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虎牙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虎牙散作為治療牙痛的方劑,常因寒邪侵襲、經絡不通而致痛。乾薑溫中散寒,可以驅散寒邪,暢通經絡,緩解疼痛。
- 燥濕止痛:乾薑亦有燥濕止痛之效。若牙痛伴有濕氣重、口齒黏膩等症狀,乾薑可以燥濕化痰,去除濕氣,進一步止痛。
因此,虎牙散中加入乾薑,可發揮溫中散寒、燥濕止痛的功效,共同達到治療牙痛的目的。
虎牙散中使用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虎牙散多用於寒邪侵襲,導致齒齦紅腫疼痛、牙齒鬆動等症狀,附子可溫熱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補腎固齒: 附子亦有補腎固本之效。牙齒與腎經密切相關,腎氣虛弱可導致牙齒鬆動、易於脫落。附子補腎氣,可改善腎虛所致的牙齒問題。
因此,虎牙散中加入附子,是為了溫陽散寒、補腎固齒,達到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牙齒疾病之目的。
虎牙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虎牙散主要用於治療牙痛,而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牙痛常因牙齦腫痛、血瘀不通而引起,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緩解牙齦腫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 補血養血,改善牙齦健康: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改善牙齦血液循環,增強牙齦抵抗力,預防牙齦萎縮、牙周炎等問題,從根本上改善牙齦健康,防止牙痛反覆發作。
虎牙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止痛的作用。虎牙散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爲偏燥或寒涼的藥物,添加甘草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藥性衝突的作用,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還可以增強防風、白芷等的解表散寒作用。在虎牙散中,甘草可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虎牙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虎牙散主治牙齒疼痛,多因風熱上襲牙齦所致。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消腫的功效,能有效驅散牙齒周圍的風熱邪氣,緩解牙痛。
- 通絡止痛:防風還有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改善牙齒周圍的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進一步減輕疼痛。
因此,虎牙散中加入防風,不僅能疏散風熱,更能通絡止痛,達到治療牙痛的目的。
虎牙散中包含桂枝,主要是為了其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虎牙散多用於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牙齒疼痛,而桂枝能溫經散寒,驅散寒邪,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牙痛症狀。
此外,桂枝還有解表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頭痛、發熱等症狀,也能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虎牙散中加入王不留行,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王不留行性味甘辛、微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虎牙散多用於治療牙齦腫痛、牙周炎等症,王不留行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緩解疼痛。
- 疏通經絡,促進排毒: 王不留行能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並能促進毒素排出。對於牙齦腫痛,王不留行可幫助清除牙周病菌,加速傷口癒合。
虎牙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腎經。其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幫助排除體內濕氣,緩解牙齦腫痛、出血等症狀。另一方面,茯苓健脾寧心,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有助於牙齦組織恢復。
因此,虎牙散中加入茯苓,既可緩解牙齦腫痛等症狀,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牙齦組織恢復,達到治療虎牙疼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癰腫發背」,屬中醫外科瘡瘍範疇,指發於背部的化膿性腫瘍,多因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古代醫家選用此方,推測其作用機理為:
- 溫通散結:癰腫雖多熱證,然若病程遷延或寒凝氣滯,可配伍溫藥以通陽散瘀。方中附子、乾薑、桂心溫經通脈,助氣血運行,消散陰寒凝滯。
- 托毒排膿:防風祛風勝濕,王不留行活血通經,二者協同可促瘡毒外透;當歸養血活血,茯苓健脾滲濕,共奏「扶正托毒」之效。
- 調和氣血:炙甘草調和諸藥,與當歸相配益氣生血,使祛邪不傷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陽藥為核心(附子、乾薑、桂心):
- 附子「走而不守」,溫腎陽以鼓動氣化;乾薑「守而不走」,溫中焦以化濕濁;桂心引火歸元,三者合用法「陽氣通行,陰凝自散」,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活血透絡組合(王不留行、當歸、防風):
- 王不留行善通血脈,《本經》謂其「主金瘡,止血逐痛」;防風為「風藥中潤劑」,既能散外邪,又可疏泄經絡濕滯;當歸潤血脈,防溫燥傷陰,共成「通而不峻」之勢。
佐使調和(茯苓、甘草):
- 茯苓滲濕健脾,斷癰腫痰濕之源;炙甘草緩附子之毒,兼益中氣。全方體現「溫通活血為主,佐以祛濕養血」的配伍思想,適用於陰寒凝滯或寒熱錯雜之癰瘍。
特殊用藥思考:
- 「虎牙」一藥古今考證有異,或為「虎骨」之誤(虎骨具強筋骨、祛風止痛之效),亦可能為象徵性藥名(取其威猛透達之性)。若依原方,其「炙用」可能強化斂瘡生肌作用。
- 忌海藻、菘菜(白菜),或因二者性涼滯氣,反佐溫通藥性,不利瘡毒外發。
此方體現中醫「以溫治癰」的辨證思路,強調「陽氣流通」為癰瘍消散的關鍵,透過溫通經絡、活血透毒以達「腫消瘡斂」之效。
傳統服藥法
虎牙(炙)1兩,乾薑1兩,附子(炮)1兩,當歸1兩,甘草(炙)1兩,防風1兩,桂心1兩,王不留行1兩,茯苓1兩。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每日3次。
忌海藻、菘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虎牙散具有散寒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虎牙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四引《範汪方》。 組成:虎牙(炙)1兩,乾薑1兩,附子(炮)1兩,當歸1兩,甘草(炙)1兩,防風1兩,桂心1兩,王不留行1兩,茯苓1兩。 主治:癰腫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