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茱萸湯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有兩大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溫中散寒、止嘔降逆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加減茱萸湯中其他藥物,如乾薑、附子等,也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吳茱萸與之配合,可以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茱萸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降逆之效。茱萸湯主治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而枳殼的加入可以幫助疏通肝氣,解除鬱結,進而達到緩解胸痛的效果。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肝氣上逆、胃氣不降導致的嘔吐,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加減茱萸湯中加入枳殼,可以增強其降逆止嘔的作用,更全面地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諸症。
加減茱萸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止嘔止瀉的功效。茱萸湯主治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而乾薑溫中散寒,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從而緩解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此外,乾薑還可促進消化,增強脾胃功能,對於寒邪客胃導致的消化不良也有很好的療效。
加減茱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茱萸辛溫燥烈,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茱萸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諸藥的功效,能增強茱萸的溫經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此外,甘草還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加減茱萸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解痙: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之效。茱萸湯主治寒濕凝滯,經脈不通所致的疼痛,而防風可助其散寒止痛,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痙攣,使藥效更佳。
- 引藥入經:防風藥性較輕,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藥效。加減茱萸湯中的其他藥物如茱萸、川芎等,皆具較強的藥性,需要防風引導,方能更好地作用於病竈部位,達到最佳療效。
加減茱萸湯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嘔: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茱萸湯本身以溫中散寒為主,加入細辛可以加強溫經散寒的作用,進一步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 助藥力,協同作用:細辛與茱萸湯中的其他藥物如吳茱萸、乾薑等,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細辛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藥效發揮,更有效地驅散寒邪,達到治病目的。
加減茱萸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養護心神: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茱萸辛溫燥烈,易傷陰耗津,而麥門冬可以緩解茱萸的燥性,防止其過於傷陰。
- 緩解燥熱,協調藥性: 加減茱萸湯主治肝鬱氣滯、脾虛濕困所致的胸悶心煩、口苦咽乾、舌苔膩等症狀。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之性,可以協調茱萸的辛溫之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效更加平和,更加有利於病情的恢復。
加減茱萸湯是一個具有調理作用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備補血和活血的功能。在中醫理論中,血液的充盈與循環對於維持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當歸作為一種優秀的補血藥材,能有效地改善血虛所引起的症狀,如面色蒼白、心悸以及月經不調等。當歸不僅能增強血液的生成,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有助於改善全身的氣血運行。
在加減茱萸湯中,當歸的作用不僅限於補血,還能配合方中的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調和氣血,緩解疼痛和不適的效果。這使得加減茱萸湯在治療由血虛引起的相關症狀時,更加全面和有效。其配方中當歸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也使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加靈活多變,適應不同患者的需求。
加減茱萸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茱萸辛溫,善於散寒止痛,但易傷脾胃。茯苓可中和茱萸之燥性,避免傷脾,並利水滲濕,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 補脾益氣:加減茱萸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茯苓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有助於改善脾虛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協調藥性:茯苓性平和,能與茱萸等其他藥材相協調,共同發揮療效。
綜上所述,茯苓在加減茱萸湯中起著健脾利濕、補脾益氣、協調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加減茱萸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茱萸暖脾胃: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茱萸味辛溫,入脾胃經,可溫脾胃,止嘔吐。二者合用,可增強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的效果,尤其適用於寒凝氣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
2. 調和營衛,共奏溫中散寒: 桂枝性溫,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茱萸能溫脾胃,促進脾胃運化,使氣血生化充足。二者合用,可溫中散寒,調和氣血,改善寒凝氣滯所致的肢體不溫、面色蒼白等症。
加減茱萸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能清熱涼血,適用於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
- 活血化瘀: 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有助於緩解疼痛和炎症。
因此,在加減茱萸湯中加入牡丹皮,可有效地改善因血熱妄行和血瘀阻滯導致的病症,達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治療目的。
加減茱萸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微苦,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溼化痰之功效。茱萸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寒溼內阻所致的嘔吐,而半夏可降胃氣、止嘔吐,並能燥溼化痰,協同茱萸湯發揮止嘔的效果。
- 化痰止咳: 半夏還能化痰止咳,與茱萸湯中的其他藥物如生薑、桂枝等協同作用,能有效緩解因寒溼痰阻所致的咳嗽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減茱萸湯 」,主要成分是:吳茱萸,枳殼,乾薑,甘草,防風,細辛,麥門冬,當歸,茯苓,桂枝,牡丹皮,半夏
主治功效
主治功效是:產後腫脹的證狀,是臟腑氣血虛弱,受到外感內傷,血氣滯留,或者腹痛嘔吐等原因造成的。
組成介紹
- 吳茱萸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等功效。它能溫暖胃。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它能溫暖身體,緩解疼痛。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它能清熱解毒。
- 防風性溫、微苦,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它能散風寒,祛除體內濕氣。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它能溫暖身體,緩解疼痛。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它能滋陰潤肺,清心安神。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它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它能利水消腫,安胎健脾。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它能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它能清熱瀉火,活血化瘀。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它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
總結
中藥方劑「 加減茱萸湯 」是產後腫脹的證狀的常用方劑,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湯洗7次,炒)1兩半,桔梗半兩,乾薑(炮)半兩,炙甘草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半夏(湯洗7次)半兩,防風半兩,細辛半兩,當歸(酒浸炒)半兩,茯苓半兩,牡丹皮半兩,桂心半兩。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熱服。
(《局方》卷九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茱萸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九。 組成:吳茱萸1兩半,枳殼半兩,乾薑半兩,甘草半兩,防風半兩,細辛半兩,麥門冬半兩,當歸(酒浸,焙)半兩,茯苓半兩,桂心半兩,牡丹皮半兩,半夏(湯浸7次)半兩。 主治:産後腫證,臟氣暴虛,外感內傷,血氣留滯,或腹痛嘔利。
加減茱萸湯, 出處:《三因》卷十七。 組成:吳茱萸(湯洗7次,炒)1兩半,桔梗半兩,乾薑(炮)半兩,炙甘草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半夏(湯洗7次)半兩,防風半兩,細辛半兩,當歸(酒浸炒)半兩,茯苓半兩,牡丹皮半兩,桂心半兩。 主治:婦人臟氣本虛,宿挾風冷,胸膈滿痛,腹脅絞刺,嘔吐惡心,飲食減少,身面虛浮,惡寒戦慄,或泄痢不止,少氣羸困,及因生産,臟氣暴虛,邪冷內勝,宿疾轉甚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