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汁散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熱盛血燥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熱病煩渴、血熱妄行、口鼻乾燥等。
- 滋陰養血: 生地黃性寒而滋潤,能滋陰養血,改善因陰虛血虧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
因此,生地黃是生地黃汁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各種熱病血燥、陰虛血虧等症狀。
生地黃汁散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善於清熱涼血,而天門冬則屬甘寒,以滋陰潤燥見長。兩者合用,可增強滋陰降火的效果,對於陰虛燥熱所致的口渴、便祕、皮膚乾燥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養陰生津:生地黃滋陰補血,天門冬則以養陰生津著稱。兩者協同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咽燥、心煩失眠等症狀,並促進機體陰液的生成,達到滋陰潤燥、養陰生津的目的。
總之,天門冬與生地黃的配伍,可謂相得益彰,共同發揮滋陰潤燥、養陰生津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津液不足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生地黃汁散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蜂蜜性平,味甘,入脾、肺經,有滋陰潤燥、和中調脾之功。將蜂蜜加入方劑中,可緩和生地黃的寒性,防止寒涼之氣傷脾胃,使藥性更加溫和。
- 增進療效: 生地黃汁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渴心煩、血熱妄行等症狀。蜂蜜具有潤燥生津、清熱解毒的作用,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可以更有效地滋陰降火,促進津液生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生地黃汁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 生地黃汁散以滋陰涼血為主,但生地黃性寒,易傷脾胃。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燥濕,防止生地黃過寒傷脾,並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避免藥物滋陰過度而導致濕邪內停。
- 補氣固表: 白朮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配合生地黃清熱涼血,更有利於陰陽平衡,促進疾病康復。
生地黃汁散方中包含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和胃止嘔: 生地黃汁散旨在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然而,部分出血原因可能與脾胃積熱,濕熱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有關。神麴具有消食化積,和胃止嘔的功效,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從而輔助止血。
- 緩解生地黃的寒性: 生地黃性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神麴性溫,能溫中和胃,緩解生地黃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的損害,維持藥物整體的平和性,避免寒涼過度。
總體而言,神麴的加入,既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也能緩解生地黃的寒性,起到協調藥性,提高療效的作用。
生地黃汁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調和藥性:生地黃性寒涼,可清熱涼血,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避免生地黃過於寒涼,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二、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能益氣補脾,與生地黃相配,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效果。甘草還能解毒,與生地黃搭配使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生地黃汁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藥力行: 生地黃性寒,善清熱涼血,但寒性過重易傷脾胃,導致藥效難以發揮。乾薑性溫,能溫陽散寒,使生地黃汁散的藥力更容易到達病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 調和脾胃,避免寒邪內侵: 生地黃汁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病、血熱等症,但同時也可能損傷脾胃。乾薑溫中和脾,能防止寒邪入侵,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不良影響。
總而言之,乾薑在生地黃汁散中起到了溫陽散寒、助藥力行,以及調和脾胃的作用,使得藥效更顯著,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生地黃汁散中加入地骨皮,乃因其寒涼解熱之性,與生地黃清熱涼血之效相輔相成。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其能清肺熱,降肝火,對於熱病發熱、口渴咽燥、咳喘痰黃、目赤腫痛、皮膚濕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生地黃汁散中加入地骨皮,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有助於治療熱病發熱、口渴咽燥、血熱妄行等症狀。
生地黃汁散方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藥力達病所: 生地黃汁性寒涼,擅長清熱涼血,但可能導致脾胃虛寒,影響藥力。桂枝性溫,能溫經散寒,振奮脾陽,幫助生地黃汁的藥力深入病所,發揮最佳療效。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正: 生地黃汁散以清熱涼血為主,若僅用寒涼藥,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導致正氣虛弱,不利於疾病康復。桂枝的溫陽作用,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正,使藥效更平和穏定。
