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元湯

BU YU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腎經 18%
肺經 18%
心經 15%
肝經 15%
胃經 9%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補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養血生津的功效。補元湯通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心煩失眠、口燥咽乾、潮熱盜汗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緩解這些症狀。
  2. 養血生津: 生地黃能養陰血,生津液,對於陰血不足、津液虧損所致的虛勞、消瘦、口渴等症狀,也具有很好的療效。補元湯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改善體質,提高抵抗力。

補元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的功效。補元湯常用於治療腎虛腰痛、頭暈目眩、耳鳴等症,枸杞子的加入可加強補腎益精的作用,提高藥效。
  2. 配伍協調,相輔相成:枸杞子與補元湯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藥等,相互協調,相輔相成。枸杞子可滋陰補腎,與熟地黃、山藥等滋陰補陽藥材配合,增強補腎益精的效果,同時亦可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

補元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固表之功效,用以提升機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補元湯常用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自汗盜汗、脾胃不健、體質虛弱等症。黃芪補氣固表,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並改善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此外,黃芪還能促進血紅蛋白生成,改善貧血,增強造血功能。因此,在補元湯中加入黃芪,可有效提升整體療效,使身體更強健。

補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補元湯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達到補元益氣的目的。
  2. 固本止瀉: 白朮還有固本止瀉的作用,能收斂脾氣,防止元氣外泄,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補元湯中常含有其他清熱利濕藥物,白朮的加入可以起到中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並有助於鞏固療效。

補元湯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其補腎壯腰、強筋健骨的功效。

杜仲性溫,味甘苦,歸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對於腎虛腰痛、筋骨無力、胎動不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補元湯的主要功效是補益肝腎,強壯筋骨,而杜仲的藥性與補元湯的功效相輔相成,能夠增強其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因此,杜仲是補元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補元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通絡,引藥下行: 川牛膝性溫,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引藥下行之效。補元湯常用於治療腰膝痠軟、下肢乏力等症,川牛膝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達到治療效果。
  2. 補腎壯陽,溫陽散寒: 川牛膝亦有補腎壯陽、溫陽散寒的作用,與補元湯中其他補腎藥材相輔相成,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溫補腎陽、改善腰膝冷痛等症狀的目的。

補元湯中加入山藥,主要是基於其滋陰補腎、健脾益肺的功效。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三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補腎、固精止帶、健脾養胃等作用。其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於脾腎虧虛、氣虛乏力、消化不良、腰膝酸軟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補元湯中加入山藥,可以起到補益脾腎、滋陰健脾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補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補元湯常用於脾虛濕困,導致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促進水濕代謝,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增強氣血生化。
  2. 寧心安神: 茯苓還能寧心安神,可緩解因脾虛濕困引起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狀。補元湯中常與其他具有安神作用的藥材配伍,共同發揮寧心安神之效,使患者精神狀態得到改善。

補元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有以下兩點功效,符合補元湯的整體作用:

  1.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養血活血,改善氣血不足,並促進血液循環。補元湯通常用於氣血兩虛、體虛乏力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2. 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能調和氣血,促進陰陽平衡。補元湯以補益氣血為主,而當歸的調和作用可使補益效果更佳,避免單純補血而忽略了氣的調養。

總而言之,當歸在補元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補血活血和調和氣血的功效,與補元湯的整體作用相契合,使其更能有效地改善氣血不足等症狀。

補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之間的相剋或相惡,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副作用,提高藥效。

二、 甘草瀉火解毒: 補元湯常用於氣虛體弱、脾腎不足等症,而甘草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消除因藥物或疾病引起的不良反應,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臟腑不受傷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元湯」

補元湯 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腎痹。腎痹是指由腎臟功能失調引起的痹證,主要症狀為腰部疼痛、酸脹、麻木、屈伸不利,甚則不能行走。

補元湯組成介紹

生地黃

生地黃性寒,味苦、甘,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常被用於治療肝火旺、腎陰虛、血虛等症狀。

枸杞子

枸杞子性平,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氣、益精、潤肺、補血養肝、補益肝腎、清肝明目和強筋骨的功效。枸杞子常被用於治療肝腎不足、精血虧損、視力模糊、腰膝酸軟等症狀。

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常被用於治療脾虛氣虛、氣短乏力、自汗、盜汗、水腫等症狀。

白朮

白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常被用於治療脾虛氣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杜仲

杜仲性溫,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功效。杜仲常被用於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疼痛、腎虛、肝血不足、月經不調、產後血虛等症狀。

川牛膝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川牛膝常被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腹痛、風濕痹痛、關節炎等症狀。

山藥

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山藥常被用於治療脾虛氣虛、精虛遺精、腎虛、咳嗽、痰多、腰膝酸軟、脾胃虛弱、腹瀉等症狀。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狀。

當歸

當歸性溫,味甘,歸肝、心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常被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腹痛、風濕痹痛、關節炎、咳嗽、氣喘等症狀。

甘草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甘草常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

補元湯 是由生地黃、枸杞子、黃耆、白朮、杜仲、川牛膝、山藥、茯苓、當歸、甘草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功效。臨牀上,補元湯 常用於治療腎痹、腰膝酸軟、筋骨疼痛、水腫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川芎1錢,當歸1錢,白芍藥(酒炒)1錢,熟地黃1錢,紫草(酒洗)7分,紅花(酒洗)7分,陳皮3分,甘草3分,白朮(土炒)1錢半。
酒、水各半盞,加糯米50粒,大棗2枚,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元湯是一張補益藥方,陰虛火旺、濕熱體質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貧血陰道炎坐骨神經痛白帶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子宮頸炎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補元湯, 出處:《理虛元鑑》卷下。 組成:生地、杞子、黃耆、白朮、杜仲、牛膝、山藥、茯苓、當歸、甘草。 主治:腎痹。

補元湯,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人參3錢,川芎1錢2分,熟地1錢2分,白朮1錢2分,紫河車1錢2分,白芍1錢2分,五味子3分,升麻3分。 主治:産後産門不閉。

補元湯,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當歸1錢,白茯苓1錢,川芎1錢,白芍8分,生地8分,澤瀉8分,黃柏8分,伏龍肝1錢,甘草3分。 主治:婦人久因經水不調,氣血虛弱,赤白帶下,神思倦怠。

補元湯, 出處:《準繩·幼科》卷六。 組成:川芎1錢,當歸1錢,白芍藥(酒炒)1錢,熟地黃1錢,紫草(酒洗)7分,紅花(酒洗)7分,陳皮3分,甘草3分,白朮(土炒)1錢半。 主治:小兒氣有餘而血不足,痘頂充滿而根盤不聚,色不紅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