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吳茱萸湯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狀,吳茱萸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疏肝理氣,止痛: 吳茱萸還具有一定的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脘腹脹痛等症狀。
因此,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吳茱萸,旨在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同時兼顧疏肝理氣止痛,以達到治療寒邪客胃、肝氣鬱結等症狀的效果。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潤燥: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清心除煩的功效。吳茱萸性溫,容易耗傷陰液,加入麥門冬可以平衡其溫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保護胃氣,防止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不適。
- 緩解心煩失眠:吳茱萸湯常用於治療胃寒嘔吐、心煩失眠等症。麥門冬可清心除煩,安神定志,配合吳茱萸溫胃止嘔,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吳茱萸性溫,善於溫中散寒,但單用寒性偏重,易傷脾胃。乾薑性溫,辛散溫通,可助吳茱萸溫中散寒,並兼顧脾胃之溫煦,避免寒邪傷脾。
- 調和藥性:乾薑可調和吳茱萸的辛燥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進而保護脾胃功能,避免燥邪傷陰。同時,乾薑又能增強吳茱萸的止痛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因此,乾薑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加減吳茱萸湯的溫中散寒之效,更能保護脾胃,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和胃止嘔: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吳茱萸性溫燥,易傷脾胃,而茯苓可以補脾益氣,和胃止嘔,緩解吳茱萸的燥性,使其更平和地作用於脾胃。
- 疏肝利膽,調和氣血:吳茱萸主治肝胃氣滯、寒邪客胃,茯苓則能疏肝利膽,調和氣血,配合吳茱萸的溫胃止嘔功效,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療肝胃不和,寒邪犯胃之目的。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療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亦可緩解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
- 配伍吳茱萸,調和寒熱:吳茱萸性溫,擅長溫中散寒止痛,但其辛燥易耗血傷陰。牡丹皮性寒,可制其燥烈,使藥力平和,避免燥傷津液,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健脾和胃之效。吳茱萸湯主要用於治療肝胃不和、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狀,木香的加入可協同吳茱萸疏肝理氣,緩解肝胃氣滯所致的疼痛,進一步促進胃腸蠕動,減輕嘔吐呃逆。
- 行氣止痛,降逆止嘔: 木香行氣止痛,可解除肝胃氣滯所致的疼痛,並能降逆止嘔,配合吳茱萸溫中散寒,共同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呃逆。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是針對其「宣肺利咽」的作用。
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消腫的功效。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胃寒嘔吐、腹痛、腹脹等症。而桔梗的宣肺作用,可以幫助藥力更順利地到達胃部,同時利咽開音,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客胃引起的咽喉不適。
此外,桔梗還具有「通氣散結」的功效,可以幫助氣機順暢,解除寒邪凝滯,進一步促進寒邪的排出。因此,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桔梗,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療寒邪客胃的療效。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吳茱萸性溫燥,甘草性甘平,兩者搭配可緩解吳茱萸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減輕對胃腸的刺激。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與吳茱萸合用,可增強其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甘草作為中藥的「國老」,其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功效在加減吳茱萸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使方劑更為安全有效。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兩藥合用,可溫陽散寒,補血活血,緩解因寒凝血瘀引起的腹痛、經痛等症。
- 調和藥性: 吳茱萸辛溫燥烈,易傷陰耗血。加入當歸,其甘潤之性可緩解吳茱萸的燥烈之性,使其藥力溫和,不傷正氣。同時,當歸還能滋養血脈,促進吳茱萸的藥效發揮。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助吳茱萸溫中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與吳茱萸相輔相成,增強溫中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客於中焦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助藥力達病所: 細辛辛溫通竅,能促進藥力向病所滲透,有助於吳茱萸等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功效。對於吳茱萸湯所治的寒邪客於肌膚,導致的疼痛、瘙癢等症狀,防風能夠起到疏風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增強療效。
-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吳茱萸性溫燥,若單獨使用容易引起燥熱之弊。防風則性溫和,能夠調和吳茱萸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吳茱萸溫中止痛: 肉桂性熱,具有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與吳茱萸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尤其適用於寒性胃痛、腹痛、嘔吐等症。
- 溫腎助陽,促進血液循環: 肉桂具有溫腎助陽、活血通絡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腰膝酸軟等寒症,與吳茱萸共同作用,可溫陽散寒,改善陽虛體質。
加減吳茱萸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緩解吳茱萸所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不適。吳茱萸性溫燥,容易引起胃火上炎,半夏可起到中和其燥熱之性,避免其副作用。
- 燥濕化痰: 半夏能燥濕化痰,而吳茱萸則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兩者相配,可有效治療寒濕阻滯、胸悶痰多、脘腹冷痛等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減吳茱萸湯 」,主要成分是:吳茱萸、麥門冬、乾薑、茯苓、牡丹皮、木香、桔梗、甘草、當歸、細辛、防風、肉桂、半夏。主治功效是:衝任脈衰弱,經期延遲或提前,或崩漏不止,赤白帶下,小腹劇烈疼痛。每到經期來潮時,頭暈目眩,飲食減少,腹脹,胸悶,皮膚失去光澤。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的功效。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乾薑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牡丹皮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木香具有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肉桂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半兩,麥門冬3錢,乾薑3錢,白茯苓3錢,牡丹皮3錢,南木香3錢,苦梗3錢,甘草3錢半,當歸半兩,北細辛1錢半,防風1分,官桂1分,半夏7錢。
上(口父)咀。每服4大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棗子1個,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吳茱萸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一引張氏方。 組成:吳茱萸半兩,麥門冬3錢,乾薑3錢,白茯苓3錢,牡丹皮3錢,南木香3錢,苦梗3錢,甘草3錢半,當歸半兩,北細辛1錢半,防風1分,官桂1分,半夏7錢。 主治:衝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後,或崩漏不止,赤白帶下,小腹急痛。每至經脈行時頭眩,飲食減少,氣滿心忪,肌膚不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