生地黃汁散方中加入杜仲,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固精,強筋健骨:杜仲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與生地黃、麥冬等滋陰潤燥藥物相配,可以更好地發揮補腎固精、滋陰養血、強筋健骨的功效,治療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肢體乏力、頭暈目眩等症狀。
- 調節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現代研究表明,杜仲具有調節血壓、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與生地黃等藥物搭配,可以協同作用,有效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生地黃汁散方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固表: 生地黃汁散以清熱涼血為主,但同時亦需顧及患者正氣。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表之功效,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病邪侵襲,避免寒涼之性過度傷陽。
- 配合生地黃: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生津之功效,但其清熱力過於強勁,容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弱。黃耆與生地黃相配,可中和生地黃的寒性,避免其過度耗損正氣,達到清熱涼血而不傷正氣的效果。
生地黃汁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生地黃滋陰涼血,但單用容易寒涼傷陽。當歸具有補血活血之效,能溫和補益氣血,避免生地黃寒性過強,並提升其滋陰潤燥的效果,使血氣調和,陰陽平衡。
- 引藥入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能引藥入血,促進生地黃的藥力充分發揮,更好地滋養陰血,達到治療目的。
生地黃汁散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原因如下:
- 固澀止汗: 五味子味酸收斂,具有固澀止汗之效,能收斂腠理,防止津液外泄,配合生地黃清熱涼血,有助於治療陰虛盜汗、虛熱汗出等症。
- 滋陰益氣: 五味子性溫,可補益心腎之氣,與生地黃滋陰養血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氣陰兩虛、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生地黃汁散」的組成
-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
- 天門冬:性微寒味甘,具有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的功效。
-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補氣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
- 白朮:性溫味苦,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的功效。
- 神麴:性甘溫,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的功效。
- 甘草:性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的功效。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的功效。
-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的功效。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通絡的功效。
- 杜仲: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的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的功效。
- 當歸: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斂肺、補氣補腎、止咳化痰的功效。
主治功效
腎氣虛寒:腎臟功能虛弱,陽氣不足,導致身體畏寒怕冷,腰痠背痛。 腰脊苦痛:腰部和脊椎疼痛,常伴有酸脹感和疲勞感。 陰陽微弱:體內陰陽失衡,陽氣虛弱,陰氣偏盛,導致身體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 耳鳴焦枯:耳朵出現鳴叫或轟隆聲,同時伴有口乾舌燥、耳鳴、失眠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生地黃汁散」是一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消食化積、健脾胃、清熱解毒等功效的中藥方劑。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腎氣虛寒、腰脊苦痛、陰陽微弱、耳鳴焦枯等病症。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汁2升, 生天門冬汁3升, 白蜜3升, 羊腎1具(炙), 白朮1斤, 麥曲1斤, 甘草8兩, 乾薑8兩, 地骨皮8兩, 桂心4兩,杜仲4兩, 黃耆4兩, 當歸3兩, 五味子3兩。
上為末,納盆中。取煎三物汁和研,微火上暖盆取熱,更研,日曬乾,常研,令離盆。
每服方寸匕,酒下,每日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滋陰補腎、強腰健骨的功效,適合於腎氣虛寒、腰脊苦痛、陰陽微弱、耳鳴焦枯等症狀。
- 本方中生地黃、天門冬、白朮、神麴、甘草、乾薑、地骨皮、桂枝、杜仲、黃耆、當歸、五味子等中藥均有滋陰補腎、強腰健骨的功效,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緩解腎氣虛寒、腰脊苦痛、陰陽微弱、耳鳴焦枯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胃虛弱。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腹脹、腹瀉、便溏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汁散,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生地黃汁2升,生天門冬汁3升,白蜜3升,羊腎1具(炙),白朮1斤,麥曲1斤,甘草8兩,乾薑8兩,地骨皮8兩,桂心4兩,杜仲4兩,黃耆4兩,當歸3兩,五味子3兩。 主治:腎氣虛寒,腰脊苦痛,陰陽微弱,耳鳴焦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