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吳茱萸湯主治肝胃不和,寒熱錯雜,嘔吐泛酸等症狀。半夏可幫助降逆止嘔,緩解嘔吐症狀,提高療效。
- 燥濕化痰: 半夏兼具燥濕化痰的作用。吳茱萸湯中吳茱萸性溫燥,容易引起燥熱,半夏可助其燥濕化痰,防止燥熱傷陰,使藥性更平和。
- 協調藥性: 半夏與吳茱萸配伍,可相互協調,增強藥效。半夏可緩解吳茱萸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溫和,提高臨牀應用安全性。
加味吳茱萸湯以吳茱萸為君藥,主要由於其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的功效。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能溫暖中焦,驅散寒邪,對於寒邪客胃,胃氣不和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此外,吳茱萸還具有 降逆止嘔 的作用,可緩解因寒邪犯胃、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因此,在加味吳茱萸湯中,吳茱萸是治療寒邪客胃,胃氣不和症狀的關鍵藥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吳茱萸性溫燥,容易傷血耗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吳茱萸的燥性,防止其傷血,並有助於改善血虛引起的寒痛等症狀。
- 調和藥性: 當歸能調和吳茱萸的辛燥之性,使藥性更溫和,減少對胃腸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降火:吳茱萸性熱,易燥傷陰,麥門冬味甘性寒,能滋陰潤肺,清心降火,可緩解吳茱萸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傷及陰液。
- 緩解嘔吐: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的作用,能緩解胃陰不足引起的嘔吐,與吳茱萸配合使用,能更好地止嘔止瀉,達到治療胃寒嘔吐的效果。
因此,麥門冬的加入既能調節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加味吳茱萸湯的治療效果更佳。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止嘔:吳茱萸性溫,善於溫中散寒,但其單用易傷胃。乾薑性溫,善於溫中散寒止嘔,與吳茱萸相配,可增強溫中散寒之力,並保護胃氣,防止吳茱萸過於燥烈。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乾薑辛溫,能助吳茱萸升散,並能引導藥力下行,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胃腸,起到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
綜上所述,乾薑在加味吳茱萸湯中的加入,不僅能溫中散寒,助陽止嘔,還能協調藥性,增強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吳茱萸辛溫燥烈,易傷脾胃。茯苓性平和,能健脾利濕,補中益氣,可緩解吳茱萸的燥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趨平和。
- 利水滲濕:加味吳茱萸湯主治寒濕凝滯,腹痛泄瀉等症。茯苓利水滲濕,能配合吳茱萸驅寒祛濕,促進水濕代謝,達到治療目的。
茯苓的加入,不僅平衡了藥性,更增強了藥效,使加味吳茱萸湯的治療效果更佳。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氣,引藥下行: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開鬱散結之效。方中吳茱萸辛熱,易於上行,而桔梗可引其下行,使其藥力直達病所,治療寒邪客肺,氣機不利之證。
- 配合吳茱萸,消痰止咳: 桔梗能宣肺利氣,使痰液易於排出,配合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共同達到消痰止咳、止嘔的效果。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燥濕止瀉之功效。吳茱萸湯主治寒凝氣滯、肝胃不和之證,而木香能行氣散寒,和胃止痛,與吳茱萸湯的功效相輔相成,加強止痛的效果。
- 健脾助運: 木香能健脾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進一步增強藥效,使治療更全面。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祛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可配合吳茱萸、川芎等藥物,更有效地驅散寒邪,緩解寒凝血脈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 調和藥性: 吳茱萸性溫燥,易傷津液,而防風性味平和,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效更趨平和,更適合於寒凝血脈兼有血虛者使用。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為了緩解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吳茱萸的溫中散寒、止痛作用相輔相成。
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熱象,例如發熱、口渴、舌苔黃等。而其活血化瘀作用則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進一步緩解疼痛。因此,牡丹皮的加入不僅能減輕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還能防止寒凝血瘀的加重,使治療更有效。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吳茱萸性溫燥,容易傷胃。甘草性甘平,能緩和吳茱萸的燥性,避免其對胃部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服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可增強吳茱萸的止痛、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等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甘草的加入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加味吳茱萸湯更加安全有效。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
肉桂性熱,味辛甘,歸心、肝、脾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補火助陽的功效。吳茱萸性溫,味辛苦,歸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降逆止嘔的功效。
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寒凝血瘀等病症。
加味吳茱萸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嘔: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嘔之效。吳茱萸湯本身主治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細辛的溫經散寒之性,可助吳茱萸湯溫中散寒,更有效地緩解上述症狀。
- 助陽化氣,和胃降逆:細辛入腎經,有溫腎助陽之效。寒邪客胃,會導致脾胃陽氣虛弱,運化失常。細辛溫腎助陽,可補脾胃陽氣,促進脾胃運化,並輔助吳茱萸湯降逆止嘔。
主治功效
加味吳茱萸湯
組成:半夏、吳茱萸、當歸、麥門冬、乾薑、茯苓、桔梗、木香、防風、牡丹皮、甘草、肉桂、細辛
主治:衝任二脈虛弱,以致月經先後不定期,時而提前,時而推遲,或者崩漏不止;白帶赤白相雜,小腹急痛;每到經期時,頭暈眼花,飲食減少,氣往上衝,心中恐懼,肌肉消瘦,皮膚失去光澤。
藥方組成介紹: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半夏: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當歸: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防風: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乾薑: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桔梗: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木香: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麥門冬: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牡丹皮: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肉桂: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吳茱萸: 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細辛: 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加味吳茱萸湯」,主要成分是:半夏、吳茱萸、當歸、麥門冬、乾薑、茯苓、桔梗、木香、防風、牡丹皮、甘草、肉桂、細辛,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調經止痛、補血養血、行氣止痛、清熱瀉火、消炎化瘀、止瀉止嘔、益氣安神等功效,對衝任二脈虛弱,以致月經先後不定期,時而提前,時而推遲,或者崩漏不止;白帶赤白相雜,小腹急痛;每到經期時,頭暈眼花,飲食減少,氣往上衝,心中恐懼,肌肉消瘦,皮膚失去光澤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半夏2錢,吳茱萸1錢半,當歸1錢半,麥門冬(去心)1錢,乾薑1錢,白茯苓1錢,苦梗1錢,南木香1錢,防風1錢,牡丹皮1錢,甘草1錢,官桂半錢,北細辛半錢。
上作1服。水2鐘,加生薑3片,紅棗1枚,煎至1鐘,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吳茱萸湯, 出處:《準繩·女科》卷一。 組成:半夏2錢,吳茱萸1錢半,當歸1錢半,麥門冬(去心)1錢,乾薑1錢,白茯苓1錢,苦梗1錢,南木香1錢,防風1錢,牡丹皮1錢,甘草1錢,官桂半錢,北細辛半錢。 主治:衝任虛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後,或崩漏不止,赤白帶下,小腹急痛,每至經脈行時,頭眩,飲食減少,氣滿心怯,肌肉不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