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風門頂」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該方治療的病症多為頭風、頭痛,而川芎可有效改善頭部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 開竅醒神: 川芎還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改善因風邪阻滯經絡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提升療效,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中藥方劑「大風門頂」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基於其強烈的祛風止痛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痹、肩臂疼痛、風寒牙痛等,烏頭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此外,烏頭還具有溫經通絡的作用,對於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也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在「大風門頂」方劑中加入烏頭,可以起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大風門頂方劑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減輕疼痛。
- 通絡止痛: 乳香具通絡止痛之功效,能疏通經絡,解除痹阻,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疼痛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大風門頂方劑中常與其他具有通絡止痛功效的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秦艽,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苦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大風門頂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秦艽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病症,起到緩解疼痛、消除風濕的作用。
- 通經絡: 秦艽除了祛風濕止痛外,還有通經絡的作用。大風門頂方劑中,秦艽可以幫助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改善痺痛症狀。
因此,秦艽在大風門頂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療風濕痺痛等病症。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通絡: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善於祛風濕、通經絡,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風通絡之效。
- 活血化瘀: 川牛膝亦具活血化瘀之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利於消散瘀血,進而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痛消腫之目的。
大風門頂方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效。大風門頂方主治風寒襲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羌活可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疼痛,達到止痛效果。
- 通竅開竅:羌活可疏通經絡,開竅醒腦。大風門頂方中,羌活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改善鼻塞、頭昏等症狀,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羌活在方劑中扮演着祛風止痛、通竅開竅的重要角色,為治療風寒表證提供了有效藥力。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性溫,歸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等症,防風可有效祛除風邪,緩解疼痛。
- 疏散風寒: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也具備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防風與之搭配,可增強祛風散寒的效果,使藥力更加協調,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防風在「大風門頂」方劑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既能祛除風邪,又能緩解疼痛,是治療風寒濕痹的關鍵藥物。
地龍,又稱蚯蚓,性寒,味鹹,入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平喘止咳之效。
大風門頂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麻木不仁,筋脈拘攣等症,而地龍在此方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清熱解毒:地龍能清熱解毒,可緩解風濕痺痛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
- 通經活絡:地龍能通經活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麻木不仁,解除筋脈拘攣。
- 平喘止咳:地龍亦具平喘止咳作用,可緩解風濕痺痛引起的咳嗽氣喘。
因此,地龍在大風門頂方劑中起着清熱解毒、通經活絡、平喘止咳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有效治療風濕痺痛。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散寒解表,通經活絡: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散寒解表、通經活絡的功效,能疏通經絡,驅散風寒,緩解風寒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桂枝與其他藥材配合,能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麻黃、生薑等配伍,可增強散寒解表的效果;與當歸、芍藥等配伍,可緩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環。
總體而言,桂枝在「大風門頂」方劑中,發揮了散寒解表、通經活絡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麻黃,乃因麻黃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方劑中麻黃的加入,意在宣通鼻竅,散寒止痛。
麻黃能疏散風寒,使鼻竅通暢,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麻黃亦能溫肺化痰,對因風寒所致的鼻炎、鼻竇炎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當歸,可改善風痺所致的氣血瘀阻,有助於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二、 引藥入經:當歸入血分,具有引藥入血分的作用,可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風痺的目的。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虎骨,其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止痛功效: 虎骨性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強筋骨、止疼痛的功效。大風門頂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而虎骨的藥性正可對症治療。
- 活血化瘀作用: 虎骨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有輔助作用。
因此,虎骨在該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緩解病症,達到治療效果。然而,由於虎骨來源於瀕危物種,現今已被列為禁藥,需尋找替代藥材。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大風門頂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表,鼻塞不通,頭痛等症,白芷可有效疏散風寒,通暢鼻竅,緩解頭痛症狀。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白芷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局部疼痛、腫脹,白芷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改善症狀。
