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丸

神曲丸

SHEN Q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七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5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0%
肺經 14%
肝經 11%
心經 11%
腎經 8%
大腸經 5%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曲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消積化滯: 五靈脂性溫,入脾、胃經,能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神曲丸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五靈脂的消積化滯作用能增強方劑的療效,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二、 活血化瘀: 五靈脂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脾胃虛弱常伴有氣血運行不暢,五靈脂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脾胃氣血運行,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神曲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源於其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並能止瀉。神曲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而白朮正好可以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從而緩解腹脹腹痛等不適,達到治病目的。

神曲丸方劑中包含神麴,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消食化積:神麴為麥芽經炒製後的產物,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神曲丸多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神麴正是其消食化積的主力藥材。
  2. 溫和性強:神麴性溫和,不寒不燥,適合多種體質人羣服用。對於脾胃虛弱者,神麴可以溫中健脾,而不傷脾胃;對於食積過多者,神麴也能消食化積,而不傷正氣。

神曲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消化:附子性溫,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神曲丸主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附子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功能,增強藥效。
  2. 溫補脾腎,固護元氣:脾腎為後天之本,脾胃虛寒可導致腎陽不足,附子可溫補脾腎,固護元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附子在神曲丸中起著溫陽散寒、助消化、溫補脾腎等重要作用,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神曲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積滯: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之效。神曲丸中以神曲為君藥,善於消食導滯,枳殼的加入可增強消食積滯之功,使藥效更加顯著。
  2. 行氣止痛:枳殼又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對於食積停滯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神曲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神曲丸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強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中和、協調的作用,使藥效更平和、更安全。
  2. 保護脾胃: 神曲丸常用於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症,而甘草可以健脾益氣、緩解胃部不適。它可以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提高藥物的療效。

總之,甘草在神曲丸中的加入,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能保護脾胃,提高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神曲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助消化等功效。神曲丸常用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而乾薑可溫脾胃,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幫助藥效發揮。
  2. 調和藥性,增強效果: 神曲丸中含有多種藥材,有些藥性偏寒,而乾薑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使藥效更協調,更易發揮療效。

神曲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增強藥效: 神曲丸主要功效為消食化積,但其性質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傷及脾胃。人參性溫,能補益脾胃之氣,中和神曲丸的寒性,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能提升藥物吸收和代謝效率。

2. 促進消化,提高食慾: 人參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渴的功效,能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促進食慾,進一步提升神曲丸消食化積的效果。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人參的加入更有助於改善其消化吸收能力。

神曲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胃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可起到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的作用。
  2. 消食化積: 吳茱萸亦具有消食化積的作用,能夠幫助消化不良、食積停滯等問題,配合神曲等其他消食藥物,可更有效地促進消化,緩解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神曲丸中添加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宣肺利咽: 桔梗性平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效。神曲丸常用於治療食積、腹脹等病症,而食積往往伴隨胸悶氣滯,甚至咽喉不利。桔梗的加入,可助於宣通肺氣,緩解咽喉不適,改善食積所致的氣機阻滯。
  2. 行氣導滯: 桔梗還有行氣導滯的功效,可助於推動藥效,更好地疏通腸胃,緩解食積引起的腹脹。

綜上所述,神曲丸中加入桔梗,不僅可以改善食積引起的咽喉不適,還能助於行氣導滯,更好地緩解食積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曲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腸風下血。」
腸風下血指因風邪熱毒或脾虛寒凝導致的大腸絡損出血,臨床表現為大便帶血或純下鮮血,甚或伴有腹痛、裡急後重等症。古代醫家認為此證或因風熱迫血妄行,或因中焦虛寒、統攝無力所致。

神曲丸以溫脾益氣為主,佐以行氣化滯、溫陽止血,推測其適用於脾胃虛寒兼氣滯所致的下血,症見血色淡紅、腹冷隱痛、食少乏力、舌淡苔白等。方中溫補與行氣並用,既固本止脫,又調暢氣機,符合「寒者溫之」「陷者舉之」的治則。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溫脾固本

