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山嵐瘴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山嵐瘴氣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多發於山區、丘陵地帶,常在雨後、陰雨天氣出現。其主要症狀為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寒戰、四肢無力等。

山嵐瘴氣的病因主要與山區、丘陵地帶的特殊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關。山區、丘陵地帶多山林、溝壑,空氣流通不暢,濕氣重,容易滋生蚊蟲、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此外,山區、丘陵地帶的氣候多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人體在這種環境下容易生病。

山嵐瘴氣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化痰為主。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白茅根、魚腥草、板藍根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方法進行治療。

山嵐瘴氣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避免在山區、丘陵地帶的陰雨天氣外出。
  2. 在山區、丘陵地帶活動時,儘量選擇通風良好的地方。
  3. 在山區、丘陵地帶活動時,儘量穿著長袖衣褲,並做好防蚊措施。
  4. 在山區、丘陵地帶活動後,回家要立即洗澡,並換上乾淨的衣服。
  5. 平時要注意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如果出現山嵐瘴氣的症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平胃散

  • 1.《祖劑》:「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治山嵐瘴氣諸般瘧疾及四時傷寒、頭目、肢節疼痛、腹脹、嘔吐、痰嗽、痢疾等症。
  • 2.《祖劑》:「即平胃散加檳榔、草果、煨姜,治山嵐瘴氣
  • 3.《古今名醫方論》:「又金不換正氣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主之。蓋平胃散可以平濕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能正不正之氣耳!
  • 4.《刪補名醫方論》:「又金不換正氣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主之。蓋平胃散,可以平濕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能正不正之氣也。
  • 5.《不居集》:「_平胃散_,停濕痰飲痞膈,宿食不消,山嵐瘴氣。
▼ 展開更多

麻黃加朮湯

  • 1.《皇漢醫學》:「《雜病辨要》曰:「所謂濕者,乃雨濕氣、霧露氣、卑濕氣及山嵐瘴氣之鬱蒸而為淫邪者也。蓋六淫之氣中於人軀,惟此氣濡滯,故漸侵入關節,為痛,為痹,於是有風濕、濕痹之別。關節疼痛而煩者,名曰濕痹。其病在表,宜發汗,此麻黃加朮湯之所宜也。」由此說可解本條。

胃苓湯

  • 1.《醫燈續焰》:「_胃苓湯_,治濕鬱小便不利,胸腹脹悶,或四肢沉重,或飲食停中,或濕鬱發黃,或傷食泄瀉,並一切山嵐瘴氣侵乘而成瘧痢者,皆效。

藿香正氣散

  • 1.《雜病廣要》:「泄瀉,噁心欲吐,或水土不伏,或感山嵐瘴氣而瀉,藿香正氣散。(《醫通》)
  • 2.《傷寒括要》:「主傷寒頭痛寒熱。霍亂吐瀉。山嵐瘴氣或感濕氣。按風濕為外感。紫蘇白芷。辛以散之。吐瀉為內傷。平胃藿香。大腹半夏。苦以泄之。茯苓去濕。甘草和中。桔梗則表裡並需。夫邪氣既散。則正氣得申。故名正氣散。
  • 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治人感四時不正之氣,頭痛憎寒作熱,上喘嗽咳。反胃嘔吐,噁心瀉泄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氣。
  • 4.《醫方選要》:「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吐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 5.《古今醫鑑》:「_藿香正氣散_,治四時不正之氣,寒溫時疫,山嵐瘴氣,雨濕熏蒸;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中濕身重泄瀉;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邪,頭痛發熱,戰慄惡寒,或嘔吐噁心,膈膈滿悶,一切氣逆不安之症,並能調治。
▼ 展開更多

養胃湯

  • 1.《嬰童百問》:「_養胃湯_,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
  • 2.《証治準繩‧幼科》:「_養胃湯_,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
  • 3.《幼科類萃》:「_養胃湯_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 4.《醫學綱目》:「_養胃湯_,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 5.《古今醫統大全》:「_養胃湯_,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 展開更多

至寶丹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療猝中急風不語,中惡氣絕,中諸物毒暗風,中熱疫毒,陰陽二毒,山嵐瘴氣毒,蠱毒水毒,產後血暈,口鼻血出,惡血攻心,煩躁氣喘,吐逆,難產悶難(一本作亂),死胎不下。以上諸疾,並用童子小便一合,生薑自然汁三、五滴,入於小便內溫過,化下三丸至五丸,神效。

秦艽鱉甲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疼,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萎黃,唇焦口乾,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臥,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及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並能治之。
  • 2.《古今醫統大全》:「(《局方》)》,秦艽鱉甲散,治血氣勞傷,四肢倦怠,面黃肌瘦,骨節煩疼,潮熱盜汗,咳嗽吐痰,山嵐瘴氣,並皆治之。

敗毒散

  • 1.《校注醫醇賸義》:「_活人敗毒散_,治瘟疫風濕風痰,頭痛目眩,憎寒惡熱,山嵐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