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病在於表之陽者,葛根湯、麻黃湯可汗之;病在於表之陰者,桂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可汗之。病在於里之陽者,大小水氣揚、大柴胡湯皆可下之;病在於里之陰者,四逆湯、白通湯、真武湯皆可溫之。今此四逆湯,乃治病在於里之陰者用也。且下利淆谷,脈沉無熱;四肢厥逆,脈微;陽氣肉虛,惡寒脈弱;大吐、大下,元氣內脫;若此諳證,但是脈息沉遲微澀,虛脫不飲水者,皆屬於陰也。必以附子為君,以溫經濟陽。

以乾薑為臣,輔佐之。甘草為佐為使,以調和二藥而散其寒也。《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又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乃附子之熱、乾薑之辛、甘草之甘是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如果病在身體表面的陽分,如感冒初期,可以使用葛根湯或麻黃湯來發汗治療;如果病在身體表面的陰分,如風寒入體較深,則可用桂枝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來發汗治療。如果病在身體內部的陽分,如濕熱積聚,可用大小水氣湯或大柴胡湯來瀉下;如果病在身體內部的陰分,如寒氣過重,可用四逆湯、白通湯或真武湯來溫暖身體。現在我們說的四逆湯,就是用來治療身體內部陰分疾病的。

比如腹瀉伴有食物未消化,脈搏沉弱且無發熱;四肢冰冷,脈搏微弱;肌肉虛弱怕冷,脈搏虛弱;大嘔吐、大泄瀉導致元氣內耗;這些症狀,只要脈搏沉遲、微弱、滯澀,並且虛脫到無法喝水的,都屬於陰性病。治療這種情況必須以附子為主要藥物,因為它可以溫暖全身的陽氣。

乾薑作為輔助藥物,配合附子的作用。甘草作為調和藥物,可以調和其他兩種藥物並驅散體內的寒氣。《內經》上說:體內有寒氣,應該用甘熱的藥物來治療。又說:寒氣過盛,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平衡。這裡的附子的熱性、乾薑的辛味、甘草的甘味,就是符合這個原則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