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蓯蓉丸

FU ZI CONG R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腎經 17%
肝經 13%
肺經 11%
心經 10%
胃經 8%
大腸經 7%
心包經 4%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1%
脾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附子蓯蓉丸

功效

補腎陽益精血,溫裡散寒,補氣固精,溫補腎陽,益氣活血,是中醫補腎壯陽的傳統方劑。

組成

  • 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
  • 蓽茇:溫裡溫中,降氣,補陽,止嘔,利尿。
  • 補骨脂: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桃仁: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
  • 菟蕬子: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
  • 茴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
  •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 大蒜:止癢,驅蟲殺蟲,止咳化痰,解毒,止瀉,健脾胃,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地瓜:止血,補氣,清熱解毒,補腎,通便,健脾胃,解毒,活血化瘀,生津止渴和解酒毒。
  • 巴戟天: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
  • 楮實:利水滲濕,健脾胃,清熱利尿,補氣,強筋骨,滋腎,清肝明目,健脾利水。

應用

  • 陽痿、早洩、遺精、滑精。
  • 宮冷不孕,月經不調,痛經。
  • 腰膝酸軟,筋骨疼痛。
  • 腎虛,肝血不足,月經不調,產後血虛。

使用注意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服用中藥期間,應忌菸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用中藥期間,應避免服用寒涼性藥物。

總結

中藥方劑「 附子蓯蓉丸 」,主要成分是:附子、肉蓯蓉、楮實、茴香、菟蕬子、川牛膝、補骨脂、杏仁、茯苓、當歸、蓽茇、桃仁、遠志、山茱萸、柴胡、黃耆、巴戟天、蕪荑、地瓜、大蒜、花椒、蜂蠟,主治功效是:難。方中附子性大熱,又有毒,溫補腎陽的作用較強,肉蓯蓉溫補腎陽、菟蕬子助陽益精、楮實溫補脾腎、山茱萸益精補血、茴香暖腎壯陽、遠志溫腎益精、川牛膝補腎強筋、地瓜暖腎生精,諸藥合用溫腎助陽、補益精血,用於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洩、遺精、滑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痛經、腰膝酸軟、筋骨疼痛、腎虛,肝血不足,月經不調,產後血虛等症。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肉蓯蓉、補骨脂、巴戟天、蕪荑、大蒜、花椒等為溫腎壯陽之品,可溫補腎陽、強壯筋骨;楮實、茴香、菟蕬子、川牛膝、茯苓、當歸、蓽茇、桃仁、遠志、山茱萸、柴胡、黃耆等為補益精血之品,可滋陰補腎、益精固精。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壯陽、益精固精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蓯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 附子蓯蓉丸(《聖濟總錄》卷一八五。)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肉蓯蓉(酒浸1宿,切,焙)半兩,楮實(酒漫1宿,蒸熟)半兩,茴香子(炒)半兩,菟絲子(酒浸1宿,蒸熟,研,焙)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補骨脂(炒)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白茯苓半兩,當歸(切,焙)半兩,蓽茇(炒)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遠志(去心)1兩,山茱萸(打破,炒)1兩,柴胡(去蘆頭)1兩,黃耆(銼細)1兩,巴戟天1兩,蕪荑(炒)1兩,山芋1兩,大蒜(煨)6顆,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2兩,黃蠟2兩。主治:平補,壯元陽。 。 主治:平補,壯元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