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託裏茯苓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痙止痛的功效。本方中,茯苓利水滲濕,若脾虛濕困,易致肢體麻木,筋骨痠痛,甚至抽搐痙攣。防風能祛風解痙,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奏利水祛濕、止痙止痛之效。
- 調和藥性:茯苓性平,偏於利濕,若單用易傷正氣。防風性溫,能溫和脾胃,調和茯苓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傷正,使藥性更趨平和,更利於脾胃運化。
託裏茯苓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託裏茯苓湯主要針對溼熱蘊肺,痰濁阻滯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桔梗的宣肺作用可以幫助肺氣宣發,痰濁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使痰液易於咳出。
- 利水消腫: 桔梗同時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功效,可以協助茯苓等藥材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進一步緩解因溼熱阻滯導致的痰液過多、胸悶等症狀。
託裏茯苓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收斂止汗: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收斂汗孔,止汗止瀉,對於脾虛氣陷、汗出不止等症狀,有助於改善。
二、 和脾健胃: 白芍能養脾胃,和胃止痛,對於脾虛不運、消化不良等問題,有助於調節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白芍與茯苓、白朮等藥材配伍,共同發揮收斂固澀、健脾益氣之功效,有效治療脾虛泄瀉、自汗盜汗、面色蒼白等症。
托里茯苓湯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原因在於其 收斂固澀 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 斂肺止咳、滋腎固精、生津止渴 等功效。方中以茯苓利水滲濕,但脾虛易導致津液外泄,而五味子可 收斂脾肺之氣,防止濕熱耗損津液,避免利水過度,造成虛脫。同時,五味子亦可 固腎止遺,進一步提升方劑整體療效。
托里茯苓湯中加入川芎,乃取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
方中茯苓健脾利濕,但單用則恐濕邪留滯,易致氣血阻滯。川芎性溫,善於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可助茯苓利濕,並化解濕邪瘀阻,使脾胃氣機通暢,利水消腫之功更顯著。
此外,川芎亦能緩解因濕邪阻滯所致之疼痛,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奏利水消腫、止痛止瀉之功效。
托里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托里茯苓湯以茯苓爲主,性平和,善於利水滲溼,但單味使用則力弱。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與茯苓相伍,可增強利水功效,且避免寒涼之性傷脾胃。
二、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入脾肺經,有緩急止痛、解毒及調和藥性的功效。與托里茯苓湯的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發揮利水滲溼、健脾益氣之功效,達到治療脾虛溼困、水腫脹滿等症的效果。
「托里茯苓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托里茯苓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燥津傷、咳嗽痰黏等症,而麥門冬能有效緩解肺燥,滋潤肺氣,使痰液得以稀釋排出。
二、養心安神:麥門冬還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能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托里茯苓湯中往往也會加入其他安神藥物,麥門冬的加入可以協同作用,更好地達到養心安神之效。
綜上所述,麥門冬在「托里茯苓湯」中發揮着滋陰潤燥、養心安神的功效,對於治療肺燥津傷、心神不安等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託裏茯苓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是為了溫腎陽、助脾陽,以達到溫補脾腎、利水消腫的功效。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其溫腎陽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脾腎陽虛導致的寒濕困脾、水濕停留,而茯苓則善於利水滲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
此外,肉桂亦可溫脾陽,改善脾胃虛寒,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更有助於整體康復。
托里茯苓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托里茯苓湯以茯苓為主,性平味甘,利水滲濕,但其偏於燥性,容易耗傷陰血。熟地黃的加入,可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平衡茯苓的燥性,使藥效更為溫和。
- 補腎填精: 熟地黃有補腎填精之效,而茯苓則利水滲濕,二者合用,可起到補腎利水、滋陰填精的作用,適用於腎虛水腫、精血不足等症。
託裏茯苓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益氣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益氣養血的功效。託裏茯苓湯以茯苓健脾利濕為主,但脾虛則氣血不足,而當歸能補血養氣,協同茯苓健脾利濕,使氣血充盈,濕邪得以祛除。
- 調和藥性,促進藥效:當歸性溫,能緩解茯苓的寒涼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涼傷脾胃。同時,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增強療效。
托里茯苓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茯苓則偏於健脾利濕,二者合用,可補氣健脾,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氣短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 託毒外出: 托里茯苓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黃耆具有託毒外出之功,能將體內毒素引導排出體外,配合茯苓等藥物清熱利濕,促進瘡瘍早日癒合。
「託裡茯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此方多用於治療水濕內停,脾虛濕困的症狀,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緩解水腫、腹脹等症狀。
二、健脾和胃:茯苓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水濕運化不暢,達到祛濕健脾的效果。因此,茯苓在「託裡茯苓湯」中,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和胃,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最佳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托裏茯苓湯」
中藥方劑「托裏茯苓湯」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滲濕、益氣健脾、補益心肺、益氣生津、活血化瘀、溫經養血、益氣養陰、補腎填精等功效,主治下疳:指生殖器潰瘍,大便溏軟;癰疽潰後,膿多出內虛。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當歸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防風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
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桔梗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
麥門冬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肉桂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熟地黃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它能補血養血,改善貧血癥狀;滋補肝腎,緩解肝腎陰虛症狀;益精填髓,增強精血;補腎填精,增強腎臟功能;滋補養生,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五味子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其中,固澀收斂可斂肺止咳、澀腸固精、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補氣可助脾益氣,增強抵抗力,緩解疲勞;補腎可改善腎虛諸症,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陽痿不舉等;止咳化痰可稀釋呼吸道分泌物,促進痰液排出;降氣可治嘔吐、暈眩、口苦等症;生津止渴可刺激唾液和其他消化液的分泌,從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強筋骨可增強骨骼力量,強健筋骨;解酒毒可保護肝臟,促進酒精代謝,緩解酒後不適。
總結
中藥方劑「托裏茯苓湯」由甘草、白芍、川芎、當歸、防風、茯苓、黃耆、桔梗、麥門冬、肉桂、熟地黃、五味子組成,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滲濕、益氣健脾、補益心肺、益氣生津、活血化瘀、溫經養血、益氣養陰、補腎填精等功效,主治下疳:指生殖器潰瘍,大便溏軟;癰疽潰後,膿多出內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托裏茯苓湯,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防風1兩,桔梗1兩,芍藥1兩,五味子1兩,川芎1兩,甘草1兩,麥門冬(去心)1兩,桂(去皮)1兩,熟地黃1兩,當歸1兩5錢,黃耆1兩5錢,茯苓1兩5錢。 主治:下疳,大便軟;癰疽潰後,膿多出內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