因此,白芷在大風門頂方劑中起着疏風散寒、通竅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大風門頂」方劑中加入紅花,是因其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之功,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減輕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狀。
此外,紅花亦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對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皆具一定療效。因此,紅花在「大風門頂」方劑中,可助於緩解疼痛,促進恢復。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獨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大風門頂症狀多為風寒濕邪侵襲頭面部,引起頭痛、鼻塞、流涕等,獨活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 通絡止痺: 大風門頂可見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與經絡阻滯有關。獨活具有通經絡、止痺痛的作用,可以疏通經絡,解除痺痛。
因此,大風門頂方劑中加入獨活,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麻木等症狀,達到祛風止痛、通絡止痺的功效。
「大風門頂」方劑中包含麻油,其主要原因有二:
- 通經活絡,散瘀止痛: 麻油性溫,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緩解疼痛。
- 引藥入腠理: 麻油具有較強的滲透性,能幫助藥物深入肌膚腠理,發揮更好的療效。
此外,麻油還具有潤滑、保護皮膚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瘙癢、乾燥等症狀。
「大風門頂」方劑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經活絡,行氣止痛: 木瓜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疏經活絡、行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木瓜,可幫助疏通經絡,解除氣血瘀滯,進而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頭風、頭痛等症狀。
- 軟堅散結,消腫止痛: 木瓜亦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之效。方劑中加入木瓜,可幫助化解頭部腫塊、結節,緩解局部疼痛,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
「大風門頂」方劑中含有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蒼朮性溫,味辛苦,具有祛風濕、止痛的作用。大風門頂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蒼朮可以祛除風寒濕邪,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 燥濕健脾:蒼朮還具有燥溼健脾的作用。風寒溼邪入侵人體,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蒼朮可以健脾燥溼,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人體抵抗風寒溼邪。
因此,蒼朮在「大風門頂」方劑中發揮着祛風止痛、燥溼健脾的作用,是該方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風門頂方劑中加入麝香,是基於其特殊功效而選用的。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通經止痺之效。因其通竅之性,能直接作用於鼻竅,疏通經絡,散寒止痛,故用於治療風寒阻滯、鼻竅不通等症。
此外,麝香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有助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疾病。因此,大風門頂方劑中加入麝香,旨在提升藥效,達到通竅止痛、活血化瘀的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風門頂」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組成與功效
「大風門頂」出自《串雅補》,由多味中藥組成,其主要成分與功效如下:
- 川芎、當歸、紅花、乳香、麝香: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此類藥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散,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
- 羊頭(應為草烏與川烏,古籍中或有訛誤)、羌活、防風、獨活、桂枝、麻黃: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此類藥物能驅散體內風寒濕邪,解除表證,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疼痛。
- 秦艽: 清熱利濕,疏風通絡。能清除體內濕熱,疏通經絡,緩解因濕熱阻絡引起的疼痛。
- 川牛膝: 活血通經,利水消腫,強筋健骨。能活血通經,引藥下行,並有利水消腫之效,同時兼具強筋健骨之功,對筋骨疼痛有治療作用。
- 地龍: 清熱利尿,通絡止痛。能清熱利尿,並有通經活絡之效,可緩解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
- 虎骨(現今多以其他動物骨骼替代): 壯骨強筋,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能強壯筋骨,祛除風寒濕邪,並有活血止痛之效,適用於筋骨疼痛。
- 白芷: 解毒消腫,排膿止痛。能解毒消腫,促進膿液排出,緩解局部紅腫疼痛。
- 木瓜、蒼朮: 舒筋活絡,燥濕健脾。能舒筋活絡,緩解筋骨拘攣疼痛;蒼朮則能燥濕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 麻油: 潤膚止癢,亦可能作為輔佐藥材,促進藥效吸收或外敷時保護肌膚。
- 川木鱉(水煮脹,去皮毛,麻油炸黃): 具有毒性,需炮製後使用,能攻毒散結,消腫止痛,主要用於治療癰疽腫毒。
- 加皮、蘄蛇肉: 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加強祛風除濕,通經活絡之效。
- 原麝香(內服方): 開竅醒神,活血散瘀,止痛力強,能增強整體藥效,尤其對於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特效。
- 山楊柳(芫花根)、朴硝(外敷方): 山楊柳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功,朴硝則能軟堅散結,兩者合用外敷,可加強消腫散結,治療癰疽腫毒。
治療原理
「大風門頂」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方中大量活血化瘀藥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散,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適用於無名腫毒、癰疽發背等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疾病。
-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方中祛風散寒藥物能驅散體內風寒濕邪,解除表證,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筋骨疼痛、痛風流注等症狀。
- 清熱利濕,疏通經絡: 方中清熱利濕藥物能清除體內濕熱,疏通經絡,緩解因濕熱阻絡引起的疼痛。
- 內外兼治,標本兼顧: 「大風門頂」既可內服,又可外敷,內服以整體調理,祛除病因;外敷則直接作用於病竈,加速腫毒消散。內外兼治,標本兼顧,能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綜上所述,「大風門頂」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等多重功效,適用於治療無名腫毒、癰疽發背、筋骨疼痛、痛風流注等疾病。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目的,從而改善疾病症狀,促進機體康復。
傳統服藥法
川芎5錢,草烏5錢,川烏5錢,乳香3錢,秦艽1錢5分,川牛膝3錢,羌活3錢,防風3錢,地龍3錢,桂枝1兩,麻黃1兩,當歸5錢,虎骨3錢,白芷5錢,紅花5錢,獨活5錢,川木鱉2兩(水煮脹,去皮毛,麻油炸黃),木瓜3錢,蒼朮3錢,5加皮3錢,蘄蛇肉3錢,原麝香5分。
上為細末。
每服7-8分至1錢,陳酒送下。另加山楊柳4兩(即芫花根),樸消1兩,作摻敷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風門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川芎5錢,草烏5錢,川烏5錢,乳香3錢,秦艽1錢5分,川牛膝3錢,羌活3錢,防風3錢,地龍3錢,桂枝1兩,麻黃1兩,當歸5錢,虎骨3錢,白芷5錢,紅花5錢,獨活5錢,川木鱉2兩(水煮脹,去皮毛,麻油炸黃),木瓜3錢,蒼朮3錢,5加皮3錢,蕲蛇肉3錢,原麝香5分。 主治:無名腫毒,癰疽發背,筋骨疼,痛風流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