼科》:「思慮傷脾者,歸脾湯。怒動肝火者,小柴胡湯。肝經虛熱者,加味逍遙散。肝經濕熱者,龍膽瀉肝湯。泄瀉脈微者,人參理中湯。手足汗者,補中益氣湯。胸腹汗者,四君子湯。當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補心湯。黃汗者,茵陳五苓散。血汗者,血餘散敷之。此皆去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臟相勝主之。
  • 2.《保嬰撮要》:「虛勞羸瘦者,人參養榮湯。思慮傷脾者,歸脾湯。怒動肝火者,小柴胡湯。肝經虛熱者,加味逍遙散。肝經濕熱者,龍膽瀉肝湯。泄瀉脈微者,人參理中湯。手汗者,補中益氣湯。胸腹汗者,四君子湯。當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補中湯。黃汗者,茵陳五苓散。血汗者,血餘散敷之。

桂枝湯

  • 1.《張氏醫通》:「桂枝加黃耆湯(金匱),治黃汗發熱脛冷。腰以上汗出。下無汗。
  • 2.《醫通祖方》:「治黃汗,發熱,經冷,腰以上汗出,下無汗。
  • 3.《方機》:「黃汗四肢弛痛或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煩躁小便不利者立方證也。身體疼重為主證也。)或盜汗出者。發熱惡風而發黃色者。桂枝加黃蓍湯主之。於本方內加黃蓍二兩。(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甘草黃蓍各四分。上六味。煮如本方。)
  • 4.《成方切用》:「然非汗則風寒終不解,惟取桂枝之二以治風,越婢之一以治寒,乃為合法。越婢者,石膏之辛涼也。胃得之乃熱化津生,以此兼解其寒也。)倍芍藥,加黃耆,名桂枝加黃耆湯。(金匱)仲景云: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當暮盜汗出者,此營氣也。
  • 5.《祖劑》:「即桂枝湯加黃耆(二兩)治黃汗發熱汗出,腰髖弛痛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燥,小便不利。

大承氣湯

  • 1.《醫學摘粹》:「如陽黃內有瘀熱宜下者,以大承氣湯去厚朴加梔子茵陳主之,如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以汗出浴水,水從毛孔入得之,此名黃汗,以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主之。如身疼痛煩躁,小便不利者,以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大柴胡湯

  • 1.《醫粹精言》:「夫脈弦而耳聾脅痛者,病在少陽,蓋脈循於脅絡於耳也;中滿囊縮,右脈微緩者,病在厥陰,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也;邪入陰分既深,故身冷如冰耳;辨其形症是少陽、厥陰俱病也。古人治少陽症,謂用承氣〔湯〕下之,反陷太陽之邪;麻黃汗之,更助裡熱之勢,故立大柴胡湯一方,解表攻裡,兩得其宜。
  • 2.《金鏡內臺方議》:「議曰:病在太陽者,多汗證;病在陽明者,多下證。苦太陽欲罷未罷,欲傳陽明未入陽明,雖有發熱身痛,脈來沉實,又兼大便不通,心腹脹滿;或有寒熱往來,又兼脈息沉實。若與承氣下之,奈何太陽未解;若欲麻黃汗之,又兼其內熱實,是以用大柴胡湯緩下之也。柴胡性涼,能解表攻裡,折熱降火,用之為君。

防己黃耆湯

  • 1.《成方切用》:「不惡寒而渴,名皮水。假令皮水不渴,亦當發汗。脈沉遲自喘,名正水。脈沉,腹滿不喘,水積胞中,堅滿如石,名石水。脈沉遲發熱,胸滿身腫,汗如柏汁,名黃汗。)

五苓散

  • 1.《丹溪手鏡》:「疸,有酒疸、女勞疸、女疸,日晡熱、足下熱,皆濕熱為之。有谷疸、酒疸、黃汗,前治相同,宜五苓散、茵陳湯下。

桂枝芍藥知母湯

  • 1.《醫門法律》:「《金匱》復有總治三痹之法,今誤編歷節黃汗之下,其曰: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是也。

桂枝加黃耆湯

  • 1.《濟陽綱目》:「_桂枝加黃耆湯_,治黃汗,身體疼重,發熱兩脛自冷,此方主之。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治黃汗發熱,兩脛自冷,身體疼重,汗出而渴,從腰以上有汗,腰下無汗,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腰臗弛痛,如有物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重而煩躁,小便不利,宜此主之;並治諸病黃家脈浮者。
  • 3.《方劑辭典》:「桂枝加黃耆湯,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
  • 4.《張氏醫通》:「桂枝加黃耆湯(金匱),治黃汗發熱脛冷。腰以上汗出。下無汗。
  • 5.《古今醫統大全》:「(《金匱》)_桂枝加黃耆湯_,治黃汗身腫汗出,出已輒輕,久久必身瞤,胸中痛,腰以下無汗,不能食,煩躁,小便不利。
▼ 展開更多

仙方活命飲

  • 1.《外科備要》:「生手指頂尖,筋骨發出,根深毒重。夫手指雖各有專經,要皆兼脾經火毒而成。初起小瘡,色紫疼痛,堅硬如疔,初腫敷蛇疔膏李,先服蟾酥丸黃汗之,次服仙方活命飲天,膿勢將成服千金內托湯金,膿熟脹痛臥針開之,外貼琥珀膏,煨膿生肌羽治之,虛不能斂者補之。

葛根加半夏湯

  • 1.《傷寒懸解》:「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炮去黃汗焙)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

梔子柏皮湯

  • 1.《醫學心悟》:「陰黃者,茵陳五苓散,如不應,用茵陳姜附湯。其間有傷食者,名曰谷疸,傷酒者,名曰酒疸,出汗染衣名曰黃汗,皆陽黃之類也。谷疸,胸膈滿悶,噯腐吞酸,以加味枳朮湯,加茵陳治之,應手輒效。酒疸,更加葛根。黃汗,用梔子柏皮湯加白朮。其間有女勞疸,乃陰黃之類,宜用姜附湯加參、術補之。

苦酒湯

  • 1.《醫學摘粹》:「如陽黃內有瘀熱宜下者,以大承氣湯去厚朴加梔子茵陳主之,如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以汗出浴水,水從毛孔入得之,此名黃汗,以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主之。如身疼痛煩躁,小便不利者,以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 2.《神農本草經疏》:「仲景方: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用半夏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以苦酒、半夏著雞子殼中,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用三劑。仲景《金匱》方:黃耆芍藥苦酒湯,治黃汗,汗出沾衣,正黃如藥汁。
  • 3.《雞峰普濟方》:「治病人一身面目悉黃,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得臥,汗出如黃柏汁。此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謂之黃汗。
  • 4.《奇效良方》:「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黃如柏汁,脈自沉。此由汗出入水中浴,水入汗孔中,從外而得之。

溫脾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按:古方中多硝、黃、芩、連,與薑、茱、桂、附寒熱並用者,亦有參、朮、硝、黃補瀉兼施者,亦有大黃、麻黃汗下同行者,今人罕識其旨,姑錄數方於上,以見治療之妙,不一端也。)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按:古方中多硝、黃、芩、連,與薑、茱、桂、附寒熱並用者,亦有參、朮、硝、黃補瀉兼施者,亦有大黃、麻黃汗下同行者,今人罕識其旨,姑錄數方於上,以見治療之妙,不一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