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一般中滿證、俗云大飽,有氣虛者,六君子湯加黃耆、厚朴、木香。食積,加山楂、麥芽。挾濕熱,加黃連、青皮、白芍、木香。清氣陷者,木香順氣湯。有血虛者,四物湯加白朮、木通、厚朴。挾濕熱,加芩、連。有食滯者,平胃散加山楂、麥芽或枳朮丸。凡虛脹及瘧痢,久病脹者,俱依此分氣血調治。

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治比水腫更難。蓋水腫飲食如常,鼓脹飲食不及常,病根深固,必三五年而後成。治腫惟補中行濕足矣,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音樂、妄想,不責速效,乃可萬全。單腹腫大而四肢極瘦者,名蜘蛛蠱。古方雖有八物湯去地黃倍參、術加黃連、厚朴及四柱散,諸蠱保命丹,蛤蟆煮肚法,然此皆脾氣虛極,本經自病,相生相制,乃真臟病也,不治。補中六君子湯去甘草加大腹皮、厚朴為君,佐以澤瀉利濕,黃芩、麥門冬制肝。

朝寬暮急為血虛,去人參合四物湯。朝急暮寬為氣虛,倍參朮。朝暮皆急,血氣俱虛,合八物湯。肥人多濕合平胃散,瘦人多火加香附、黃連。寒加附子、厚朴,熱加大黃。食脹加砂仁、神麯。痰脹倍半夏,加檳榔、豬苓。瘀血加桃仁、五靈脂。積聚堅硬,加三稜、蓬朮。大怒加蘆薈、山梔,氣脹及蟲積加木香、檳榔。

氣下陷,加升麻、柴胡。

凡議下,須脈實人盛,按之堅者,先與補藥,次略疏導,後又補之。否則徒快一時,其脹愈甚。經云臟寒生脹,寒脹恆多,熱脹恆少。通用中滿分消丸,右龍虎丹,寬中健脾丸,禹餘糧丸,單雞醴散,外敷神膏。

蔭按:葉氏曰,脹滿多以漸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必須分其有餘不足,新久淺深(虛實寒熱)之異,然後或分消,或消導,或升降,或散堅,或調脾胃,或扶正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皆宜隨證加減,切不可妄下。大抵寒脹多,熱脹少,脈浮實者易治,脈沉虛者難治,然因脾胃虛而致者為甚。

多屬濕熱,少至成積者亦有之。如初起大實大滿,氣滯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不可。又不必拘疑,且先以疏利,利後便宜調養。若補之太早,邪氣愈盛,則脹滿漸加,雖欲攻利,邪不能伏,而反有所助也。治之者當識先後虛實,斟酌用藥,量其脈證為的確也。(大抵以補脾制肝,導水消穀為主,看其所挾而兼用藥焉,挾氣散氣,挾血破血,挾寒溫,挾熱清)

白話文:

一般來說,飽脹症,俗稱吃撐了,如果氣虛,就用六君子湯,再加黃耆、厚朴、木香。如果是食物積滯,就加山楂、麥芽。如果伴隨濕熱,就加黃連、青皮、白芍、木香。如果是清氣下陷,就用木香順氣湯。如果血虛,就用四物湯,再加白朮、木通、厚朴。如果伴隨濕熱,就加黃芩、黃連。如果有食物滯留,就用平胃散,再加山楂、麥芽或枳朮丸。凡是虛脹以及瘧疾、痢疾,久病引起的脹滿,都根據氣血虛實來調理。

脹滿初期是氣滯,時間長了就變成水腫,治療比水腫更困難。因為水腫的人飲食如常,而脹滿的人飲食減少,病根深在,往往三五年後才會形成。治療水腫只要補益脾胃、利濕就夠了,治療脹滿必須補益脾胃、利濕,還要消積。並且要戒掉鹽、醬等重鹹食物,避免聽音樂、胡思亂想,不要急於求成,才能萬無一失。單獨腹部腫大而四肢消瘦的,叫做蜘蛛蠱。古方雖然有八物湯(去地黃,倍增人參、白朮,再加黃連、厚朴)及四柱散、諸蠱保命丹、蛤蟆煮肚法等等,但這些都是脾氣極度虛弱,臟腑本身就生病了,臟腑之間互相影響,這是真正的臟腑疾病,不可治療。補益脾胃可以用六君子湯,去掉甘草,加大腹皮、厚朴為主藥,輔以澤瀉利濕,黃芩、麥門冬滋陰清肝。

早晨輕緩晚上加重是血虛,去掉人參,再用四物湯。早晨加重晚上輕緩是氣虛,加倍人參、白朮。早晨晚上都加重,是血氣都虛,用八物湯。肥胖的人多濕,用平胃散;瘦弱的人多火,加香附、黃連。如果體寒,加附子、厚朴;如果體熱,加大黃。食物脹滿,加砂仁、神麴。痰濁引起的脹滿,加倍半夏,加檳榔、豬苓。瘀血引起的脹滿,加桃仁、五靈脂。積聚堅硬,加三稜、蓬朮。大怒引起的脹滿,加蘆薈、山梔;氣脹和蟲積,加木香、檳榔。

氣下陷,加升麻、柴胡。

凡是考慮瀉下,必須是脈象實證、身體強壯、按壓堅實的人,先用補藥,然後稍微疏導,之後再補。否則只是暫時見效,脹滿反而會加重。醫書上說臟腑寒冷會導致脹滿,寒性脹滿比較多,熱性脹滿比較少。常用的藥物有中滿分消丸、右龍虎丹、寬中健脾丸、禹餘糧丸、單雞醴散,外敷神膏。

附記:葉氏說,脹滿大多是逐漸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必須區分其虛實、寒熱、新久、深淺的差異,然後才能或分消,或消導,或升降,或散堅,或調脾胃,或扶正氣。寒證用溫熱之法治療,熱證用寒涼之法治療,都應該根據病情加減藥物,絕對不能胡亂瀉下。總而言之,寒性脹滿比較多,熱性脹滿比較少,脈象浮實者容易治療,脈象沉弱者難以治療,但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脹滿最為嚴重。

大多屬於濕熱,少數發展成積滯也有。如果初期症狀明顯,氣滯血瘀,脈象洪實,就必須瀉下。也不必拘泥於此,先疏通,之後再調養。如果太早補益,邪氣更盛,脹滿會加重,即使想攻利,邪氣不能被抑制,反而會加重病情。治療者應當識別先後虛實,斟酌用藥,根據脈象和症狀確診。(總體來說,以補脾、制肝、利水、消食為主,根據伴隨的症狀加減藥物,伴隨氣滯就散氣,伴隨血瘀就破血,伴隨寒證就溫熱,伴隨熱證就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