  • 神曲(炙):健脾消食,炒製後兼能止瀉,助中焦運化以復氣血生化之源。
  • 白朮:補脾益氣,燥濕止瀉,與神曲協調增強健脾之功。
  •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攝血,治本虛之久痢下血。

2. 臣藥:溫陽散寒

  • 附子:大熱之品,溫腎陽以暖脾土,散寒凝而止腹痛,助血歸經。
  • 乾薑:溫中散寒,與附子配伍強化溫補脾腎之效,針對中下焦虛寒病機。

3. 佐藥:理氣活血

  • 枳殼:行氣寬腸,炒製後減其破氣之性,助脾胃升降而防補藥壅滯。
  • 食茱萸(吳茱萸同類):溫中散寒、疏肝下氣,兼能止痛止血,針對腸風冷痢。
  • 桔梗:宣肺氣以通腸腑,提氣舉陷,助止血藥上行固脫。

4. 使藥:調和諸藥

  • 甘草(炙):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益氣補虛。

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補脾陽」為核心,輔以「行氣醒脾」:

  • 溫陽攝血:附子、乾薑、人參、白朮溫補脾腎之陽,使統血有權,血循常道。
  • 行氣止痢:枳殼、桔梗調暢氣機,解腸腑氣滯;食茱萸散寒止痛,防血絡瘀阻。
  • 標本兼治:神曲、甘草和中助運,使補而不滯,恢復脾胃升降之職,下血自止。

適應症推論

此方較適合虛寒性腸風下血,如慢性痢疾、虛寒型痔血,或素體陽虛者的便血症。若屬熱毒下血(血色鮮紅、舌紅苔黃)則非所宜。


總結

神曲丸以溫脾益氣為本,結合行氣、散寒、升提之法,體現「治病求本」思路,針對中焦虛寒、氣機失調所致的腸風下血,通過改善整體體質以達止血之效。

傳統服藥法


神曲末(炙令黃色)5兩,白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枳殼(去瓤,麩炒令黃色)1兩,甘草(炙,銼)2兩,乾薑(炮治)2兩,人參2兩,食茱萸(水淨洗,焙乾,炒)1兩,桔梗(炒)1兩。
溫脾。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20丸,漸加至30丸,空心米飲送下,夜臥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神曲丸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內熱盛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月經不調心絞痛肺結核胰臟炎霍亂耳聾癲癇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

相同名稱方劑


神曲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五靈脂5兩(水飛,去滓,熬成膏),神曲1兩(炒)。 主治:腸風下血。

神曲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神曲3兩,蒼朮1兩,陳皮1兩。 主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噯宿腐氣。

神曲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 組成:神曲4兩(炒微黃),麥糵半兩(炒微黃),厚朴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1兩,陳橘皮1兩半(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1兩半,乾薑1兩(炮裂,銼),檳榔1兩。 主治:膈氣不下食,縱食不能消化。

神曲丸,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神曲、大麥糵、生地黃、牛膝、桑耳1斤,白朮8兩,薑黃8兩,當歸14兩,桃仁12兩,杏仁12兩,生薑1斤,橘皮8兩。 主治:令病人能食及駐顔色。主治:婦人腹內冷癖血塊,虛脹,月經不調,瘦弱不能食,面無顔色,狀如傳屍病。

神曲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神曲(炒)1兩,蓽茇1兩,白豆蔻仁1兩,白朮1兩,人參(去蘆頭)1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訶子(煨,去核)2兩,厚朴(薑制,炙)2兩,丁香半兩,沉香半兩,蓽澄茄半兩,陳橘皮(去白)3分。 主治:陰陽不和,脾胃虛弱,氣不升降,嘔吐泄瀉,脅肋刺痛,心腹脹滿。

神曲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七。 組成:神曲末(炙令黃色)5兩,白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枳殼(去瓤,麸炒令黃色)1兩,甘草(炙,銼)2兩,乾薑(炮治)2兩,人參2兩,食茱萸(水淨洗,焙乾,炒)1兩,桔梗(炒)1兩。 主治:溫脾。主治:傳屍。多服冷藥,旬月未癒,或損脾臟,致食少難消,氣滿兼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