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防風散

FU ZI FANG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肺經 15%
脾經 14%
腎經 13%
肝經 12%
胃經 8%
三焦經 5%
心包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5%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防風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可與附子、防風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祛風散寒之力,並防止藥物寒涼之性傷脾。
  2. 補氣扶正: 附子、防風等藥物偏寒性,長期服用易傷正氣,白朮補氣益脾,能增強正氣,防止寒藥傷正,提高藥效,使療效更持久。

總之,白朮在附子防風散中起到健脾燥濕、補氣扶正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附子防風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健脾:附子性熱,防風辛溫,容易燥傷脾胃。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起到中和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損傷脾胃之氣。

2. 協調藥性:附子溫陽化寒,防風祛風散寒,茯苓則偏於利水滲濕。三者相合,既能溫陽祛寒,又能利水滲濕,使藥力更趨平和,達到藥效協調,相得益彰的效果。

附子防風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寒濕痹阻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附子、防風等多種中藥材,其中亦加入了柴胡這一味藥材。柴胡在中醫理論中具有疏肝解鬱、和解少陽的功效,能調節人體氣機,促進氣血流通。在附子防風散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因為風濕性疾病常伴隨氣滯不暢的問題,而柴胡能有效改善這種情況,使氣血得以順暢運行,有助於祛除體內的風寒濕邪。此外,柴胡還可增強其他藥物的作用效果,使整體療效更為顯著。因此,柴胡在附子防風散中的應用,不僅能針對病症本身進行治療,同時也兼顧了調整人體機能平衡的目的,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附子防風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不利等症狀。此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合而成,其中包含了五味子。五味子味酸、甘、辛、苦、鹹,故名五味子,其性溫,歸肺、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的功效。

在附子防風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利用其能夠補益肺腎、收斂固澀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強人體的正氣,提高對外邪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久咳不癒或虛汗不止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五味子還能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性味,使其功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總體而言,五味子在附子防風散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該方劑的溫陽散寒、祛風除濕之效,同時也增強了患者身體的整體抵抗力,從而促進病情的康復。

附子防風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防風性微溫,乾薑性溫,三者合用,共奏溫陽散寒之功,能有效驅散體內寒邪,改善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肢體冰冷、怕冷、畏寒等症狀。
  2. 助陽化氣:乾薑辛溫,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陽氣,並有助於附子、防風驅寒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效,達到溫陽化氣,扶正祛邪的目的。

附子防風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防風性溫,二者合用易燥烈傷津。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藥物燥烈之性,防止傷及津液。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益氣和中,與附子、防風相配,能增強藥物的補氣固表、祛風止痛之效,使藥力更顯著。

附子防風散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方中加入附子,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於因寒邪入侵所致的風寒感冒、四肢冰冷、脘腹冷痛等症狀,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2. 助陽化氣:附子能溫補腎陽,化氣行水,對於陽虛氣弱、體質虛寒的患者,可以起到溫陽補氣的作用。配合防風等藥物,可使藥力更易於到達病竈,達到更好的療效。

附子防風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肢體冷痛等症狀。其組成成分中包含附子、防風及其它多種草藥,而加入桂枝的原因,在於桂枝具有散寒解表、溫經通脈的功效。在該方中,附子性熱味辛,能溫陽散寒;防風則可袪風除濕,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對抗風濕之邪。然而單純使用這兩味藥物時,可能因寒濕過重而效果有限或出現寒凝血滯的情況。因此,加入桂枝能進一步增強溫經散寒的作用,並促進血液循環,使藥效更為全面。此外,桂枝還能調和營衛,使肌膚腠理開合適度,有助於汗出而不致於大汗淋漓,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綜上所述,桂枝在附子防風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配伍原則中的「相須」與「相使」之妙,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協調且強化。

附子防風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 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可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驅散寒邪、溫經止痛的作用。
  2.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容易燥烈,防風則性溫和,可起到緩和附子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防止對身體造成損傷。

因此,防風的加入,不僅增強了附子防風散的祛風散寒功效,更使藥性變得更加平和,更適合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等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防風散」的主要成分包括白朮、茯苓、柴胡、五味子、乾薑、甘草、附子、桂枝及防風,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導致的陰氣鬱結,患者表現為閉目、面色蒼白、手腳冰冷、筋脈拘急及汗出不止等症狀。

  • 白朮:性溫、味苦,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柴胡:性微苦、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等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歸肺、腎經,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甘草:性甘、味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附子:性辛、甘,大熱,有毒,歸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桂枝:性溫、味辛,歸手足太陽、陽明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總之,「附子防風散」中藥方劑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導致的陰氣鬱結,患者表現為閉目、面色蒼白、手腳冰冷、筋脈拘急及汗出不止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白朮1兩,白茯苓3分,柴胡1兩半(去苗),五味子1兩,乾薑3分(炮裂,切),甘草3分(炙微赤,切),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防風3分(去蘆頭)。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盞,加生薑4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醫統》卷十四)。《得效》有川芎三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膩之物。

相關疾病


心肌梗塞低血壓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手腳冰冷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防風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白朮1兩,白茯苓3分,柴胡1兩半(去苗),五味子1兩,乾薑3分(炮裂,切),甘草3分(炙微赤,切),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防風3分(去蘆頭)。 主治:傷寒陰痓,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